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管喫頓好的叫“打牙祭”?

朋友們,辛苦工作了一週,終於週五啦,晚上決定約上好朋友,直奔那家收藏已久的燒烤攤,擼串喝酒,大快朵頤,哇哦~

或者,連着喫了幾天外賣泡麪後,媽媽突然來電:“晚上燉了你最愛喫的紅燒肉,回來打牙祭!”

這時候,一口肥瘦相間、湯汁濃郁的肉入口,滿滿的幸福感瞬間爆棚,只覺得“這頓牙祭打得太值了!”。

哎,等下。這個詞我們幾乎天天在用,但你想過沒有,爲什麼喫肉或者喫頓好的,要叫“打牙祭”?這跟“牙齒”和“祭祀”有什麼關係?難道是用牙齒來舉行某種儀式嗎?

哈哈,還真不是咱們牙齒有什麼神奇功能。這個詞的來歷,其實藏着咱們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和一絲歷史的幽默。且聽我慢慢道來~

最硬核、最廣爲接受的一種說法,認爲“牙祭”最早可是古代軍營裏的規矩。

這個“牙”,指的是“牙旗”。根據《宋史·禮志》等記載,古代將軍出征,營前會立一杆大旗,旗杆上用象牙做裝飾,這面象徵統帥權威的大旗就叫“牙旗”。軍隊出發前,要舉行一個重要的儀式——“禡牙”,就是祭拜牙旗,祈求戰神保佑,旗開得勝。

祭祀嘛,當然要用祭品,通常會是豬、羊等牲肉。儀式結束後,這些獻給牙旗的“牙祭肉”可不能浪費,自然就分給將士們喫掉了。對於平時飲食簡單的士兵來說,這天能喫到肉,無疑是個大大的福利。所以,“打牙祭”在軍營裏,最初就是指祭祀牙旗後,大家分喫肉食的這個過程。

後來,這個充滿陽剛之氣的詞從軍隊流傳到民間,含義也慢慢擴大了,不再特指祭旗後的肉,而是泛指一切喫肉或改善伙食的行爲。

還有一種說法,把這個“牙”和古代的官衙聯繫了起來。

在古漢語裏,“牙”通“衙”。據考證,明清時期,衙門裏有一種“衙祭”的習俗,即在農曆每月初二、十六這兩天祭祀衙門的守護神或土地神。祭祀後的肉食,也會由衙役、職員等分食。

這種定期“沾葷腥”的機會,對收入普通的衙門辦事人員來說,無疑是值得期待的改善。於是,“打牙(衙)祭”的說法也在市井中傳開,代指這種定期喫肉的機會。

當然啦,還有一種更貼近普通人生活的解釋,充滿了樸素的生活情趣。

在物質不那麼豐富的年代,普通人家可不是天天都能喫上肉的。只有在逢年過節,或是重要的日子,纔會“狠下心來”買點肉。按照咱們中華傳統美德,有了好喫的,不能忘了祖先,得先拿一點來祭祀一下。

你想想,祖宗神明嘛,也就是聞個味兒,走個儀式。那一小綹肉在神龕前擺一下,意思到了,最後還是進了咱們的肚子,這不就是“祭”了自己的“牙”嗎? 所以,“打牙祭”這個詞,就帶了點幽默和自嘲的意味了,表面上是祭祀祖宗,實際上嘛,嘿嘿,是找個理由犒勞一下自己的五臟廟。

這麼一想,是不是覺得咱們的老祖宗特別可愛,特別實在?即使在清苦的日子裏,也能創造出如此生動的詞彙,爲改善生活增添一絲儀式感和樂趣。

有意思的是,隨着我們生活越來越富足,“打牙祭”的詞義也在悄悄發生着有趣的變化。

現在,我們想喫肉,基本可以天天實現。於是,“打牙祭”的含義也從特指喫肉,擴展爲泛指任何難得的精神或物質享受。比如,看了場精彩的電影,可以說是“打了回電影牙祭”;聽了場偶像的演唱會,可以說是“打了迴音樂牙祭”。它更多地用來形容一種久違的、酣暢淋漓的滿足感。

所以,下次當你說“走,出去打頓牙祭”時,心裏可以帶着這份跨越古今的默契。它不僅僅是在說“喫好的”,更是在說一種刻在中國人骨子裏、善於在平凡生活中尋找並創造快樂的生活哲學。

在這個外賣隨手可得、美食琳琅滿目的時代,“打牙祭”或許已失去了它最初物質匱乏的背景。

可最後我想說,願你的每一頓“牙祭”,都不再是昔日期盼的奢侈,而是化作了今日有能力、有情趣犒勞自己與所愛之人的日常歡愉。珍惜每一餐飯的滋味,便是對生活最好的致敬。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