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傳統節日清明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習俗?

副標題:九九歸一計劃·石頭漫談VOL.031

前言

大家好呀!我是時不時斷更(劃掉)更新的石頭呀!

時間飛逝,春意漸濃,一股冷空氣又把愈來愈暖和的天氣一下子變成雨紛紛的清明時節。想必大家對於清明節的第一印象也一定是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

那麼,除此之外,大家是否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呢?有知道哪些清明節的傳統習俗?接下來石頭將詳細和大家聊聊有關清明節的歷史源流和傳統風俗。

歷史溯源

基本上所有的中國傳統節日,其源頭起源都是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曆法、天象崇拜有關,農耕文明需要的就是對於莊稼播種、豐收的時間有所掌握,清明節也不例外,北斗星循環旋轉,斗柄回寅,乾元啓運,時回新春。當斗柄指向正東偏南的“乙”位時爲清明節氣。清明這一節氣,萬物皆潔齊、生氣旺盛、吐故納新、氣溫升高,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同時,清明節也融合了其他傳統節日,寒食節就是其中之一,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爲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北方地區的寒食節流行禁火、冷食習俗。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除了寒食節,清明節還融合了上巳節,上巳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上巳節,俗稱三月三。農曆新年一月一之後,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七月七乞巧節,九月九重陽節,每一個重單數都是一個節。上巳節主要風俗是郊外遊春、春浴、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等,每逢三月時令,人們都去水邊祭祀。

主要習俗

清明節習俗衆多,除了廣爲人知的掃墓祭祀、緬懷祖先之外,還有很多大家可能不太瞭解的習俗,今天就着重談談這些習俗。

植樹

現今的植樹節是公曆三月十二日,而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也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於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

插柳

插柳類似植樹,只不過專指柳樹。清明插柳習俗,來源存在幾種說法,一是爲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爲“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衆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爲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爲“鬼怖木”。

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喫青團

清明節時,中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喫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餈、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餈、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喫,據說喫了以後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總之,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傳統節日系列】

端午節到來,千萬別隻想着喫!快來看看傳統習俗你都知道哪些?

九月九重陽節,存在感最低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傳統風俗呢?

五月五已至,除了糉子,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好喫食?

·創作不易,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電池和點贊就是石頭繼續創作最大的動力!如果喜歡石頭,歡迎關注!石頭會爲大家持續更新有關遊戲、小說、影視等諸多內容!

*本文中使用的包括封面在內的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刪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於百度百科等

#盒友日常##steam遊戲##pc遊戲##遊戲推薦##單機遊戲#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