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加一盛宴#
我是Circaboy,我又來玩二手車了,作爲一個對汽車日漸感興趣的人,我越來越多地開始接觸汽車更本質的東西:動力與操控。
說來慚愧,去年的我還指着奔馳說看這是奧迪,今年我就開始玩改裝車了,一步一步的都靠我東拼西湊的看網絡文章學會的,不過我現在發現,要想更高效地學習車輛改裝與玩的知識,還是得花錢買雜誌以及書,網絡上像我這樣能老老實實把自己會的東西全部寫出來的人太少了,大多數人都是混子,一個兩百字能寫完的東西,大部分博主會花一個月,拍十條視頻,浪費你兩個小時的時間去看。
絮絮叨叨一堆廢話,還是先來開一下我這個2017款的奔馳C200L吧。
從2014款開始,奔馳C級的車就在圓潤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了,無論是雙門版的還是四門版的,都越來越多地融入之前香蕉奔的外觀設計元素。講道理,我個人是不怎麼喜歡這個風格的,我還是喜歡凌厲一點的設計風格。
這次開的2017款奔馳C200L,是典型的國內熱賣加長版本C200。2.0T,184馬力,車重1530kg,推重比120.26匹/噸。
推重比的單位是Hp/T,計算方式可用最簡單的“PS/T”——馬力除重量。車身尺寸小於4400*1700*1500mm的是普通小型代步車的整備質量約爲1.3噸左右,這一標準的車輛往往需要150PS左右的最大馬力,那麼推重比也就在115Hp/T左右的標準,這是有不錯的動力體驗的水平。但是這些車實際裝備的發動機往往是≤1.5升的NA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馬力平均只有105Hp/T,推重比會低至80Hp/T上下,這就是勉強夠用的標準了。
對於追求汽車駕駛樂趣的用戶而言,真的夠用的推重比標準應該在120~130Hp/T之間。假設車輛爲1.6噸,那麼反推公式需要的發動機最大馬力就得在190~210馬力之間,折算爲發動機功率則爲150kw上下;能達到這一標準的發動機多爲中規中矩的2.0T直噴增壓機,或者是排量≥2.5升的自然吸氣發動機。
我個人感覺,對於買菜車來說,推重比大於100匹/噸就夠用了;對於運動型車來說,推重比大於120匹/噸就算,因而184馬力,車重1.53噸的奔馳C200L在單人單車的情況下勉強達到運動型車的入門級別。推重比數值越大,加速能力越好。 目前量產車型裏,推重比做的最好的,應該就是柯尼塞格ONE:1了。 最大馬力約1340匹,整備質量約1.34噸,推重比達到了恐怖的1000匹/噸。
所以並不是馬力越大,車開着加速就越有運動感。那些馬力不大的車,也並不是都被認爲是弱雞。現在流行的小鋼炮說法,有高爾夫GTI、高爾夫R、寶馬MINI、奧迪RS3、雷諾梅甘娜RS、寶馬130i、福克斯RS、大衆POLO、本田飛度、奔馳AMG A45等。這些都是車身重量輕,發動機功率大,所以它們的推重比都能進入運動型車的範疇。
廢話插了一堆,我想說的就是奔馳C200L,雖然標榜自己是運動款,但是實際上也就是頂着運動款參數下限做出來的產品,適合單人和小情侶兩個人一起用。
推重比只有59.63匹/噸的別克微藍6能起步蹦贏奔馳C200L,就是因爲它是電車,起步扭矩直接就是峯值扭矩,而油車天生的弱點之一就是扭矩跟發動機轉速是息息相關的,奔馳C200L 2017款的2.0發動機提供的峯值扭矩只有300N/m,而且必須要發動機轉速上4000的時候才能達到這個扭矩輸出。
所以現在想玩紅綠燈起步蹦直線體驗推背感的小朋友們,還是選電車吧,油車要做到百萬級別的車才能跟電車十萬級別的車去比推背感與靜音性能。
其實更恐怖的電車是嵐圖Free,作爲一輛SUV,嵐圖Free的四驅增程版總馬力694匹,扭矩1040N/m,車重2290kg,推重比303.056匹/噸。相比之下,一輛典型的跑車,福特野馬,5.0 V8款的,466馬力,峯值扭矩556N/m,整車質量1769kg,推重比263匹/噸。一輛油車領域的一流作品,在電車領域就是個弟弟,所以怪不得福特要推野馬Match-E。
廢話插了一堆,我想說的就是奔馳C200L,雖然標榜自己是運動款,但是實際上也就是頂着運動款參數下限做出來的產品,適合單人和小情侶兩個人一起用。
這個2017款的奔馳C200L,採用多連桿獨立懸掛,前置後驅車(漂移愛好者眼睛亮了),225/50 R17的輪胎,95號油,百公里油耗官方數據6.3,但是在我實際使用過程中,應該是12,按照現在8塊錢一升的油價來說,一公里一塊錢吧。
C200L是國內特供版本嘛,所以軸距加長了,達到了2920mm,相對於C200這個不加長的2840mm軸距來說,C200L的乘坐空間更加舒適了。
不得不說,在經歷了2010年前後國內市場的教育之後,現在的奔馳就是消費者要什麼我就提供什麼,完全不看鍵盤車神的言論。
國內市場要什麼呢?要大奔的標,要內飾豪華,要車的外形好看,要軸距長,乘坐空間大。2010年左右的奔馳出的車,大奔的標誌給了,內飾豪華給了一半,外形不好看,軸距也短,乘坐空間極其狹窄(我拿着我的C200K 2008款來說這個事兒)。所以2010年左右的奔馳降到二十萬出頭就沒人買,那時精準把握了這些需求的寶馬反倒是賣得如日中天。
從2022款的奔馳新C,就可以看出奔馳對現在的消費市場有多重視,你要大奔的標,我給,要內飾豪華,那我就把S級的內飾下放到C級上面,你要軸距長,乘坐空間大,那我就老老實實加長軸距,加大空間。至於鍵盤俠們天天噴的1.5T,奔馳算是看清楚了,會買的人不在乎,天天在網上噴的人買不起。
C200L運動版的車,還是大標設計,我個人感覺,還是現在的星空中網最好看了,後續花個幾百塊錢換個星空中網,就奔馳這延續了多少年的外觀設計,我2017款的車裝個2020款的嗶~是毫無問題。
大燈設計我完全看不懂,反正能用就行。豪華車的好處之一就是,即使是很舊的款,也帶大燈高度自動調節。
後視鏡燈也沒什麼好看的,反正也是能用就行。
白外黑內,三眼炮筒形式的儀表盤設計,真皮座椅(我也不知道這是真的真皮還是這個材料的名字叫真皮)。
主副駕駛位都是電動座椅,並且很有意思的是,主副駕駛位都是全向電動調節,包括頭枕也是電動調節的。我現在總算是看明白了奔馳的這個設計邏輯,就是模擬的整個座椅的平面圖,設計在門板上,最底下橫着的是座椅前後調節,中間的是靠背前後調節,最上面的小的是頭枕上下調節,看懂了這個設計之後就感覺他們還是挺直觀的。以及座椅通風加熱的按鈕也都被安排在門板上了。
空調出風口自從2013款之後就全部改成圓形出風口了,不再是之前的方形出風口。
這些小細節的更新,對我這個同時開過08款和17款的人來說,感觸還是挺大的,相當於大部分設計都重塑了,使用習慣也都重塑了。
不過小細節改了,大的方向還是保留了,車上的Command系統還是那個旋轉按鈕控制,而且還設計了一個小檔把便於放手,在08款上面,這個扶手是用凸起的扶手箱蓋提供的。
這個小扶手真的是設計精髓。
後排座椅就沒那麼智能了,不過後排的空間也倒是挺大的,門板上只有座椅靠背前後電動調節,並沒有頭枕高度電動調節。
這個後背的調節,我估計大部分人都不用。
門板條被換成了梅賽德斯奔馳的德語金屬條,裝個大嗶~
門邊外面裝個AMG的裝飾條。
前面我寫2008款奔馳C200K開箱的時候,有個鍵盤俠上來就拿百度百科的前半段內容說我寫錯了,AMG是奔馳的子品牌,不是第三方改裝廠。
那我在這裏就把AMG的歷史貼出來吧:
AMG源自德國,主要的創始人是兩個工程師,他們的名字叫做Hans-Werner Aufrecht及Erhard Melcher,在創立AMG之前其實他們也在Mercedes任職,AMG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兩個工程師的名字加上Hans-Werner Aufrecht的誕生地GroBaspach第一個字母所組成,在1967年正式成立,至今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一開始的AMG只是設計賽車引擎等等,所以可以說一開始AMG其實和Mercedes沒有太大的關係,可是在1971年由AMG打造的300 SEL 6.8賽車在Spa-Francorchamps 24獲得冠軍因此AMG開始和Mercedes結下了不解之緣。
AMG最爲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所謂的One man one engine,也就是說一個人負責組裝一具AMG引擎,這個傳統是由1984年其中一個AMG的創辦人Erhard Melcher開始。在當時Erhard Melcher以純手工的方式打造了一具5.0L的V8引擎,而這個優良的傳統你也可以在現在的AMG車款上看到,如果你曾經看過AMG車款的引擎的話你就會看到上面有工程師的簽名,代表着這具引擎是由該名工程師所組裝,這也是爲什麼現在AMG車款的產能喫緊最主要的原因。 回首五十年,帶你去了解 AMG 的歷史! 在還沒被收購之前,AMG主要的改裝工作都是針對Mercedes,但是間中偶有例外,例如在199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汽車製造商Mitsubishi就曾經邀請AMG爲其調教Galant。Galant AMG在外觀上有着AMG開發的空力套件,另外在懸吊方面也是經由AMG負責調教,在引擎方面雖然沿用了4G63但是AMG部門還是爲引擎進行了優化,加上只有限量1,395輛所以一推出就被搶購一空。
1999年,當時德美汽車聯盟DaimlerChrysler不僅在和Mitsubishi洽談結盟,還收購了AMG 51%的股份,雖然到最後Daimler和Chrysler還有Mitsubishi分道揚鑣,但是Daimler AG還是決定將AMG收歸旗下,因爲AMG和Mercedes的合作成績實在是太耀眼,而在2012年Mercedes F1車隊還讓AMG冠名,因此AMG原本就非常響亮的名聲更爲響亮!而現在的AMG也承諾未來Mercedes-Benz旗下的車款都會有AMG型號,放眼望去目前Mercedes市售的車款還真的都有AMG性能版!
除開AMG這個奔馳經常合作的第三方改裝廠之外,還有跟巴博斯合作的產品,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奔馳的大G了。不過我現在開的是C級,所以就不贅述巴博斯了。
奔馳的C級,如果是AMG改過的款,會有一個代號,叫C63,買了這個車的人,雖然外觀上跟普通的C級差不多,但是會在細節處顯示AMG的存在,比如有專屬的AMG風格方向盤,車身上會有AMG的金屬裝飾貼條等等。最獨特的地方還是C63的發動機和油耗會比普通的C級高很多,因而有個調侃是C63的車主不是在加油站,就是在去加油站的路上。
AMG C63 的歷史,那得要從 AMG 的創辦人開始說起,AMG 的創辦人是HansWerner Aufrecht 以及 Eberhard Melcher,在1965年,Mercedes-AMG 推出了一款直列六缸賽車引擎,當時這具引擎就讓當年參加德國房車賽的 Mercedes 賽車奪下了冠軍寶座。成功得到冠軍後,許多私人汽車公司都紛紛向 AMG 求助,希望能夠獲得 AMG 的賽車引擎。
不過當時 Mercedes-Benz 爲了保持車隊優勢,Mercedes-Benz 拒絕 AMG 提供賽車引擎給其他的車隊,這樣的舉動當時也讓 AMG 的創辦人 HansWerner Aufrecht 以及 Eberhard Melcher 離開了 Mercedes-Benz,併成立了 AMG!而 AMG 這三個字母的由來是 Aufrecht,Melcher 以及 Grossaspach(Grossaspach 是 Eberhard Melcher 老家的名稱)。
Mercedes-Benz 很看重他們,直接收購了 AMG 改裝公司,並在1988年DTM賽事中正式合作,從這個時候,AMG 的王者之路正式開啓,而 C63 也漸漸準備上岸了!在1990年,Mercedes-Benz 與 AMG 簽署合同,共同開發更多的性能車款,並用 Mercedes-Benz 的銷售平臺售賣 AMG 車款。
過後幾年裏,AMG 一直不斷地爲 C63 進行小改款以及推出一些特別版本,比如:Signature Series 以及 Black Series 等等,這些車型的性能都已經到達最高時速破300KM/H 的境界!
C63車型在奔馳轎車歷史上屬於頂尖級別的產品,而AMG C63第一款自行設計的量產車,就是基於W204平臺的C63,也就是我手裏另外一臺C200K的同款底盤。
雖然很早很早之前梅賽德斯奔馳就將AMG收歸名下,但是梅賽德斯奔馳一直將AMG作爲改裝廠使用。因此,在W204之前,絕大多數AMG車型採取的都是所謂“bolt-on”改裝方式,就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升級。由於梅賽德斯奔馳一貫的以舒適和豪華爲取向設計方式,加上“bolt-on”的巨大侷限性,這些AMG車型往往遭受着諸如“毫不妥協的轉向不足”和“極度沉重的轉向”等負面評價。
而W204 C63 AMG則是第一臺AMG從頭到尾自行設計的AMG車型。 不僅僅是底盤,連引擎也是AMG自主開發的大排量自然吸氣引擎。因此可以說,W204是AMG量產車歷史上的分水嶺。
但是吧,奔馳研究國內市場過於透徹了,以爲大家買C63就是爲了AMG的標誌,所以現在AMG的認證也開始下放了,A級車都有AMG了:AMG A35。一方面,AMG的門檻將會再次降低,對於AMG的擁躉來說,夢想又接近了一步;另一方面,“35”這個數字可以說是刷出了AMG的新低,同時這貨不僅是國產,而且還是加長的,再加上非“一人一機”的身份,讓人深深地懷疑,奔馳這回是又想圈那些懵懂少年的(父母的)錢了吧?
奔馳這S級內飾下放到C級,然後AMG不搞一人一機,A級車AMG A35價格下探,主力1.3T的動力還能叫AMG?這可真是深入瞭解了市場需求之後擊中了部分羣體的購買需求,反正你買回去都要自己加AMG的標的,不如我出廠的時候就幫你加好,這算是官方賣皮了?
然後再說會這輛C200L 2017款吧,內飾部分確實還挺豪華的,只是豪華車在2017年的時候還沒反應過來,沒察覺到大屏幕屬於市場需求,就配了一個小小的垃圾小屏幕,如果不自己加裝Carplay盒子,這個屏幕就算是廢了。
整個中控臺還是挺好看的,倆水杯架,一個奔馳的表。現在區分豪華車的標誌之一不就是它帶不帶表麼?現在車上的表,裝飾作用遠大於實用作用。
駕駛艙內飾部分,奔馳確實是維持了一貫的豪華水準。
這個方向盤部分也是很易用的,不過我還是喜歡旋鈕式的音量調節。
就是這樣的音量調節。
結語:
整個開箱過程就結束了,具體的駕駛體驗,還有音響體驗什麼的,我都沒放,畢竟我就是說上天,也沒有你們實際開上十公里的感官來得直接。#618硬件外設#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