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科普】从固件降级论聊聊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降噪削弱了

最近在我的私信以及评论不停有同学告诉我Free4的新固件砍降噪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日经贴不以为然,直到私信我的人越来越多,甚至群友也在讨论这件事,

点开小绿书一看,我靠,300多条刷屏的差评,评分从9分干到了7.5分,

难道最新固件真的砍降噪了?

于是我拿自己以及朋友的三台机器进行了测试,

结果如下:

固件,108

固件,123

固件,126

固件,137

固件,138

好吧,差距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归于个体以及佩戴差异,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普通版和丹拿版138固件的差异呢?

结果如下,

固件,138

固件,138(丹拿版)

没道理呀,那有没有可能降噪的性能没有变化,

而是响应速度或是降噪策略变了呢?

好了,经过大半天的测量和折腾,

以我的认知范畴以及专业知识来说,结论是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和削弱。

当然,也希望评论区有大佬拿自己的客观测量数据来证明降噪确实削弱了

其实,从我两年多前开始做博主的时候,

就不停的有同学给我反馈某某耳机的降噪削弱了,

不过迄今为止我复测过的所有机型,

包括不限于,

VIVO TWS3,

VIVO TWS4,

APPLE AirPodsPro2,

OPPO Enco X3,

红米Buds5,

华为 Freebuds6i

除了红米Buds5这货有个奇葩Bug,

会导致强噪音环境下单边麦克风失效降噪削弱以外,

没有一款是真削弱过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反馈降噪削弱呢?

其实我认知里的会导致降噪主观体验下降的原因有很多,

我就拿比较常见的六种来说说

——

【一、麦克风堵了或者老化】

主动降噪的核心逻辑是 “拾音,计算,抵消”

前馈麦克风负责捕捉环境噪音,内馈麦克风负责监听抵消后的残留噪音,

降噪算法基于这两个麦克风的信号,实时生成反向声波抵消噪音。

麦克风的拾音精度,是降噪效果的基础前提,

而在日常使用时,耳垢、灰尘、汗液会逐渐附着在麦克风的金属滤网上,甚至渗透进滤网缝隙

这会直接削弱麦克风的拾音灵敏度,自然会导致降噪性能下降,

然后麦克风毕竟是电气元件,长时间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其内部元件性能的下降和老化

——

【二、把耳压感当作降噪】

很多用户会把耳压感误认为是 “降噪强” 的体感表现,

但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因为主动降噪在抵消低频噪音时,

反向声波与原始噪音叠加,会导致耳道内气压短暂变化,形成 “闷胀感”

早期降噪耳机的算法更侧重 “降噪深度”,往往耳压感很强、舒适度差劲

比如我知道某三字母就喜欢极低频给你拉个很低的峰值,

耳压巨大,让你产生降噪好像很好的错觉

然后耳压感其实是会逐渐适应的,可能你刚买的一段时间会感觉耳压感特别强,

等用一段时间适应之后,耳压感逐渐淡化,你就会下意识觉得 “降噪没以前强了”

实际上耳压感是一个比较负面的体验,和降噪性能并没有直接联系。

——

【三、佩戴的情况】

佩戴其实是非常影响降噪性能的一环,

这一项不仅仅影响被动降噪性能,而且如果没带好低频泄露,

主动降噪的反向声波无法形成有效抵消,会大幅度的削弱降噪性能

这是不同佩戴耦合情况下的同一款耳机,降噪性能可以说天差地别,

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佩戴呢?

首先是耳套,耳套尺寸过大过小不适配都会导致佩戴耦合程度下降,导致漏音降噪下降,

其次是佩戴姿势,耳机的插入深度,角度的贴合度,甚至你在走路或是说话的时候,

都可能导致耳道形状发生一定变化使得降噪性能发生改变。

——

【四、噪音环境差异】

在很多同学的认知当中,可能只有高频中频低频的简单划分,

实际上生活的所有声音都处于不同的频段,且不能一概而论,

就像是同为人声的男女声,

男低音的基音可能在100hz左右接近极低频,

女高音的基音甚至能到1000hz左右,

对于耳机的降噪来说,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块区域,降噪性能自然有所差异,

更别说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噪音源更多更大的差异了,

像是键盘这种偏中高频的噪音,

与人声这种偏中低频的噪音,压根就不在一片区域当中,

同学觉得有体感差异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

【五、脑放或是心理作用】

如果是发烧友肯定对一个词不陌生,那就是脑放,

或者我们可以换个更中性的词汇,心理声学,

这不是什么玄学,你的身体状态,心情好坏以及认知偏差都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你的主观体验,

很简单的例子,

心情好的时候往往会觉得音乐更加动听,

我在听歌之前,往往喜欢喝点酒来助兴,

别人的评价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自己的听感和体验,

同理,如果你会下意识带着 “降噪变弱” 的预设去使用耳机,

注意力会过度聚焦于 “未被抵消的噪音”,而忽略了 “已被抵消的低频噪”。

这种 “选择性关注” 会放大体感差异,让你坚信 “降噪确实变差了”。

而且当越来越多的人说 “降噪变弱” 时,你会不自觉地融入这种认知,

甚至会主动寻找 “降噪变弱” 的证据,形成 “越看越像、越听越觉得弱” 的循环。

实际上如果你的朋友也有不同固件版本的Free4,当他协助你做一次双盲测试,

就能够很容易的判断是真的削弱还是心理因素。

——

【六、风噪模式的策略】

因为风声带来的噪音速度过快,

目前阶段的算力无法做到麦克风捕捉主动降噪抵消,会算不过来导致爆音

所以市面上主流的抗风噪策略都是,

关闭外反馈麦克风依靠腔体的结构设计以及内馈麦克风来降噪,

不过主动降噪主要依靠就是外馈麦克风拾取噪音,

关闭自然会使得降噪性能明显下降

所以如果你经常在户外有风的环境中,

抗风噪模式的介入,也会让人有一种降噪效果变弱或者忽强忽弱的感受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

我很理解为什么同学们一直担心降噪削弱,固件降级,

品牌厂商各种层出不穷的骚操作,

媒体特调、抽奖配置、后期偷砍、反向优化、捂嘴全网等等

就连我这个不怎么接触机圈的路人都知道这些负面信息,

酷安这种比较深度的玩家平台对厂商毫无信任是很正常的,

更别说这次事件的起因,

就是因为绿厂给关闭了更新的同学自动更新,

并且同时还把降级的后门关闭导致的,

这并非用户无的放矢或是没事找事,

更像是厂商贸然举动导致的信任危机,

我也建议厂商恢复降级渠道,

并且在做出这种功能调整和更新推送之前做好调研和评估,

多和用户接触,听听玩家和大众的真实声音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