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高峯,自他之後,古希臘哲學隨着城邦制度的衰落也逐漸走向沒落,但就在這條逐漸暗淡的哲學之路上,亦有人逆流而上,開闢出道德哲學的新高峯。
誠如高中政治所言:“一定的文化總是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決定的”,隨着亞歷山大大帝的功業,城邦奴隸制度向帝國奴隸制轉變,公民的民主與自由一去不復返,並且隨着戰火與災禍,恐懼和悲觀成了當下社會人們的主流態度, 哲學的功能也就隨之由純粹形而上學思辨轉換爲研究人生哲學和社會倫理,哲人們企圖找出一條能在天災人禍中安身立命的一般原則。(我個人認爲這是早期人文主義的萌芽)
Ⅰ、你快樂嗎?伊壁鳩魯派的“快樂主義”
伊壁鳩魯(Epicurus,希臘語:Ἐπίκουρος,公元前前341年-前270年)他是伊壁鳩魯派的創始人繼承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與阿瑞斯提普斯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結合起來,誕生了“快樂主義”。
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出生於愛琴海中的薩摩斯島,18歲他來到雅典服兵役,並學習了雅典流傳的諸多哲學,此後他離開雅典,在希臘各地遊學,並於公元前306年返回雅典,在自己家的花園裏創辦學院,因此,伊壁鳩魯派有被稱爲“花園學派”。
ps:伊壁鳩魯是古代哲人中爲數不多的平等而友愛地善待婦女者, 甚至妓女也可以來他的花園接受哲學的學習。
伊壁鳩魯認爲哲學的唯一作用就是使我們消除靈魂痛苦,達到追尋快樂或者說幸福。
“正像不對肉體疾病給予治療的醫學就毫無用處一樣, 如果哲學不解除靈魂痛苦也百無一用”[1]
伊壁鳩魯研究了現實生活中讓我們感到不快樂或者不幸福的原因,並把他們總結爲以下三點:
1.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神的恐懼
2.對人際矛盾與衝突的煩惱
3.對死亡的懼怕
可以簡單理解爲“天災人禍”加“死亡”。
基於以上三點原因,伊壁鳩魯提出了原子論的宇宙觀,感覺主義的認識論和快樂主義的哲學。
- 原子論的宇宙觀
伊壁鳩魯的“原子論”繼承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又對原子論不瞭解的盒友可以去看第七期),他在堅持原子是構成萬物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單位上,提出了關於原子重量的規定,這一點規定爲原子的遠動提供了依據。由於原子有重量,所以原子可以在虛空中進行直線下降運動。並且他還提出了一種“偏斜說”,認爲原子在運動時可能由於內部原因,偏離原有運動軌道,從而和其他原子產生碰撞,碰撞使原子結合在一起,於是形成各種具體事物。以此,我們就基本明白了他的宇宙觀:
原子是構成萬物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單位,它們有形狀、次序、位置和重量,但沒有顏色、味道、氣味等感覺屬性。
原子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有些原子在下落時會偏斜,從而與其他原子碰撞,形成不同的物體和現象。
原子的運動和結合不受任何自然法則或神的支配,而是由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結合的方式決定的。
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高度讚揚了伊壁鳩魯的這種宇宙觀,他指出在這種宇宙觀下,沒有了目的論,宿命論和神的生存空間,同時也爲人自由意志存在的可能性提供了辯護。一切自然災害都是原子運動所導致的,甚至神也不過是原子的產物,和我們人一樣,所以沒有什麼好恐懼的。
原子論的宇宙觀
- 感覺主義的認識論
伊壁鳩魯認爲感覺是認識事物的標準,他肯定地說:
“所有可感的東西都是真實的,每一個印象都是某些存在的東西的產物,並與那些作用於感覺的事物相似”。[2]
伊壁鳩魯的感覺主義認識論是指他認爲感覺是認識的根據和真理的標準。他認爲一切感覺都是由外物流出的原子團(即影像)作用於感官而產生的,感覺本身是真實的,不會出現錯誤,反而理性有可能是錯誤的,理性會誤判感覺。他還提出了前定觀念和感情作爲輔助感覺的認識工具。他的感覺主義認識論與他的快樂主義倫理學相聯繫,他認爲快樂和痛苦是衡量行爲好壞的準則。
他同意德謨克利特的有關“靈魂原子”的說法,認爲靈魂是物質的,也是由原子不過是一種獨特的原子構成也,靈魂會隨着肉體的消亡而消亡。他說人死前,我們是無法感覺到死亡,也就談不上對死亡的認識,至於人死後,靈魂原子離肉體而去,四處飛散,沒有原子的支撐,我們同樣無法認識到死亡。
簡單點說就是你活着的時候感覺不到死,死了以後就沒感覺了,所以你爲什麼怕死呢
靈魂與死亡
- “快樂主義”哲學
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哲學是指他認爲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快樂是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把快樂和幸福等同,認爲快樂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當然,伊壁鳩魯的快樂並不等同於享樂主義,這一點其實是後人的誤解。他提倡個人快樂,主張趨樂避苦,但他的趨樂不是無節制的享受,而是有選擇的享受,追求自然而必要的慾望,避免不自然而不必要的慾望。
伊壁鳩魯把人類的所有慾望分成三類: (1) 自然的和必要的; (2) 自然的但非必要的; (3) 既非自然的又非必要的。第一類指衣食住行這些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所有人都無法迴避。第二類是指如性慾這類的慾望,至於第三類則是例如權利,虛榮心這樣的滿足。這個觀點有一點我們現在常用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思想了。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在這三類慾望中,他指出前兩種只會帶來肉體的快樂, 這不是真正的快樂。
伊壁鳩魯爲了消除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恐懼,爲了保障快樂,提出了一種“社會契約論”思想,他認爲人類爲了避免自然狀態下的無休止的戰爭,通過自願的協議建立了法律和正義,以保障個人的安全和利益。真正的快樂在於靈魂的“寧靜” (ataraksia) 和“痛苦的缺失” (aponia) , 這是一種“沉靜的”或“靜止的” (katastematikes) 快樂, 是哲人理想的最高境界。靈魂的無煩擾或痛苦的缺失狀態爲肉體的快樂確立了上限:“快樂的量的極限在於痛苦的消除”。因此並非所有快樂都值得選擇, “知足是最大的善”。同樣, 對於痛苦與否的感受也以靈魂的安寧爲準繩, 只要肉體的痛苦不妨礙靈魂的安寧, 再大的痛苦也是快樂。[3]
按照趙林老師的話,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神不足懼,死不足憂,樂於行善,安於忍惡。”
Ⅱ、古代躺平流——犬儒學派
犬儒學派是古希臘一個哲學學派,由蘇格拉底的學生安提西尼(古希臘語:Ἀντισθένης,約前445年-約前365年,或譯爲安提斯泰尼)創立,其信奉者被稱爲犬儒。由於他生活和教學在一個名爲“快犬”的運動場中,因此門徒們一則爲紀念這個學派的發祥地;還表示他們那種像狗一樣的生活方式,以此得名“犬儒學派”。該學派他們否定社會與文明,提倡迴歸自然,清心寡慾,鄙棄俗世的榮華富貴。最著名的犬儒學派人士是安提西尼的弟子狄奧根尼(Διογένης)。
據說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木桶(亦說是裝死人的甕)裏,擁有的所有財產只包括這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和一個麪包袋。有一次第歐根尼正在曬太陽,這時亞歷山大大帝前來拜訪他,問他需要什麼,並保證會兌現他的願望。第歐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亞歷山大大帝后來說:“我若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是第歐根尼。”[4]
坐在大甕裏的第歐根尼,尚-李奧·傑洛姆繪,1860年
犬儒學派對後來的斯多亞派有很大的影響,比如都強調理性和自制,都主張遵循自然法則,都認爲幸福不在於外在的物質條件,而在於內在的道德品質。但是斯多亞派也有一些不同之處,比如更重視社會責任和公民義務,更關注人類的共同理性和普遍道德,更傾向於以積極的方式改善社會。
現在流行的躺平文化從源頭上講就是來自於犬儒學派的思想,嗯,可能也不算太流行了,畢竟是2021年的流行詞了。
這裏貼一些關於躺平的報道吧(我不好說):
“躺平”即可恥。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需要不畏艱險、敢於挑戰、迎難而上的勇氣去應對各種挑戰,故而一些人認爲,“躺平”是迴避歷史使命、逃避時代責任的“犬儒主義”思想,是腐蝕青年思想的“毒雞湯”,不僅不正義,反而可恥。[5]
2021,衆多媒體盤點的年度熱詞,勾勒出它的不平凡:建黨百年、強國有我、共同富裕、大國之治、“神舟”“祝融”…… 明快而澎湃的和聲,與共和國鏗鏘的腳步共鳴!但是,也有一個違和的跳音:“躺平”。[6]
ps:筆者學識有限,如有疏漏與謬誤,還請各位盒友多多指正,感謝觀看!
另,馬上就千粉了,在考慮回饋大家的熱愛,來波福利
參考文獻:
[1]伊壁鳩魯:《致美諾寇的信》,《古希臘羅馬哲學》
[2]伊壁鳩魯:《致美諾寇的信》,《古希臘羅馬哲學》
[3]崔延強.通向寧靜之路——晚期希臘的哲人理想[J].哲學研究,2000,(07):48-55.
[4]伯蘭特·羅素:《西方哲學史》
[5]侯振中:“躺平”亞文化的生成及反思,人民論壇,2022-01-05
[6]關銘聞:躺平不可取,光明日報, 2021-12-27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