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CPU散熱器的風扇位置,你裝對了嗎?

#618硬件外設#隨着目前整機功耗越來越高,機箱風道、單塔散熱、雙塔散熱、水冷散熱成了很多玩家難以抉擇的問題之一。如果你的預算充足,又不準備使用四、五年時間,對可能出現的漏液問題不在意,那麼可以從容選擇240、280、360、480、甚至是雙層夾漢堡散熱器(指的是VK GL36W)。

如果你和博主一樣,喜歡靜音,有空閒時間給主機清灰,且預算比較喫緊,更偏向使用安全的話,雙塔CPU散熱器無疑成爲你唯一的選擇。

面對高熱量散熱需求,水冷散熱器已經逐漸普及雙層夾漢堡的形式。讓喜歡風冷的博主再次回想起,第一次接觸雙塔散熱器時,往往會分不清風扇應該如何安裝的問題。

不禁好奇:雙塔散熱器的風扇直吹,是唯一的方式嗎?雙風扇對吹,是否會提升散熱效率?三面雙風扇,不同的位置是否會影響散熱表現?

借於這個思考,於是有了上手一測的想法。按照雙塔散熱器的空隙位置,我暫時將其分爲左中右。那麼雙風扇就3有種不同的組合形式:左+中、左+右、中+右。


按照進出風向的不同,又可以繼續細分。首先安裝主流安裝方式,一般是左進風+中出風,或者是中進風+右出風,我們暫且歸類爲一組,對比來看,兩者溫度基本一致,最高單核溫度爲91℃。

反之,右進風+中出風最高的三個核心都達到了96℃,而中進風+左出風最高單核只有92℃。

看完左右直吹,再看對沖組,因爲用的是增壓扇,能明顯感覺到散熱鰭片對沖產生的強風,左進風+中進風對沖散熱效果非常差,四個核心都達到了97℃,而中進風+右進風對沖散熱數據和上一組的中進風+左出風表現相同,三核心均爲96℃。

測試到這裏,博主心裏已經有了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夾漢堡方式的對沖散熱,在本次測試中的雙塔散熱器實測表現中,並沒有起到任何加成效果;風扇相鄰安裝的散熱效果要大於風扇相間安裝。爲了進一步確定這個結論,博主又加了一組左進風+右進風對沖實測實驗,以此來證明風扇是需要足夠的散熱空間。

在風扇對沖散熱空間充足,相同測試條件、相同測試時間下,後者的溫度表現大有提升,從最高的97℃降至最高93℃。但對比左右進風直吹的方式,還是略有差別。

確定風扇需要空間的結論後,我們再次按照風扇位置,補足左進風+右出風的組合,實測表現結果:左中相鄰進風和左右相間的最高三個核心溫度實測表現一致,均爲91℃、90℃、89℃、

不過在第四個核心溫度表現上,左進風+中出風爲88℃,而左進風+右出風爲89℃,有了一度之差,有了輸贏。

對比相反風向,右進風+左出風的組合比右進風+中出風的三核心96℃要低了4~5℃,反而是風扇左右相間的散熱效果大於風扇相鄰的散熱效果,非常有趣。

爲了排除安裝誤差,博主這邊藉助第三把風扇,從風扇扣具位置上進行比對,儘量保證水平一致。

至於風扇轉速誤差問題,博主使用散熱器附贈的一轉二、或以CPU FAN + SYS FAN組合單獨接線,同時再BIOS中確認過風扇轉速均爲一致。

最終幾輪測試下來,結果保持一致:我猜想的夾漢堡對沖散熱方式,在散熱鰭片很薄的情況下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大量風能因爲對沖導致浪費,最終表現甚至不如正常的直吹方式散熱。這種對沖式散熱,是否可以達到最佳利用率,可能還要考慮不同的風扇轉速和散熱鰭片厚度。

而風扇相間方式安裝,還是相鄰安裝,可能要看CPU不同核心的體質情況,畢竟雙塔散熱器,要麼左右位置、要麼上下位置(主板供電散熱、M.2散熱和PCIE顯卡插槽可能出現的衝突問題,這種安裝方法幾乎絕跡)。

所以總結來看,還有更多可以探討優化的地方,畢竟本次測試並不嚴謹,一方面是專業設備,另一方面可能會有:軟件測試誤差、散熱器左右導熱效率變量、手動截屏誤差以及散熱風扇高度對齊誤差(已最大降低測試誤差)。

最後交代一下本次的測試環境和測試方式:室溫28℃,開放式機架,更換風扇位置, AIDA64軟件FPU三分鐘拷機測試截屏。

測試平臺:本次測試的散熱器選用超頻三新品G6征服者CPU風冷散熱器,京東自營店6.1下單,拿了個190元的最低價。

這款型號有黑白兩個版本、噴油和電泳兩種表面處理工藝,對比同價位的其他產品,更推薦G6 白色電泳工藝版本,高低厚薄噴塗均勻,且外觀效果更好,有更高的耐用度。

當然,如果收到的是不喜歡的版本,可以找客服申請退換貨。

除此之外,這款雙塔結構散熱器在外觀上少有的給了信仰頂蓋,讓它看起來更有質感和檔次。

安裝風扇整體尺寸爲130(L)*137(W)*156(H) ,體積偏中等,安裝起來沒多少難度。

散熱器的配件包提供Intel和AMD最新平臺的散熱扣具,以及一根一轉二的風扇同步線,一支EX90導熱硅脂(夠用很多次)和安裝說明書等。

散熱設計上,兩把13cm大尺寸增壓風扇,轉速爲400~1600RPM,低負載運行時非常安靜。風扇背面設計了10根45°傾斜肋條支架,可以起到增大風壓,增強風力的效果,實際對沖測試時,風量驚人比吹風機都猛。

在銅底設計上,這款G6征服者採用六根6mm粗的逆重力熱管,平放和側放都不會影響散熱效能,官方標稱最大可以支持285W的13900K處理器滿載運行。

本次風扇測試中,搭配13900K處理器+BIOS 104微碼可以負壓0.18V使用。

可以做到CPU 1.16V、 207W、單核最高91℃,三分鐘FPU拷機過測。

整機測試上,3DMARK的Time Spy 20圈壓力測試,也可以以99.4%通過,穩定方面不需要擔心。

搭配RTX 2060顯卡《全面戰爭:三國》測試,4K分辨率下平均幀數可以跑到79幀。

另一款老遊戲《地鐵:離去》,可以輕鬆飆到200幀左右。

《原神》簡單跑了下可以60幀流暢玩。

主板本次測試用的是一款號稱B760內卷王的技嘉B760M魔鷹WIFI主板,PDD捲到700元左右,9相供電可以完美兼容13600K處理器,本次測試屬於呂布騎狗,220W時VRM就高溫罷工。

這款主板提供了D5雙內存插槽,最高支持DDR5 8000MHz內存使用,搭載最新的PCIE顯卡易拆卸和M.2 SSD免螺絲安裝設計,是我喜歡併入手的原因之一。

PCB的黑紅配色非常復古,和精粵的H610M-VDH主板如出一轍,說不清楚他倆到底誰抄誰(連供電都一樣,都是9相)。不過畢竟是御三家,主板爲6層PCB,同時也照顧到了光污染玩家,左下角的黃色音頻隔離燈帶,可以發紅光。#618硬件外設#

除此之外這款主板還提供了Q Flash Plus免U更新BIOS的功能,售後提供一年註冊延保,等於保修四年,還可以再註冊個一年換新,最近又開通了個人直送服務,可謂Buff疊滿。

最後就是接口方面5個Tpye-A+ 1個Tpye-C,2.5G網卡+WIFI5無線網卡足夠任何環境的家用條件。

內存用的是金士頓 DDR5 7200MHz  2X16GB無RGB版本,時序CL38-44-44 XMP電壓爲1.45V,海力士A-die顆粒。手動超頻到8000MHz,讀取爲118G、寫入爲100G、複製爲105G,延遲63ns。

這一代技嘉內存超頻沒的說,如果是自動XMP超頻,可以拉到DDR5 7800MHz,開啓技嘉獨有的D5黑科技技術,性能表現甚至超過了DDR5 8000MHz,讀取爲118G、寫入爲110G、複製爲116G,延遲60ns。

晚點有機會整理一下技嘉D5內存超頻教程,有感興趣的朋友別忘了關注,本次內容就到這裏,下次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