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的私信以及評論不停有同學告訴我Free4的新固件砍降噪了,
一開始我還以爲是日經貼不以爲然,直到私信我的人越來越多,甚至羣友也在討論這件事,
點開小綠書一看,我靠,300多條刷屏的差評,評分從9分幹到了7.5分,
難道最新固件真的砍降噪了?
![]()
於是我拿自己以及朋友的三臺機器進行了測試,
結果如下:
固件,108
![]()
固件,123
![]()
固件,126
![]()
固件,137
![]()
固件,138
![]()
好吧,差距微乎其微,完全可以歸於個體以及佩戴差異,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普通版和丹拿版138固件的差異呢?
結果如下,
![]()
固件,138
固件,138(丹拿版)
![]()
沒道理呀,那有沒有可能降噪的性能沒有變化,
而是響應速度或是降噪策略變了呢?
![]()
好了,經過大半天的測量和折騰,
以我的認知範疇以及專業知識來說,結論是完全沒有任何改變和削弱。
當然,也希望評論區有大佬拿自己的客觀測量數據來證明降噪確實削弱了
![]()
其實,從我兩年多前開始做博主的時候,
就不停的有同學給我反饋某某耳機的降噪削弱了,
不過迄今爲止我複測過的所有機型,
包括不限於,
VIVO TWS3,
VIVO TWS4,
APPLE AirPodsPro2,
OPPO Enco X3,
紅米Buds5,
華爲 Freebuds6i
除了紅米Buds5這貨有個奇葩Bug,
會導致強噪音環境下單邊麥克風失效降噪削弱以外,
沒有一款是真削弱過的,
那麼爲什麼會有這麼多同學反饋降噪削弱呢?
其實我認知裏的會導致降噪主觀體驗下降的原因有很多,
我就拿比較常見的六種來說說
——
【一、麥克風堵了或者老化】
![]()
主動降噪的核心邏輯是 “拾音,計算,抵消”
前饋麥克風負責捕捉環境噪音,內饋麥克風負責監聽抵消後的殘留噪音,
降噪算法基於這兩個麥克風的信號,實時生成反向聲波抵消噪音。
麥克風的拾音精度,是降噪效果的基礎前提,
而在日常使用時,耳垢、灰塵、汗液會逐漸附着在麥克風的金屬濾網上,甚至滲透進濾網縫隙
這會直接削弱麥克風的拾音靈敏度,自然會導致降噪性能下降,
然後麥克風畢竟是電氣元件,長時間的使用可能會導致其內部元件性能的下降和老化
——
【二、把耳壓感當作降噪】
![]()
很多用戶會把耳壓感誤認爲是 “降噪強” 的體感表現,
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因爲主動降噪在抵消低頻噪音時,
反向聲波與原始噪音疊加,會導致耳道內氣壓短暫變化,形成 “悶脹感”
早期降噪耳機的算法更側重 “降噪深度”,往往耳壓感很強、舒適度差勁
比如我知道某三字母就喜歡極低頻給你拉個很低的峯值,
耳壓巨大,讓你產生降噪好像很好的錯覺
然後耳壓感其實是會逐漸適應的,可能你剛買的一段時間會感覺耳壓感特別強,
等用一段時間適應之後,耳壓感逐漸淡化,你就會下意識覺得 “降噪沒以前強了”
實際上耳壓感是一個比較負面的體驗,和降噪性能並沒有直接聯繫。
——
【三、佩戴的情況】
佩戴其實是非常影響降噪性能的一環,
這一項不僅僅影響被動降噪性能,而且如果沒帶好低頻泄露,
主動降噪的反向聲波無法形成有效抵消,會大幅度的削弱降噪性能
這是不同佩戴耦合情況下的同一款耳機,降噪性能可以說天差地別,
![]()
那麼什麼因素會影響佩戴呢?
首先是耳套,耳套尺寸過大過小不適配都會導致佩戴耦合程度下降,導致漏音降噪下降,
其次是佩戴姿勢,耳機的插入深度,角度的貼合度,甚至你在走路或是說話的時候,
都可能導致耳道形狀發生一定變化使得降噪性能發生改變。
——
【四、噪音環境差異】
在很多同學的認知當中,可能只有高頻中頻低頻的簡單劃分,
實際上生活的所有聲音都處於不同的頻段,且不能一概而論,
![]()
就像是同爲人聲的男女聲,
男低音的基音可能在100hz左右接近極低頻,
女高音的基音甚至能到1000hz左右,
![]()
對於耳機的降噪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塊區域,降噪性能自然有所差異,
更別說在不同環境下不同噪音源更多更大的差異了,
![]()
像是鍵盤這種偏中高頻的噪音,
與人聲這種偏中低頻的噪音,壓根就不在一片區域當中,
同學覺得有體感差異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
——
【五、腦放或是心理作用】
如果是發燒友肯定對一個詞不陌生,那就是腦放,
或者我們可以換個更中性的詞彙,心理聲學,
這不是什麼玄學,你的身體狀態,心情好壞以及認知偏差都會極大程度上影響你的主觀體驗,
![]()
很簡單的例子,
心情好的時候往往會覺得音樂更加動聽,
我在聽歌之前,往往喜歡喝點酒來助興,
別人的評價也會很大程度的影響自己的聽感和體驗,

同理,如果你會下意識帶着 “降噪變弱” 的預設去使用耳機,
注意力會過度聚焦於 “未被抵消的噪音”,而忽略了 “已被抵消的低頻噪”。
這種 “選擇性關注” 會放大體感差異,讓你堅信 “降噪確實變差了”。
而且當越來越多的人說 “降噪變弱” 時,你會不自覺地融入這種認知,


甚至會主動尋找 “降噪變弱” 的證據,形成 “越看越像、越聽越覺得弱” 的循環。
實際上如果你的朋友也有不同固件版本的Free4,當他協助你做一次雙盲測試,
就能夠很容易的判斷是真的削弱還是心理因素。
——
【六、風噪模式的策略】
![]()
因爲風聲帶來的噪音速度過快,
目前階段的算力無法做到麥克風捕捉主動降噪抵消,會算不過來導致爆音

所以市面上主流的抗風噪策略都是,
關閉外反饋麥克風依靠腔體的結構設計以及內饋麥克風來降噪,
不過主動降噪主要依靠就是外饋麥克風拾取噪音,
關閉自然會使得降噪性能明顯下降
所以如果你經常在戶外有風的環境中,
抗風噪模式的介入,也會讓人有一種降噪效果變弱或者忽強忽弱的感受
不過話又說回來,從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說,
我很理解爲什麼同學們一直擔心降噪削弱,固件降級,
品牌廠商各種層出不窮的騷操作,
媒體特調、抽獎配置、後期偷砍、反向優化、捂嘴全網等等
就連我這個不怎麼接觸機圈的路人都知道這些負面信息,
酷安這種比較深度的玩家平臺對廠商毫無信任是很正常的,
![]()
![]()
更別說這次事件的起因,
就是因爲綠廠給關閉了更新的同學自動更新,
並且同時還把降級的後門關閉導致的,
這並非用戶無的放矢或是沒事找事,
更像是廠商貿然舉動導致的信任危機,
![]()

我也建議廠商恢復降級渠道,
並且在做出這種功能調整和更新推送之前做好調研和評估,
多和用戶接觸,聽聽玩家和大衆的真實聲音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