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入的零刻EQ12,算是打開我對NUC迷你主機這個新世界的大門了。因此,我也開始更多關注這個品類了。
結果前幾天,卻看到一則新聞:英特爾決定停止對下一代計算單元(NUC)業務的直接投資,調整戰略,將繼續NUC創新增長的任務交給了生態系統合作伙伴。
一句話總結就是,英特爾放棄了自己自有的NUC業務,讓專業的PC廠商去做了。
其實,我之前就總覺得英特爾自己的NUC業務定位很奇怪,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裁判親自參賽。
而且,其實英特爾自己的NUC市場表現也一般,這次在全世界經濟下行、大公司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砍掉,也並不奇怪。
扯遠了,既然英特爾自己不做,零刻做啊——零刻還不止是Intel的合作伙伴,同樣也是其重要對手AMD的合作伙伴。
入手過英特爾平臺的入門級EQ12,這次就來玩玩AMD平臺的中高端SER5 MAX。
現在很多廠商都喜歡用包裝盒顏色區分低端高端,SER5 MAX的黑色盒子,簡潔的正面用反光凹凸勾勒出“SER MINIPC 5”的產品名。
背面可以看到主要參數:AMD銳龍Ryzen 7 5800H處理器、16GB內存、1TB硬盤、Wi-Fi 6 + 千兆有線網口,19V 5.26A的輸入規格。此外也有HDMI的認證標誌。
上下抽拉打開包裝盒,取出Hello卡片和用戶手冊,主機則有一根橙繩系在上面,方便取出。
最底層則是隨機器提供的一些配件,包括壁掛支架和安裝所需螺絲、長約2m的DC電源適配器(線纜不可拆卸)、一長(1m)一短(25cm)兩根HDMI連接線。
電源適配器大小和之前那些第一代120W的手機充電頭差不多大,一體化的設計放在電腦上也算是mini了。國際版美規雖然標110V,但這款實際上和國內標準是通用的。
頂部,大部分區域全部被透氣防水濺的織物布料覆蓋,這種布料在一些音箱設計上很常見,這種透氣設計暗藏玄機。
相比SER5 Pro,這次SER5 MAX頂部也變爲了零刻標誌性的右下角角標。
正面分別是清除CMOS功能孔、兩個USB Type-A 3.2 Gen2 10Gbps接口、一個USB Type-C 10Gbps、3.5mm耳機麥克風二合一接口、紅色白光電源鍵。
這個Type-C接口也是支持DisplayPort視頻信號輸出的,可惜不支持電源輸入。設計在正面,更多的還是爲了日常充電、數據傳輸。
背面上方三個大的散熱風扇出風口。
下方分別是千兆RJ45有線LAN接口、一個USB 3.2 Gen2 10Gbps(藍) + 一個USB 2.0接口(黑)、DisplayPort 1.4輸出接口、HDMI 2.0輸出接口、DC電源輸入接口。
左右兩側均爲散熱口,有防塵網保護。
金屬底蓋上方印有進入BIOS菜單的說明,中間貼了AMD Ryzen 7 5000系列和AMD RADEON GRAPHICS核顯的標誌。
下方是一些參數和認證信息。最下方則是安裝壁掛支架的兩個螺孔。
左右兩側有網狀表面的橡膠防滑腳墊,腳墊內四角有四個螺絲固定底蓋,左上角伸出來的紅色橡膠提手可以更輕易地進行拆機。
連接好電源和顯示器,便可以按下電源按鈕開機使用。這次爲了測試遊戲表現,正好用紅魔電競顯示器。
初次使用可能還需要USB的鍵鼠激活系統,之後便可以使用藍牙連接鍵鼠了。
SER5 MAX依然保持了0.6L的迷你體積,126*113*42mm的三圍遠小於ITX主機,放在桌上幾乎只有一個智能機頂盒的大小,一隻手便可以抓起。
SER5 MAX支持三屏異顯,除了背後支持最高4K@144Hz的DisplayPort 1.4和最高4K@60Hz的HDMI 2.0,正面Type-C也支持最高4K@120Hz的顯示輸出。紅魔電競顯示器2K版的2K@144Hz都可以用。
拆下底蓋,便可以看到位於底部的系統風扇,MSC技術保證了主板和硬盤的散熱,並通過側面的散熱口排出。
右邊從主板上引了一根排線,這裏空出的凹槽可以加裝一塊2.5英寸SATA接口的HDD機械硬盤。
系統風扇支架下方有紅色導熱硅膠貼,能夠給下方SSD固態硬盤更好的散熱。
拆去系統風扇支架,便可以看到主板,固態硬盤、內存、網卡等也在這裏。
內存採用了鎂光的SO-DIMM雙通道DDR4 3200Mhz,2 x 8 GB。
固態硬盤則是用了SK海力士旗下品牌Solidigm的1TB規格P41 Plus。
固態硬盤下方是一塊英特爾AX200NGW無線網卡,最高2.4 Gbps速率,支持Wi-Fi 6,同時集成了藍牙5.2。
主板上也有相應的設備型號。
取出主板翻到背面,巨大的散熱風扇佔據了中間一大部分。
透過縫隙,可以看到下方的導熱管。
拆下風扇,導熱管便壓在CPU上方,主要朝向機器後方散熱,使用時別把後面堵太死哦。
瑞昱Realtek的ALC897聲卡。
只剩下外殼了,逆着光我們能看到外殼頂部有數個圓形開孔,配合頂部的網布,這種隱藏式的透氣設計,既保證了散熱,又起到了防塵。
同時,天線也集成在外殼上。
最後來個全家福,裝回去開始測試。
先看下基本信息,SER5 MAX同樣搭載了Windows 11 Professional專業版,出廠21H2可升級22H2。
SER5 MAX搭載的這顆AMD Ryzen 7 5800H,代號Cezanne。其實之前在SER5 Pro後來的升級款上就用了。
它基於臺積電7nm FinFET製程,8核心16線程,最高主頻4.4 GHz。
默認TDP爲45W,在SER5 MAX上,通過零刻的MSP技術進一步升級到了54W。
CPU-Z跑分測試單核612,多核5625。對比十代英特爾酷睿i7-10700,單核高了不少,多核差不多。
Geekbench 6.1.0單核2018,多核8303。
Fritz Chess相對性能倍數68.21,每秒千步32742。
集成了AMD RADEON核顯,最大2000 Mhz顯卡頻率,共享3GB顯存。
3DMark Time Spy得分1606,Wild Life得分8593,Night Raid得分17328。
CINEBENCH R23單核1441,多核11210。
16GB DDR4 3200Mhz的雙通道內存測試,讀取速度46.7 GB/s,寫入速度41.9 GB/s,複製速度41.3 GB/s,延遲74.8 ns。
這塊1TB固態通電9次,總時長2小時,支持TRIM。
硬盤速度測試,讀寫分別達3661.00 MB/s、2795.21 MB/s。
綜合日常場景跑個PCMark 10,得分達6731,日常辦公娛樂場景都不在話下,在最後渲染環節壓力上來了。
先來幾個遊戲玩玩,2K分辨率原神全高60幀,壓力挺大,顯卡喫滿,25分鐘下來平均只有22 fps,好在是全高勉強也能跑跑。
降低到中等畫質半小時,顯卡依然喫滿,平均29 fps算能玩了——但玩遊戲少的普通玩家還行。
換另一個3A跑跑,GTA5可謂比較經典的了,開到比較不錯的畫質,15分鐘平均34fps比原神好點,但依然喫滿。
最後來個輕鬆的40分鐘LOL英雄聯盟,這次壓力就小多了,平均123fps小問題,平時消遣消遣開一把都是比較流暢的。
連着測試下來,機身和處理器溫度都不算高,也可以手動去BIOS改風扇溫控調度。
播放4K 60fps的視頻輕輕鬆鬆。
甚至PR簡單剪剪4K 60fps視頻問題也不大。
壓力測試,烤機半小時順利穩定通過。
測試完,接下來就是整活時間——網友@黑果小兵 給5800H搞出了基於macOS Big Sur
11.7.7的黑蘋果,我們來裝上試試。
將鏡像寫入U盤之後,開機按F7切換到U盤引導啓動,選擇安裝鏡像,稍等片刻就可以進入安裝程序。
在頂部菜單找到磁盤工具,將硬盤抹掉爲APFS格式,關閉磁盤工具,便可以選擇安裝到硬盤上。
等待一小時左右多次重啓之後,就看到首次使用設置的macOS界面了。
先重命名替換config.plist文件,再使用Hackintool掛載U盤和硬盤的EFI分區,用U盤的EFI和硬盤的EFI合併替換,重啓測試。
一切正常,系統整體流暢度很不錯。但性能上多少還有一些損耗,又跑了一次Geekbench 6.1.0,單核1893,多核6942。
接力可用、Apple ID可登錄、可收發iMessage、可下載App Store軟件,目前只有AirDrop隔空投送和麥克風異常無法使用,屬正常現象,期待能夠越來越完美。
至此,SER5 MAX的體驗就可以給個結論了:
基於SER5 Pro升級而來的它,是2K價位目前最香的迷你主機,甚至沒有之一。如果你自備如今大跳水的內存硬盤,準系統版這個價格還可以再便宜500元。
同樣5800H的迷你主機,和它售價差不多,完全沒有價格優勢。
但零刻的售後和品牌畢竟在這兒,之前我在我那臺EQ12的體驗中曾提到,其Type-C接口比較深的問題,後續零刻直接報廢了所有殼料,給已經到手的用戶補發一套新的,或者免費寄回更換。
而黑蘋果的可玩性,也賦予了它不小優勢,既比蘋果Mac mini便宜了近一千元,又能有x86平臺雙系統的不可比擬性,只要稍有動手能力,兩千元就可以體驗一把macOS。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