X86掌機或者說WIN掌機這個市場本來數個略微小衆的市場,而自從steam deck爆火之後,這個品類也慢慢的開始在大衆視野中刷存在感,直到ROG,聯想等大廠紛紛入局,從此這類產品不再是隻有“小廠”在做的夾縫產品,而隨着大家碎片時間越來越多,這類產品正在逐步佔據市場並且慢慢擁有了一定的用戶羣體,而由於我先後入手過steam deck和ROG掌機,並且再此前也回答過類似的“哪個更值得買的”問題,最近在入手了聯想掌機使用一段時間後,也決定分享一下使用體驗,給需要觀望這類產品的朋友一個參考。
本文從使用體驗分享出發,主要解決大家兩個問題:
聯想拯救者掌機體驗如何?
和ROG掌機簡單對比,哪個更值得購買?
一、外觀和形態:
首先關於掌機參數部分就不多介紹了,採用的AMD Z1E定製的芯片,也可以說是7840u的馬甲,主要就是個體差異方面了,聯想拯救者掌機首先用的是一塊8.8英寸的2k 144Hz屏幕,和Y700用的是同一塊屏幕,同樣來自華星光電,這就導致了聯想這塊掌機從尺寸上天然要大一些,已經屬於市面上尺寸最大的那一梯隊的掌機了:
看一下簡單的對比,屏幕這一塊和Y700一二代平板保持一致,但是由於不是原生橫屏,部分遊戲有時候會出bug,這個下文再說:
和ROG掌機對比 ,算上手柄整個比ROG掌機大了一圈,但是按鍵和搖桿帽都要小一些,搖桿處同樣有一圈RGB燈,可以自定義顏色,默認設置的情況下不同的性能模式燈光顏色不同。
掌機手柄採用類似switch的可分離式設計,正面佈局和XBOX手柄大體上一致,相比ROG掌機十字鍵更舒服一些,右側手柄多了一塊觸摸板,這個觸摸板無法按壓,只能觸摸,點觸,這種觸摸板應該是借鑑了steam deck的設計,這樣方便玩一些需要頻繁移動光標的遊戲:
手柄正面的功能鍵和常規掌機有一些區別,包括一些第三方手柄,ROG掌機,甚至steam 的,以及switch的+ - 按鍵,這種功能按鍵一般都在掌機上方兩側,而聯想把他做到了全部左側手柄左下方的地方,實際遊戲中需要適應一下,而手柄左右上方的兩個按鍵,分別對應呼出拯救者自家的遊戲中心和調節屏幕參數和性能模式等功能:
按下左側的按鈕是呼出遊戲中心:
裏邊有遊戲庫,遊戲商店,設置中心等等,可以快捷設置屏幕一下功能和按鍵映射等等,和大多數掌機一樣,只靠這個前端就可以針對機器進行設置,以及遊玩遊戲。機器開機默認的也是進入到這個界面。
右側是快捷功能設置,可以在彈出的界面中設置性能模式,屏幕分辨率,觀察手柄電量等等:
這個前端和ROG掌機一樣,下載好的遊戲可以自動入庫,只不過這個遊戲商店,和雲遊戲等界面屬實沒有必要,用這類掌機的人應該不會XX到跑到這個界面去下游戲。這個前端界面目前完成度還可以,該有的快捷功能都有,設置界面裏類似鏈接WIFI,限制功耗,調解屏幕分辨率和燈效,甚至開關機都集成到了,但是使用體驗吧,目前只能說能用,日常使用中數次出現過左右按鍵均無法呼出對應界面的情況,期待後續能通過升級修改解決。
機器同樣支持各種組合鍵來實現快捷功能,按住左側按鍵+LB可以呼出組合鍵列表,方便查看不同的組合鍵功能:
接口方面,機器上方接口分別是 音量+-,USB4,TF卡槽,3.5mm耳機接口,以及電源鍵,電源鍵和拯救者遊戲本一樣,不同的性能模式會有不同顏色的指示燈:
多提一嘴這個TF卡槽的位置比ROG的好多了,不會出現燒卡槽的情況 =_+~
掌機後背有個可以支撐的支架,印着拯救者的logo,這一點比大多數掌機要好,可以不依靠擴展塢或者第三方支架支撐掌機在桌面上,當然也和機器採用了可分離式手柄的設計有關,支架是塑料的,注意輕掰~
機器底部左側還有一個USB4,方便遊玩的時候從底部充電或者擴展一些外設:
整機外觀設計上滿滿的工業風,Y700平板的庫存屏幕不僅僅帶來的更大的尺寸,也帶來的更大的屏佔比和出色的屏幕觀感,屏幕最大亮度爲500nit,採用100% P3色域,並且自持144Hz, 最大亮度和色彩方便要比ROG掌機好一些,可以看一下對比度,拯救者掌機的屏幕色彩要更濃郁一些:
重量方面,機器帶手柄實測爲853.3g, 對比630.3g的ROG掌機重了200g左右:
不過因爲手柄後邊握持感不錯的原因,實際受力分散了不少,這200g的重量感知不太明顯,但是作爲掌機來說還是偏重,反正憑空長期舉着玩是不太現實的,除了鐵手,這類機器其實都不太行,包括ROG和steam deck還是別家的什麼,目前都不輕。
接下來就是這臺機器最大的設計特色了,這對可分離式的手柄,這對手柄後半部分是半圓弧形設計,還是比較貼合手指握持的角度的,後邊握持上去很舒服:
但是前方貼合手掌的位置設置的棱角分明的,沒有貼合手掌的弧度,導致作爲掌機握持的時候,機器左下和右下的手柄位置非常割手:
然後按住手柄底部兩側小按鈕,向下拽即可把兩個手柄拆卸下來:
變成一臺類似switch的可拆卸式主機,這個時候注意看,左右兩個手柄的按鍵佈局其實是有區別的,除了正面右側手柄會有一個觸摸板之外,兩側手柄的功能鍵位置不一樣:
左側手柄的Y1 Y2功能鍵是豎着的,而右側手柄的M3 Y3按鍵是並排橫着的,可以參考上邊分離手柄的那張圖:
而且右側手柄的最外側還有M1 M2兩個豎直的按鍵:
這個設計是爲了兩個手柄單獨使用的,但是放在一起使用時,就掌機模式來說,遊戲打到激烈處會頻繁的誤觸這兩個按鍵,雖然掌機模式下這兩個按鍵沒有實際作用,但是動不動”啪嗒“誤觸一下,也還是很煩。除此之外右側手柄還有一個橫向的小齒輪。
而至於爲什麼右側要這樣設計,那就是這臺掌機的最大的特色了,右側手柄底部有一個FPS模式開關和鼠標指針傳感器,打開以後插在隨機附贈的原型底座上:
這樣一來,左側手柄還是左側手柄,右側手柄就變成了一個垂直握持的搖桿,在系統桌面模式下可以代替鼠標,上邊的M1,M2按鍵對應鼠標的左右鍵,齒輪則變成了類似鼠標滾輪的效果,這樣一來操作系統本身變得比絕大多數掌機都有效率,畢竟已經可以當鼠標用了。
另外一個就是在FPS遊戲中,可以控制遊戲中準星的瞄準,而這個時候M1按鍵和M2則可以變成開槍射擊和開鏡瞄準。
至此,這臺掌機的所有形態解鎖完畢,你可以正常形態下以一個掌機的形態遊玩:
可以把機器支架打開支撐在桌面上,然後左右分離一個手柄玩:
可以打開FPS模式裝在圓形底座上,這樣可以玩一些FPS遊戲,瞄準效率絕對比傳統手柄要高不少,在進行非競技類FPS遊戲的時候足夠方便的遊玩:
你甚至可以用他幹活:
雖然之前也有WIN掌機這類產品採用可分離式的手柄設計,比如OneXPlayer 2Pro,但是其使用形態上更像是switch,把手柄拆下用支架裝成一個獨立手柄遊玩,採用底座搖桿這種模擬鼠標並且提升FPS遊戲體驗的設計目前還是僅此一家,這個設計還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使用體驗上個人覺得還是有提升的空間,首先,廠商並沒有直接提供可分離式的手柄支架,也就是說手柄拆了就只能一邊一個了,手感比較割裂。
其次,這個FPS模式下會導致右側手柄底部磨損加重,基本只能放在比較柔軟的鼠標墊上玩,經常在裸露的硬質桌面上玩的話,磨損飛快:
另外,由於整機的設計工業風格比較明顯,右手握持這個右搖桿的時候手感並不是太好。比如裸露的金屬觸點握在掌心處就會很難受。並且右側手柄掉電飛快。
就目前的形態來看官方後續出手柄支架和這個改善握持手感的配件的可能性非常低。主要看個人能不能忍了。
二、性能方面:
機器核心配置方面採用了和ROG掌機一樣的Z1e處理器,其實就是R7 7840u,擁有8c12t的規格,12cu核顯。少了點PCB面積,基本上大差不差。
至於這玩意在散熱空間有限的掌機上能有個什麼水平,這裏咱也簡單跑了下分,好有個參數指標參考,在掌機的野獸模式,也就是30W模式的性能釋放下,這顆拯救者掌機上的Z1e芯片在3D MARK的CPU profile上跑出了最大線程6227的分數:
作爲參照,同樣是Z1e的ROG掌機的跑分爲最大線程6724:
順帶提一嘴,45W的13500H跑分大概在5800-6000出頭的樣子。
而在更考驗顯卡性能的TS跑分中,聯想拯救者掌機30W模式下跑出了3296的分數:
ROG掌機則是3238,估計調度有一些區別,但是在顯卡分數差不多的情況下CPU最大線程得分差那麼多有點費解。按說更大的機身面積散熱更好纔對,看來聯想拯救者掌機的功耗限制的比較死:
硬盤方面採用則採用親兒子的億聯512的硬盤,這塊硬盤基本達到了主流輕薄本的水平,讀寫還可以日常遊戲足夠:
三、遊戲測試:
具體遊戲表現方面,這裏我在掌機野獸模式也就是30W的模式下簡單測試了幾款遊戲,同時作爲參考在同樣的30W下用ROG掌機也做了個對比:
不過有一點,由於聯想拯救者掌機屏幕是16:10,所以遊戲內分辨率設置爲800P,而ROG掌機爲720P:
怪物獵人世界:
特效預設中,FSR開 0.2,聯想拯救者掌機的FPS基本在45-50出頭之間波動,而ROG掌機的則在50多到60上下:
艾爾登法環:
特效預設低,由於遊戲鎖60幀,兩款整機跑起來都沒有什麼問題,基本都能頂着60幀跑,偶爾掉一下也不會掉出55去:
霍格沃茨之遺:
特效預設低,FSR2.0開啓,效果0.2.這個同樣也差距不大,兩臺機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掉幀現象,大部分場景包括一些戰鬥場景低特效也也能在60-70FPS之間:
地平線5:
特效預設中,場景有點區別,不過差距還不是很大,反而聯想拯救者因爲屏幕夠大,色彩更好,玩這類遊戲沉浸感更強:
巫師三:
特效預設高,FSR 2.0 自動這裏和怪物獵人一樣差距有點突出,聯想拯救者掌機僅野外跑圖會維持在50FPS上下,而ROG掌機在同一地圖跑圖和戰鬥都能維持在60FPS左右。
簡單測試下來,有的遊戲比較持平,而有的遊戲則差距在十幾FPS左右,不過通過監測發現,ROG掌機的功耗有時候會超過30W運行遊戲,而且聯想拯救者掌機這裏則限制的比較死。
但是15W的情況下差別就有點明顯了,實際運行中,聯想拯救者掌機和ROG掌機在15W的情況下,以上游戲除了老頭環60幀沒有啥測得必要之外,其他4個遊戲在15W的情況下FPS表現ROG都比聯想拯救者掌機要好一些,部分遊戲ROG會彪到20W去,而拯救者掌機則限制的比較死:
拯救者掌機 15W:
ROG掌機 15W:
但是拯救者掌機在玩一些單機FPS遊戲的時候體驗總體好過ROG,比如槍火重生什麼的,畢竟右手柄FPS模式操作更友好一些。
不過可惜了這塊屏幕,實際運行中這類3A遊戲很少有能在掌機上跑到144Hz的,何況2K屏,一些獨立遊戲可能可以,比如Ori啥的,體驗會比較不錯。而像這邊這類幾類遊戲在2K分辨率基本處於不可玩的狀態,除了巫師三30FPS下相對感知外,另外三個可以明顯感到畫面不太流暢:
不得不提一嘴的是,可能是因爲原生非橫屏以及驅動的原因,部分遊戲進入會有bug,比如CS GO切換分辨率的時候,直接畫面只顯示一半了,退出,重啓機器皆無法解決,只能卸載重裝:
並且偶爾伴隨花屏現象,這個不知道是否是個例,中間更新過一次7840U的驅動,目前沒有再出現了:
以及切換分辨率的時候前端UI也會比較詭異:
這個前端界面有感趕鴨子上架的痕跡,期待後續官方好好優化下。
四、拆機,更換硬盤:
機器拆機不算難拆,拆掉後蓋的螺絲,找撬棒沿着4個邊緣撬開即可打開後蓋,但是後蓋扣的比較緊,千萬不要大力出奇跡,也不要在沒有專業工具的情況下隨便找個什麼玩意翹,容易劃傷塑料背殼,儘量找質量比較好的撬棒:
通過拆機圖可以看到,機器完全就是按照一臺筆記本的散熱模式做的,單風扇單熱管+均熱板的設計,所以功耗限制的比較死,電池是49.2Wh,硬盤在右下角的位置,是2242的規格,1T的3.0國產盤大概400左右,就是在售的型號比較小。
同樣的作爲參照,我們來看一下ROG掌機的內部,ROG這邊是雙風扇散熱,功耗在30W之上偶爾還能往上拉一拉。ROG掌機後殼扣的不是很緊,螺絲擰掉之後換硬盤相對方便一點,用的是2230的硬盤:
五、續航:
機器採用了49.2Wh的電池,官方宣傳的是50Wh,但是同時他擁有更高分辨率和更亮的屏幕,實際遊戲過程中,在屏幕50%亮度,音量25%的情況下,15W模式下800P分辨率高畫質玩巫師三,此時FPS在25-30之間波動,電量從100%到5%提示插入充電器,時間爲1小時55分鐘。
同樣的設置,同樣的遊戲,ROG掌機的遊玩時間爲1小時40分鐘,電池大還是有好處的。
基本就這些,從可拆卸手柄和更好更大的屏幕來以及機器定位來看,聯想就沒打算把他做一臺純掌機,畢竟這玩意還送OFFCIE 2021呢,與其說是掌機它更像一個二合一的windows小平板,點子是很好的,但是這麼多想法糅合在一起,導致這臺機器”縫合“的有點奇怪,既沒有掌機輕量化握持感好的特性,可拆卸的手柄功能鍵設計的也比較”狂野“導致手感並不好,可以說是啥都體驗到了,但是啥都體驗並不算好,軟件和驅動方面完成度也比較一般,比如偶爾遇到左右鍵均不能換出菜單的情況,還有上文提到的切換分辨率的bug,給用戶看到了”多形態“使用的可能但是總感覺差那麼一丟丟,比如官方並沒有針對分離式手柄製作相應的手柄支架,也更沒有匹配這個8寸屏幕的鍵盤等配件。有點爲了慌忙上架打性價比倉促推出的感覺。
而至於和ROG掌機甚至別家掌機對比怎麼選的問題,個人認爲有三類用戶比較適合聯想拯救者掌機:
- 一是不只希望買一臺掌機的,更多是希望買一臺多使用場景的設備的。
- 二是喜歡分離式手柄和平板這種結構的。
- 三喜歡大屏兼顧性價比的。畢竟友商8寸掌機貴的多。
- 主要玩一些不太喫配置的的遊戲,比如獨立遊戲,DNF,之類的網遊,高刷+大屏,體驗會更好。
除此之外,希望擁有更純粹的遊戲體驗,更好的手感的,則是ROG掌機或者新版的steam deck比較合適。畢竟低功耗下運行3A遊戲表現更好一些。而且不管是奧創還是steam os又或者是其他廠的前端,經歷過幾次更新或者幾代產品的迭代已經很成熟易用,聯想這個還有優化空間。
別的基本沒了,想要知道更多別的方面的使用體驗的朋友也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也歡迎喜歡掌機的朋友一起交流。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