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上一期講到了犬儒學派,這一期就順着犬儒學派發展的脈絡,看看繼承了犬儒學派觀點的斯多亞派是怎麼成爲後世羅馬帝國的顯學以及同時期懷疑主義是怎麼發展的。
Ⅰ、斯多亞派
- 斯多亞派的發展
斯多亞派的創始人也叫芝諾,但此芝諾並非我們之前講過的那個飛矢不動的芝諾而是塞浦路斯島的芝諾(希臘語:Ζήνων ὁ Κιτιεύς,英語:Zeno of Citium,約前334年-約前262年)。他在於36歲那年前往雅典研究哲學,在一個名爲斯多亞的畫廊裏面講學,所以這個學派得名斯多亞派。
雅典廣場的斯多葛柱廊遺址
他的主要思想有:自然是有理性的整體,神是自然的靈魂;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應該遵循自然的理性;美德是唯一的善,惡是無知;人應該超越情感和慾望,達到“無動於衷”或者說不動心(apatheia)的境界。
中期的代表人物是 克里安提斯(Cleanthes,約前330~前232)和克呂西甫(Chrysippus,約前279~前206)。他們對芝諾的思想進行了發展和系統化,形成了斯多亞派的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三部分。他們的主要思想有:邏輯學是研究正確推理和判斷的方法;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和神的本質和關係;倫理學是研究人類如何按照自然法則和理性行動。
晚期的代表人物是羅馬時期的 塞涅卡(Seneca,前4~65)、愛比克泰德(Epictetus,55~135)和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他們雖然地位殊異,一位是貴族,一位是奴隸,一位是皇帝但是基本思想卻是大體相同的。他們更加強調道德修養和實踐,認爲人應該擺脫外在事物的干擾,培養堅強和自由的品格,實現內心的安寧和幸福。
斯多亞派相當於是羅馬帝國的官方哲學了,因爲當時很多羅馬人信奉改頭換面的“享樂主義”(上一期講的伊壁鳩魯主義),天天放浪形骸、聲色犬馬,爲了改變這一情況,羅馬帝國開始推崇“禁慾主義”的斯多亞派哲學。我們聽說過的許多羅馬皇帝都是斯多亞派的信奉者(嗯,雖然大部分是表明上),比如奧古斯都,他的兩位家庭教師都是斯多亞派哲學家;還有尼祿(fgo狂喜),他的老師就是我們上面寫道的塞涅卡;奧勒留更不用說了,他自己既是皇帝又是哲學家,還寫了著名的《沉思錄》,很多盒友應該聽說過。
尼祿·克勞狄烏斯(Fate)
奧勒留算是柏拉圖當年理想“哲人王”的現實了,但是雖然在奧勒留統治期間,羅馬帝國還處於“黃金時代”,但是自他之後,羅馬帝國由盛而衰,他本人也是羅馬帝國最後一位“賢帝”了。
沉思錄
- 物理與邏輯學
斯多亞派的物理學繼承發展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以及“邏格斯”說,主要講述了以下幾個觀點:
1.自然是有理性的整體,神是自然的靈魂,也是萬物的本原和目的。
2.世界有兩個本原,一種是主動的,另一種是被動的。主動的本原是普紐瑪(pneuma),即火和氣的混合物,它是理性、生命和力量的源泉。被動的本原是質料(hyle),即水和土的混合物,它是無形、無生命和無力量的。世界由這四種元素構成,且這四種元素可以相互轉化,而且有不同的運動方向。火和氣向上運動,水和土向下運動。最初只有火元素,火在做向下運動時產生了其他三種元素。
可以看出斯多亞派把赫拉克利特的“火”和“邏格斯”神祕化爲“普紐瑪”(能思考的火氣,理性,神,世界靈魂),這個東西既是世界產生的原因,又是世界發展所遵循的秩序。
在邏輯學上,斯多亞派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包括辯證法和修辭學兩個部分。前者探討了選言判斷,假言判斷等問題,是對形式邏輯的補充;後者討論怎樣正確地說話、論證和表達的問題。
斯多亞的物理與邏輯學都是爲了更好地說明他們的倫理學,還記得我上一期前言裏的內容嗎,這個時期的哲學關注的問題就在於如何撫慰人心,讓人得到幸福。
- 倫理學
如果是伊壁鳩魯主義是旨在通過人自身的努力來,通過種種享樂的方法(包括身體上和靈魂上)來追求幸福的話,那麼斯多亞派就是帶有一直明顯的宿命論傾向,認爲只有服從命運的安排才能得到幸福。
斯多亞派的口號是“按照自然生活”,他們認爲自然指的是世界的本性,即上文中的“普紐瑪”,它支配着宇宙的運行和人類的行爲。他們認爲德性是唯一的善,而惡是德性的缺乏,德性是人類幸福的充分條件,而財富、健康、名譽等外在事物都是無關緊要的。那怎麼才能擁有這種德行,達到善呢,斯多亞派的理念是要寵辱不驚地看待這世界的一切快樂與苦難,因爲它們都是命運的安排,要達到我們中國文化中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地,你就擁有了德行,就擁有了幸福。
愛比克泰德是這樣描述這種倫理學的:
“Remember that you are an actor in a drama of such sort as the author chooses, - if short, then in a short one; if long, then in a long one. If it be his pleasure that you should enact a poor man, see that you act it well; or a cripple, or a ruler, or a private citizen. For this is your business, to act well the given part; but to choose it, belongs to another.”[1]
羅翔老師化用了這段話,表述爲:“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演出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這是對斯多亞派思想較積極的理解,羅翔老師以此激勵我們無論人生遇到多麼困難的境地都不要放棄。
羅翔老師
而對斯多亞派思想消極的理解,是經院哲學加希波利特的訴說:
“好比一條狗被拴在一架車上,當它情願遵從時,它拉車;當它不情願遵從時,它被車拉。”[2]
對斯多亞派這種思想的爭論還有許多,我們先按下不表,接下來我們講講斯多亞派的政治學思想。
斯多亞派的政治學理想一種“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世界,他們認爲每個人都是這個火所組成世界的一部分,是神聖之火的一朵火花,無論高低貴賤,整個世界應該是一個具有完善德行和宇宙秩序一致的大城邦,這個城邦中的所有公民應人人平等。可以說這種思想綜合了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和羅馬帝國的大一統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Ⅱ、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古希臘語:σκέπτομαι,羅馬化:sképtomai;美式英語:skepticism;英式英語:scepticism)
懷疑主義是一種對客觀世界是否存在、客觀真理能否被人們認識表示懷疑的哲學學說。我們這裏所說的懷疑主義是希臘後期主要哲學學派之一,懷疑主義在認識論上首先保持不可知論,他們與我們之前講的伊壁鳩魯派和斯多亞派相對。後兩者是一種獨斷論,他們認爲真理是可知的,並且聲稱自己認識到的真理纔是唯一真理。懷疑主義則對真理是否存在以及我們能否認識到真理持猶豫不決的態度。(類似於我們第七期講的高爾吉亞的懷疑)
古希臘哲學家皮羅(Pyrrho,約前360年-約前270年)是古代希臘最具代表性的懷疑主義哲學家,他主張對一切事物施行“中止判斷”及“皮羅懸擱”,以懷疑爲目的,這是徹底的懷疑主義。“皮羅主義”也因此成爲了懷疑主義的代名詞。皮羅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事物實際上是什麼同樣的東西?第二,我們應對它們採取什麼態度?第三,這種態度有什麼後果?對這三個問題的解答分別爲:“不可知”、“懸擱判斷”和“不動心”。
這三者是層層遞進的關係,首先是不可知:
- 不可知論
皮羅首先承認現象和感覺的存在但在他看來感覺對於現象的認知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因各種各樣的東西而異,所以我們無法對現象下真理性的判斷,我們只能說事物像什麼而不能說事物是什麼,因此事物是不可知的。既然事物都是不可知的,那麼由事物衍生出來的其他就更不可知了,以此類推整個世界萬事萬物都是不可知的。
- 懸擱判斷
“懸擱”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皮羅主義者認爲,從不可知論我們可以推出事物都同樣是沒有差別的、不可測定的和不可判別的。因此,我們的感覺和意見都不告訴我們真理或錯誤,所以我們不能相信它們,而應該無意見、不介入, 不動搖,對任何一個東西都說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爲是和非,又不同爲是和非。這種思想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沉默,或者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就是今天我們在和別人爭論問題時,皮羅主義者的慣用術語就是:“啊,對對對、你說的都對···”
- 不動心
我們說過,這個時期的哲學家研究哲學的最終目的是尋求幸福,懷疑主義也不例外。皮羅認爲: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斷,隨着這種態度而來的就是靈魂的安寧”。[3]
他認爲這個世界相互矛盾的事物與思想太多了,就是這樣矛盾導致我們心情紛亂,不得安寧,因此只有懸擱判斷,才能避免爭論和困惑,只有我們達到一種“不動心”(類似斯多亞派)的境界,才能拜託世間的煩惱和困惑,找到幸福。
據說皮羅本人就是這樣乾的,據《名哲言行錄》記載,皮羅不關心任何事物包括自己:他過馬路從不看車;前面的道路有坑他也不管,直接橫衝直撞;有一次他在海上遭遇風浪,別人都驚慌失措,唯有他指着一頭正在乾飯的豬,說你們都應該像這頭豬學習,豬都有不動心。如果不是有朋友時時刻刻跟着他,估計皮羅就是下一位以身殉道的哲學家了。()
皮羅和他的不動心豬
懷疑主義還有其他著名的哲學家,我這裏就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
愛那西德穆(Aenesidemus)。他是羅馬時期的懷疑主義哲學家,他提出了主張懷疑的十個理由,即著名的十種論證。
阿格里帕(Agrippa)。他是羅馬時期的懷疑主義哲學家,他提出了五種懷疑論證,即無限回溯、相對性、假設、循環論證和不一致性。
塞克斯都·恩披裏柯(Sextus Empiricus)。他是羅馬時期的懷疑主義哲學家,他是皮浪主義的最後一位代表,他系統地闡述了皮浪主義的理論和方法。
笛卡爾(Descartes)。他是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他運用普遍懷疑的方法來尋找不可動搖的真理,最終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結論。
休謨(Hume)。他是近代哲學家,他對人類認識能力和道德判斷提出了深刻的懷疑,認爲人類只能依靠經驗和習慣來行動,而不能得到任何必然性和普遍性的知識。
參考文獻:
[1]Epictetus, Enchiridion, chapter 17
[2]希波利特:《駁一切異端》,1卷21章
[3]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趙敦化:《西方哲學簡史》
趙林,鄧曉芒:《西方哲學史》
維基百科:斯多亞派,懷疑主義
ps:評論區老有人叫我講笛卡爾和休謨,我這裏先簡單介紹一下,詳細介紹估計要排到二十甚至三十期了,希望各位盒友動動你們可愛的小指頭,點個關注點個贊,如果可以再狠狠電我
筆者學識有限,如有錯誤與謬誤,還請各位盒友多多指正,感謝觀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