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如果你在“小破站”看到一個神剪輯,在某音刷到一段完美卡點的變裝讓你眼前一亮,或在小某書邂逅一篇乾貨滿滿的攻略時,評論區總會被一行金光閃閃的大字佔領,“您配享太廟!”
我們笑着點贊,順手跟上隊形。但笑過之後,像我這種好奇寶寶不免一個疑問浮上心頭:這個被我們拿來花式夸人的“太廟”,究竟是個什麼廟?爲什麼它就成了我們用來夸人的最高讚譽?
首先,太廟可不是少林寺那樣的什麼寺廟,也不是供奉神仙的道觀。它是中國古代皇帝專門祭祀自己祖先的皇家宗廟,是古代王朝最高級別的祭祀場所。在我們的首都,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明清兩代的太廟。
把它理解成皇帝家族的“祖祠”就對了。只不過,這個祖祠的“祖宗牌位”可不是誰都能進的。
那麼,“配享太廟”是什麼意思呢?直白點說,就是皇帝特許某個功勳卓著的臣子,在他死後,將其牌位請進太廟,陪伴在自己的列祖列宗旁邊,一同接受皇家世世代代的香火祭祀,就是把你當家人了。
這在古代絕對是人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級、最榮耀的“身後名”了。
這個門檻,高得超乎想象。它絕不是靠寫幾篇好文章或拍個爆款視頻就能換來的。在歷史上,能獲此殊榮的,主要是開國元勳或者治世能臣要不就是護國戰神。
比如陪朱重八打江山的頭號功臣,明朝的徐達、常遇春,他們的名字與明朝的建立緊緊捆綁,理所應當配享朱元璋的太廟;治世能臣裏面有清朝的張廷玉,他歷經三朝,是《明史》的總裁官,確立了軍機處制度,最終成爲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在王朝危難之際,挽狂瀾於既倒的比如唐代的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再造大唐,其功績足以配享太廟。
然而,這份頂級榮耀也充滿了政治的殘酷性。它並非一勞永逸的鐵飯碗。它可以被剝奪,如果後代犯了謀反等大罪,牌位就可能被“請出”太廟,這叫 “奪諡”、“出廟” 。比如明朝的張居正,死後本已獲得崇高哀榮,但在被抄家後,配享的資格也隨之被剝奪。誰能進太廟,本身就是一部微縮政治史。乾隆皇帝就曾親自裁定,將雍正的弟弟胤禵的牌位移出太廟,這背後是皇權對歷史敘事的最終裁定。
我們瞭解了這些,再回看一下“配享太廟”這個網絡梗。當網友們對一個優質內容發出“您配享太廟”的讚歎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致敬,我們用最誇張的方式,表達了對極致才華與貢獻的由衷敬佩。
這個梗之所以能引發共鳴,是因爲它觸碰了我們中華文化基因裏對“青史留名”最深的嚮往。在這個注意力轉瞬即逝的時代,“配享太廟”成了我們對“不朽”最接地氣、也最真誠的一次致敬。
![]()
![]()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