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吃顿好的叫“打牙祭”?

朋友们,辛苦工作了一周,终于周五啦,晚上决定约上好朋友,直奔那家收藏已久的烧烤摊,撸串喝酒,大快朵颐,哇哦~

或者,连着吃了几天外卖泡面后,妈妈突然来电:“晚上炖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回来打牙祭!”

这时候,一口肥瘦相间、汤汁浓郁的肉入口,满满的幸福感瞬间爆棚,只觉得“这顿牙祭打得太值了!”。

哎,等下。这个词我们几乎天天在用,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吃肉或者吃顿好的,要叫“打牙祭”?这跟“牙齿”和“祭祀”有什么关系?难道是用牙齿来举行某种仪式吗?

哈哈,还真不是咱们牙齿有什么神奇功能。这个词的来历,其实藏着咱们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和一丝历史的幽默。且听我慢慢道来~

最硬核、最广为接受的一种说法,认为“牙祭”最早可是古代军营里的规矩。

这个“牙”,指的是“牙旗”。根据《宋史·礼志》等记载,古代将军出征,营前会立一杆大旗,旗杆上用象牙做装饰,这面象征统帅权威的大旗就叫“牙旗”。军队出发前,要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祃牙”,就是祭拜牙旗,祈求战神保佑,旗开得胜。

祭祀嘛,当然要用祭品,通常会是猪、羊等牲肉。仪式结束后,这些献给牙旗的“牙祭肉”可不能浪费,自然就分给将士们吃掉了。对于平时饮食简单的士兵来说,这天能吃到肉,无疑是个大大的福利。所以,“打牙祭”在军营里,最初就是指祭祀牙旗后,大家分吃肉食的这个过程。

后来,这个充满阳刚之气的词从军队流传到民间,含义也慢慢扩大了,不再特指祭旗后的肉,而是泛指一切吃肉或改善伙食的行为。

还有一种说法,把这个“牙”和古代的官衙联系了起来。

在古汉语里,“牙”通“衙”。据考证,明清时期,衙门里有一种“衙祭”的习俗,即在农历每月初二、十六这两天祭祀衙门的守护神或土地神。祭祀后的肉食,也会由衙役、职员等分食。

这种定期“沾荤腥”的机会,对收入普通的衙门办事人员来说,无疑是值得期待的改善。于是,“打牙(衙)祭”的说法也在市井中传开,代指这种定期吃肉的机会。

当然啦,还有一种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解释,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情趣。

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普通人家可不是天天都能吃上肉的。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是重要的日子,才会“狠下心来”买点肉。按照咱们中华传统美德,有了好吃的,不能忘了祖先,得先拿一点来祭祀一下。

你想想,祖宗神明嘛,也就是闻个味儿,走个仪式。那一小绺肉在神龛前摆一下,意思到了,最后还是进了咱们的肚子,这不就是“祭”了自己的“牙”吗? 所以,“打牙祭”这个词,就带了点幽默和自嘲的意味了,表面上是祭祀祖宗,实际上嘛,嘿嘿,是找个理由犒劳一下自己的五脏庙。

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咱们的老祖宗特别可爱,特别实在?即使在清苦的日子里,也能创造出如此生动的词汇,为改善生活增添一丝仪式感和乐趣。

有意思的是,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富足,“打牙祭”的词义也在悄悄发生着有趣的变化。

现在,我们想吃肉,基本可以天天实现。于是,“打牙祭”的含义也从特指吃肉,扩展为泛指任何难得的精神或物质享受。比如,看了场精彩的电影,可以说是“打了回电影牙祭”;听了场偶像的演唱会,可以说是“打了回音乐牙祭”。它更多地用来形容一种久违的、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所以,下次当你说“走,出去打顿牙祭”时,心里可以带着这份跨越古今的默契。它不仅仅是在说“吃好的”,更是在说一种刻在中国人骨子里、善于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并创造快乐的生活哲学。

在这个外卖随手可得、美食琳琅满目的时代,“打牙祭”或许已失去了它最初物质匮乏的背景。

可最后我想说,愿你的每一顿“牙祭”,都不再是昔日期盼的奢侈,而是化作了今日有能力、有情趣犒劳自己与所爱之人的日常欢愉。珍惜每一餐饭的滋味,便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敬。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