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全球連接時,互聯網常被奉爲核心推手——它讓信息跨洋傳遞只需毫秒,讓視頻通話跨越山海。
但馬克・萊文森在《集裝箱改變世界》中揭示了更本質的事實:支撐全球化物質流動的根基,是那個長40英尺、寬8英尺的鋼製方盒。[1]
集裝箱造就的世界
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第一次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以此爲標誌人類社會開啓了航海全球化的時代。
海運依然是一個複雜且低效的過程,那時候的港口是這樣的:
![]()
但是情況開始改變了
1956年4月26日,新澤西州的紐華克港,一架起重機把58個鋁製卡車車廂裝到了一艘停泊在港內的老油輪上。
![]()
5天之後,這艘“理想X號”(Ideal-X)駛入了休斯敦,在那裏有58輛卡車正等着裝上這些金屬貨櫃,把它們運往目的地。
![]()
就這樣,一次革命就這樣開始了。
1956年“理想X號”貨輪搭載58只集裝箱啓航時,沒人預料到這個發明會將全球物流成本降低95%,讓港口效率提升30倍,而這些數字恰恰是互聯網無法替代的物質連接基礎。
互聯網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集裝箱攻克的是“物理阻隔”。
前者讓我們知曉全球商品信息,後者則讓商品真正抵達我們手中。
正如書評所指出的:“物質的傳輸永遠無法通過互聯網完成”
數十年過後,當巨大的拖車統治了髙速公路時,當裝滿了一排排集裝箱的火車隆隆地穿行於夜色之中時,我們很難真正地理解集裝箱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多大的變化。
在1956年,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購物者在美國堪薩斯州中部的商店裏還不常看到巴西的鞋子和墨西哥的吸塵器,日本的家庭還喫不上產自美國懷俄明州的牛肉,法國的服裝設計師也還沒有把他們的高檔服裝放在土耳其或越南來裁剪和縫製。
在集裝箱出現之前,貨物的運輸昂貴,以至於有很多東西跨越半個國家運輸都不划算,更不用說跨越半個地球了。
集裝箱的誕生
講了這麼多,那集裝箱是怎麼誕生呢?
在集裝箱問世之前,全球商品貿易與運輸雖早已存在,卻始終困在“緩慢與艱難”的雙重枷鎖中。
那時的港口,是人力密集型作業的 “戰場”:從清晨到深夜,碼頭始終被密密麻麻的搬運工人佔據,他們肩扛手推,將堆積如山的貨物先分裝成麻袋、木桶、捆包或板條箱,再像螞蟻搬食般逐件搬上船。
貨物在港口倉庫的滯留更是常態 —— 往往要等數週甚至更久,才能等到有空餘倉位的貨輪。而單是裝卸一艘大船,就可能耗費整整一週:工人需先把倉庫裏的零散貨物分類整理,再通過簡陋的傳送帶或純人力運至船邊,最後小心翼翼搬進船艙內的不同區域。
這種樸素的運輸方法沿用了好幾個世紀,直到“集裝箱之父”馬爾科姆·麥克萊恩(Malcom McLean)徹底改變了它。
![]()
「理想X號」的主人就是馬爾科姆·麥克萊恩。
麥克萊恩出生於1915年北卡羅來納東南部的一個小鎮,高中畢業時恰逢經濟大蕭條,做過一些整理貨架、管理加油站的工作。
在那幾年裏他存夠錢買了一輛卡車,1934年開始了自己的運輸業務。
他的小生意發展得不錯,沒過多久一輛卡車就變成了五輛。
1937年到1950年初,麥克萊恩將主要精力放在運輸業務上,一步步將其發展爲配備1750輛運輸卡車和37個運輸站點的大生意,成爲當時美國第五大卡車運輸企業。
![]()
1937年的某一天,當他像往常一樣從北卡羅來納州往新澤西州運貨時,看到碼頭工人們花好幾個小時反反覆覆裝卸貨物,深感傳統運貨方法是一種對時間和金錢的浪費,正是這次體驗爲他日後發明集裝箱埋下了伏筆。
就在麥克萊恩的生意蒸蒸日上時,公路運輸開始限制重量並徵收稅費,麥克萊恩的司機們時常因運載貨物太多而被罰款,他不得不尋找一種更有效的運貨方式。
很快,他有了一些有趣的想法:
爲什麼不直接把卡車開到船上,等運到目的地後,再直接把卡車開出來,這樣不就可以省去中間反覆裝卸貨物的時間了嗎?
但卡車輪子太佔空間,如果去掉車輪,只保留裝載貨物的“車廂”,是不是就能把它們疊加在一起,一次性運輸大量貨品?
![]()
如果自己設計製造一種標準尺寸的箱子豈不是更方便?
只要合理設置各個運輸站點,是不是就可以用運費低廉的輪船運輸替代大部分貨車運輸?
能不能讓卡車和輪船協調合作,進行“聯合運輸”?
正好二戰期間,爲滿足全球戰場的物資輸送需求,美國政府主導建造了規模龐大的貨運輪船艦隊,這些被稱爲 “戰建船舶” 的船隻,以堅固耐用、載貨量大爲特點,成爲戰時物資運輸的“主力軍”。然而戰爭結束後,大量 “戰建船舶” 失去了直接用武之地,若任其閒置,不僅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還需耗費額外成本進行維護。[2]
爲破解這一困境,也爲了推動戰後國內航運業復甦與全球貿易佈局,美國政府推出專項法案:任何美國輪船公司,只需支付極低的費用,便能購買或租借這些 “戰建船舶”。[3]
這一政策如同 “及時雨”,大幅降低了航運企業的運營門檻—— 對當時正醞釀物流革新的麥克萊恩而言,更是難得的機遇。
彼時,麥克萊恩已萌生用“標準化貨箱+船舶運輸”替代傳統零散貨運的想法,但購置專用貨輪需要鉅額資金,成爲計劃推進的最大阻礙。
而“戰建船舶”的低價開放政策,恰好解決了這一難題。他旗下的公司很快通過租借方式,獲得了包括“理想X號”在內的多艘船舶——這艘原本用於原油運輸的老油輪,經簡單改造後,便能承載58個鋁製集裝箱,成爲1956年那場物流革命的“首發載體”。
![]()
這個卡車大亨找來紐約港務局的分析師一算,結論是運同樣的產品,集裝箱航運比散裝航運便宜了94%。
人們不懷疑集裝箱能改變航運業,但人們不願把數百萬美元押在一項標準尚未統一的技術上。
問題來了,集裝箱應該是用什麼標準呢?
在歐洲,集裝箱是高四五英尺的木板箱
![]()
對美國軍方來說,集裝箱是長8½英尺,高6英尺的鋼製箱子
![]()
在日本,集裝箱的尺寸則更小
即使是同一座城市,不同公司的集裝箱也互不兼容。
麥克萊恩公司的集裝箱就是33英尺,之所以是這個尺寸,只是因爲“理想X號”的甲板空間剛好可以按33英尺來劃分。
1957 年,麥特森航運公司爲優化跨太平洋航線效率,專門聘請地球物理學家,通過上千次計算機模擬測算,最終確定24 英尺集裝箱最適配其船隊——這一尺寸能最大化利用船艙空間,還能適配目的地港口的裝卸設備,單船運輸成本直接降低超50%;
格雷斯輪船公司則聚焦南美洲市場,考慮到當地內陸多崎嶇山路,卡車承載能力有限,特意採用17英尺小型集裝箱,方便從港口到內陸城市的短途轉運,避免因箱體過大導致的運輸受阻;
時間來到 1959 年,此時全美已經有幾萬只集裝箱被投入使用。但由於不同公司有不同的需求,陸上和海上同時跑着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 “集裝箱 ”。
多樣化設計嚴重阻礙了集裝箱的進一步發展。如果一個運輸公司的集裝箱不能適應另一個公司的船或火車, 就需要針對自己的客戶專門做一艘大船來裝載集裝箱。
![]()
同年,美國標準協會(ASA,後更名爲 ANSI)成立MH-5 委員會,專門負責制定集裝箱行業標準。委員會沒有簡單採納當時市場上存量最大的 33 英尺(麥克萊恩早期使用)或 24 英尺(麥特森主推)尺寸,而是從 “跨運輸方式兼容” 的核心需求出發
(愛咋地咋地,累了毀滅吧)
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尺寸體系:10 英尺、20 英尺、30 英尺、40 英尺。
這玩意兒壓根就是隨便設的
畢竟都用英尺這個單位了
從此,一個標準的集裝箱就是長20英尺、寬8英尺、高8.6英尺。
集裝箱推廣
標準是建立了,可沒人用可咋辦
在當時,全美僅有兩家航運公司大範圍使用集裝箱,
而且僅在美國國內幾個固定的碼頭使用。
物流並不是只有運輸這個流程,還有裝卸貨這個流程
一旦使用集裝箱,你就不可能用手搬了吧
那就必須安一個起重機
![]()
把集裝箱吊到船上
到目的地,又要把集裝箱吊下來
只一通操作下來
要安兩個起重機
還有一個結實耐的碼頭
成本嘩嘩往上漲
價格高就算了,這玩意兒還建的慢
其次,還有一個原因
你用集裝箱了
我碼頭工人怎麼辦
![]()
於是在工會幫助下,全美國的碼頭工人聯合起來抗議集裝箱的使用。
2024年都還在罷工[4]
![]()
不過在國家面前,一切都是浮雲
1965年4月,美國總統林登·約翰遜將越南內戰升級爲美軍爲主的“局部戰爭”時,越戰將會成爲一代美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但麥克萊恩馬上嗅到了自己集裝箱船隊的商機,
傳統運輸方式太緩慢低效,物資無法運抵前線。
運過去要好久,卸貨比運輸還久
等卸完貨,怕不是美軍都跑路了
他不斷遊說,花了一年多時間,讓五角大樓相信,集裝箱可以解決美軍在越南的後勤問題。
1966年,在一線軍人的強烈要求下,越南集裝箱港口的建設工作上馬,並很快完成。1967年8月1日,第一艘滿載着集裝箱的貨船駛入峴港碼頭。
麥克萊恩再一次從戰爭中賺到了豐厚的回報,他的輪船不停往返於美國和越南之間。
更重要的是,他和他的公司找到了價值更大的東西——用集裝箱航運連接不同國家的市場。
麥克萊恩把軍需運到越南後,返程中停靠日本,再把日本的電視機、收音機運到美國。[5]
![]()
就這樣,遠洋運輸出現了
船越大,越賺錢
1956年,裝有58個集裝箱的“理想X號”首次停在休斯敦時,引發轟動。
一位目擊者回憶說,他們“喫驚地看到一艘油輪的甲板上裝載了那麼多的集裝箱。人人都注視着這個龐大的怪物,人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6]
時間來到現在,除了美國,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開始注意到這個盒子。
越來越多城市建設起了現代化集裝箱貨運碼頭。
2024年中國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是長益輪,它全長達399.99米,距離400米僅僅差了0.01米,一次性能裝載標準集裝箱達24000多箱,打破了全球超大型集裝箱船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它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還要長63米,排水量達到了八噸。 船上甲板的面積達到了24000平方米,相當於 三個半標準的專用比賽足球場。 裝貨的船艙深度達到了33.2米,在這個巨大的空間,能夠裝載24萬噸貨物。
標準集裝箱(TEU,Twenty-feet EquivalentUnit)指的是20 英尺長的集裝箱,寫作 20GP 或 TEU
這艘船相當於相當於414艘“理想X號”的載量。
這艘船差不多能裝下一個水立方
![]()
研究顯示,一艘8000TEU集裝箱船與兩艘4000TEU的集裝箱船相比,它的運輸成本可降低10%~15%,這主要來自燃料及人工費用的縮減。
比如長益輪就僅需22人操作
這大大減少了人力的開支
各種成品、半成品,依靠集裝箱運輸能高效被送往地球另一端的國家。企業開始無視空間的侷限,從世界各地採購原材料、加工生產。
像臺積電和蘋果的關係等等
全球化,開始驟然加速。
效率最大化下,抗風險力也在下降
在1980年,集裝箱船的運輸量,只佔整個海運市場的1.5%
如今展現出巨大優勢的集裝箱,已承擔運輸10%以上的商品。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的《2025 年海運運輸評估報告》則指出,2024 年海運貿易量達 127.2 億噸,同比增長 2.2%。
你在路上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可能來自中、美、英、德、日……
由此可見:統一合作能帶來多麼大效率的提升。
正是那些在海洋上漂流的集裝箱,讓全球化有了可觸摸的溫度與重量。
在這個意義上,連接世界的不僅是無形的網線,更是有形的鋼鐵方盒
最後感謝秦始皇對度量衡的大力支持
PS:寫完之後才發現
![]()
才讓我們用的是統一的標準
而不是英制那玩意兒[7]
ISBN 13:9787111227977 ↑
《The Port of New York in World War II》 ↑
Pedersen, Jr, and N. Arno . "The Merchant Ship Sales Act of 1946: A National Necessity." (1949). ↑
美國港口工人大罷工:加薪62%,抵制自動化_騰訊新聞 ↑
爲什麼說堵住蘇伊士運河的集裝箱船,是天才發明?_美數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
爲什麼說堵住蘇伊士運河的集裝箱船,是天才發明?_美數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
中國港口雜誌社《中國港口年鑑》 ↑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