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只是我的個人思考,不代表購買建議
這也是外設真相這個系列的第三期,最後還有更新,希望大家多給我點個關注。(點贊和盒電也拜託啦)
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e2eb711522f6
不知道大家會怎麼去買一個鼠標?上網搜一個最近被大家推薦的就直接買了?
不對!我有在思考 對於握姿,不同握持習慣也看了網上更多的介紹。
![]()
雙擊可愛fufu!拜託啦
關於握姿
![]()
之前一般都認爲主要有這三種。
但現在關於鼠標握法,卓威給出來不同握姿對應的類型:
![]()
指握:只有5個手指接觸鼠標,手掌基本懸空。
前抓握:手腕懸空,握持位置靠前,手指部分抓握鼠標。
後抓握:手指與掌根捏住鼠標,握持位置靠後。
抓趴:掌心與鼠標背部貼合,手指部分的握法類似抓握。
趴握:手指和手掌都貼合鼠標,是一種較爲飽滿的握持方式。
大家可以根據這個更細緻的握法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鼠標。
如何去尋找呢?因爲之前都是通過參考第一張圖的那三種握法的。
但是我這裏可以給出一個比較可以參考的:就比如說抓趴這個握法。大家可以去尋找高背設計以及相對於對稱且鼠標後跟是更貼掌心的。以這種模具來尋找,更容易找到自己適合的鼠標。
![]()
這樣我們就找到了適合抓趴的裂空z1(非廣告)
如果是指握,就會發現ROG龍鱗Ace Mini是那個和模具相似的款式。
量手長
手掌自然伸展,測量掌根到中指指尖的直線距離,以此劃分三類手型:
![]()
小手(<17cm):適配長度<120mm的鼠標,比如羅技GPW4“小狗版”、VGN F1 Pro Mini,這類迷你型能讓手指輕鬆覆蓋按鍵,避免操控時手掌懸空疲勞。
中手(17-19cm):可選117-125mm區間的鼠標,像艾石頭HE6(120mm)、雷柏VT3S、ROG戰刃3標準版,尺寸平衡了握持感與靈活性。
大手(>19cm):優先選長度>125mm的型號,例如雷蛇蝰蛇V3 Pro(130mm)、ATK裂空X1,大尺寸能讓手掌自然貼合,避免“握不住”導致的操作變形。
傳感器
我在上一期對於鼠標傳感器的部分講的比較少,而且我覺得傳感器確實差距不是很大。
![]()
但是但是我發現大家有些朋友會去使用玻璃墊。確實會有一些老型號的傳感器是不支持玻璃墊的,可能會出現鼠標丟幀,抖動的現象。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多參考。也無法找到到底哪些鼠標傳感器是不支持玻璃墊(就連鼠標墊品牌方都不說清楚)
![]()
但是哥們也查了很多家,基本上只要是中高端的鼠標傳感器都是支持玻璃墊,像- ROG AimPoint 原相PAW3950 Ultimate- 原相PAW3805系列- 原相PAW3395等等。
下圖爲rank list在2024年底的傳感器性能排名,覺得還是很有意義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然後就是傳感器雖然支持的dpi幅度很大,但DPI日常用800-1600足夠,過高的DPI對普通用戶意義不大;
![]()
![]()
![]()
那中端鼠標傳感器是否值得購買呢,其實中端傳感器已能滿足多數辦公和輕度遊戲需求。預算有限的用戶可以優先考慮傳感器穩定性和品牌調校,而不是盲目追求高規格。
現在!大家應該有些瞭解鼠標的選擇方法了!像 日常辦公/輕度娛樂的優先選無線雙模鼠標帶靜音微動的那種。
電競玩家就重點關注“低延遲、高精準”就選搭載原相PAW3950- ROG AimPoint/羅技HERO 2傳感器這樣的傳感器。
最終的最終
適合自己的,纔是性價比最高的。
如果覺得這篇攻略有用,不妨點贊收藏,後續還會出不同價位鼠標的推薦合集,記得關注哦~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