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站上看了個很有意思的視頻。
- 原視頻作者認爲:網友對於“上世紀是日漫黃金時代”的看法是錯誤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今天才是日漫的黃金時代。
他舉例了一些例子來作證自己的觀點。
- 列舉梅津泰臣的《presence》,說明刻意提高幀數不可取。
- 列舉賽璐璐手繪和板繪的區別,提到“老番質感什麼的,用現在技術還是能還原出來的,只是沒有必要罷了。”
- 解釋爲什麼現在大場面動畫少了,因爲現在電影技術完善,動畫技術遠不及電影。
OK,那我們現在一條條來反駁。
《機器人嘉年華》:presence
- 《機器人嘉年華》是指1987年由八位日本動畫導演各自創作的和機器人有關的7部OVA動畫合集。
- 而著名動畫導演梅津泰臣就在其中指導了一部《presence》的作品,這部作品是業內非常有名的“一拍二”。
- 這裏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一拍二,一拍二就是在幀率爲24幀的情況下,圖片內容連續兩幀不變。
-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維持一拍三一拍四的情況下,《presence》這部OVA爲了特意拉高幀數,把很多拍三拍四的鏡頭全部變成了“一拍二”。
- 但是問題就在很多拍三拍四的場面,強行一拍二以後就會出現明顯的不自然。
- 作者拿着這點反駁那些鼓吹《presence》的網友無可厚非,但是用來抨擊高幀數大可不必。
- 今天動畫裏很多需要拍一拍二的鏡頭,製作組爲了省時省力直接降低幀數。
- 老番因爲時代背景的問題,存在很多炫技的刻意拍一拍二的鏡頭,結果就是動畫流暢程度明顯提高,《presence》只是其中一個反例,那其他的呢?
早期賽璐璐和現代板繪
我在很早一篇文章裏就提到過,什麼是賽璐璐。
- 因爲電腦軟件和硬件技術不成熟,早期的日本動畫是畫師在膠片上畫好線稿,然後交由上色師來對線稿進行填色。
- 這種膠片就是用賽璐璐製作,其過程類似於人工PS,你需要把一張張的膠片貼在一起,每張膠片都需要單獨上色。
- 後來隨着電腦技術的發展,ps軟件、數位板等等出現,賽璐璐塑料膠片開始被淘汰,但是這種線稿→堆疊上色的技法被流傳下來,被稱爲板繪。
- 所以賽璐璐其實從未消失,但是爲什麼老番的畫風那麼獨特?這就是現實繪畫和電腦繪畫的區別所在。
- 早期賽璐璐是一種透明膠片,而電腦繪畫則是用圖層代替膠片。圖層可以做到100%透明,但是賽璐璐塑料不行。
- 於是老番只能通過增大色差和塗料濃度,線稿的線條更加凌厲來減少賽璐璐透明度帶來的影響。
- 所以多數的老番會比現在的新番顏色更加明快,並且會產生因爲色塊堆疊而產生的自然陰影質感。這就是爲什麼我們會覺得老番畫質很有特色的原因。
- 今天數碼時代的動畫就是沒有手工質感,原因之一就是去模仿早期賽璐璐畫風費時費力,第二就是因爲新番的題材普遍不適用這種畫風。
這種來還原一下試試?
電影影響動畫?
- 視頻最後一段作者用電影的發展來解釋爲什麼今天的動畫格局小了。
- 個人認爲電影的影響微乎其微,的確21世紀後電影技術突飛猛進,影響了部分動畫大場面的表達,但是日本社會的變化纔是核心原因。
- 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不缺錢,動畫行業全是爲愛發電,畫師就想炫技,也就出現了上述的各種拍一拍二刻意提高幀數。
- 而編劇挖空心思提高作品內涵,正邪大戰早不夠看,主題思想不上升到人性、宗教、哲學你好意思拿出手?
回想一下2010年後日本動漫還有這種深刻主題的作品嗎?這難道單單是電影的影響?
結語
- 視頻作者通過三個“反例”,試圖來反駁現在市面上常見的一些對於新老番差距的論調。然而要麼就是解讀片面,要麼就是一知半解。
- 不談作畫風格偏好,現在的動畫在幀數處理和立意兩方面都是被老番碾壓。
知道爲什麼現在少見機器人動畫嗎?
知道爲什麼SF動畫也快絕跡了嗎?
知道爲什麼今天一地異世界後宮廢萌嗎?
- 作者在視頻末尾提出,當50年後日本動畫可能蕭條的時候,回憶今天是否也屬於日本動畫的黃金時代,並且拿出了大量日本動畫2010年後銷量和創作量一路走高的例子。
- 那今天國漫呈現井噴狀態的小說改3D動畫,是不是也能稱爲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
- 我們還在討論日漫是否在走下坡路,但直接把今天歸爲日漫的黃金時代,未免有些牽強。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