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若塵吶!
今天看了一眼新的報價,d4的3600頻率8*2都已經五百多了,6000c36的鎂光國產顆粒16*2最便宜的阿斯加特也一千出頭了……
只能說太有生活,倆月前倉庫多囤一些肯定比買黃金來的實在😊
2025年9月成爲內存市場的“價格轉折點”。隨着美光暫停報價、三星上調售價,短短一個月內,DDR4內存現貨價格暴漲150%,DDR5單月漲幅也達到28%——曾經500元左右的DDR4 16GB模組飆升至800元以上,DDR5 6000C36這類國產熱門型號更是突破千元大關,甚至出現“一貨難求”的現貨緊缺局面。這場突如其來的漲價潮讓裝機用戶倍感壓力,但從內存技術發展的長遠視角看,9月後集中爆發的價格波動,正悄然推動行業擺脫“低頻依賴”,加速向高頻化核心方向邁進。
一、9月後市場怪象:低頻內存成“漲價主力”
9月後的內存市場呈現出鮮明的“需求錯位”:本該代表技術進步的高頻內存鮮有人問津,而低頻低時序型號卻成了漲價核心,這種怪象與AMD平臺的技術特性直接相關。
對搭載Zen5架構的AMD Ryzen 9000系列處理器而言,內存控制器頻率與內存頻率保持1:1同步時能效最佳,而這個同步上限大多停留在6000-6400MHz。若強行使用8000MHz以上高頻內存,就需開啓“分頻模式”,反而導致延遲升高、性能打折。這種技術限制直接催生了特定規格的火爆——DDR5 6000C28憑藉“高頻與低延遲的平衡”成爲AMD平臺的“黃金搭檔”,金百達、芝奇等品牌的相關型號長期佔據銷量榜首,甚至出現庫存告急的情況。
更反常的是價格與價值的倒掛。9月下旬,DDR5 6000C28的現貨價比同品牌8000C40型號高出200元以上,但實際性能測試顯示,二者在《永劫無間》《CS:GO》等遊戲中的幀數差距僅5%-9%,專業創作場景的效率差異也不超過10%。更不合理的是跨平臺錯配:不少英特爾14600KF平臺被搭配6000C28內存,而英特爾內存控制器本就支持更高頻率,6800MHz內存的帶寬表現明顯更優,卻因市場熱度不足價格更低。
9800X3D+5080極限測試
這種“低頻更貴”的怪象,本質是短期需求扭曲了技術價值。但9月後的暴漲正在打破這一平衡——當6000C28價格翻倍後,越來越多用戶開始質疑:“花高價買低頻內存,不如等更有未來的產品”。
二、漲價核心邏輯:AI擠壓產能,舊規格被主動淘汰
9月後的內存漲價並非簡單的“市場炒作”,而是全球存儲產能向高端轉型的必然結果,其中AI驅動的產能轉移是最核心的推手。
從供給端看,頭部廠商正在“戰略性放棄”傳統內存。三星、美光等巨頭將DRAM產能優先分配給高利潤的HBM(高帶寬內存),9月HBM價格單季飆升30%,全球需求從2024年的30萬顆激增至120萬顆,產能利用率維持在95%以上。10月初,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專程赴韓,鎖定了三星與SK海力士的HBM產能,進一步擠壓了消費級內存的生產配額。與此同時,DDR4產能被徹底砍掉——威剛董事長明確表示,三大國際廠商已拆除DDR4生產設備,“不可能再回頭生產”,這直接導致DDR4 8Gb顆粒9月批發價環比上漲3%,且連續6個月漲價,三季度同比漲幅高達171.8%。
需求端的“雙輪驅動”加劇了緊張局勢。一方面,北美雲服務商爲備戰2026年AI服務器部署,9月啓動數十EB級的DDR5採購計劃,願意接受15%-20%的漲價幅度;另一方面,消費電子傳統旺季到來,PC、手機廠商集中備貨,進一步推高內存需求。更關鍵的是,全球DRAM庫存已降至3.3周的歷史低位,供應商幾乎沒有緩衝能力,任何需求波動都會引發價格劇烈反應。
這種供需結構下的漲價,本質是行業的“自我淨化”:通過價格信號淘汰落後產能(DDR4),同時引導資源向高端產品(高頻DDR5、HBM)集中。正如德明利高管所言,這是“產能轉移與新興需求疊加的必然結果”。
專用內存3600都已接近八百
三、技術儲備就緒:高頻內存已具備普及條件
就在低頻內存因漲價引發爭議時,高頻內存的技術成熟度已遠超市場認知,9月後密集發佈的新品更印證了這一點。
高頻DDR5的性能潛力正在被不斷挖掘。芝奇9月推出的DDR5-6000 256GB套裝,不僅實現128GB×2的超大容量,還能穩定超頻至7000MHz,時序控制在CL38-50,在AMD X870平臺上通過了嚴苛的烤機測試。更重要的是,高頻內存的實際體驗優勢在專業場景中愈發明顯:在Premiere Pro 8K剪輯測試中,DDR5 8000內存的渲染速度比6000C28快18%;Blender實時渲染時,大場景加載時間縮短近20%。這些數據說明,高頻帶來的帶寬提升,比低時序的邊際優化更具實用價值。
硬件生態的協同升級更值得期待。10月曝光的AMD Zen6架構信息顯示,下一代處理器將採用臺積電2納米工藝,內存控制器支持8000MHz以上頻率的1:1同步運行,徹底解決當前“分頻導致延遲升高”的痛點。與此同時,國產存儲廠商也在加速追趕——國內大廠的DDR5產品已通過寬溫區測試,良率提升至50%以上,預計2025年底啓動量產,月產能可達28萬片晶圓,將進一步豐富高頻內存供給。
就連內存形態創新也在爲高頻鋪路。CAMM2扁平式內存設計縮短了電路走線,讓頻率穩定度大幅提升,單個模組即可實現雙通道256GB容量,戴爾、聯想已在高性能筆記本中試水該技術,未來有望普及到臺式機領域,爲10000MHz以上高頻內存提供硬件支撐。
四、長遠利好:漲價倒逼行業向高頻轉型
9月後的漲價潮看似是“行業陣痛”,實則在多個維度推動內存技術向高頻化升級,其長遠價值將在未來1-2年逐步顯現。
1. 加速淘汰老舊技術,降低低頻依賴
DDR4的“暴漲退場”是最直接的信號。三大廠商徹底停產DDR4後,市場供應缺口持續擴大,10月DDR4價格再漲13%,DDR4 8GB顆粒報價突破6.5美元。高價格讓用戶不得不轉向DDR5——儘管DDR5 16Gb顆粒價格漲至7.68美元,但與DDR4的價差正在縮小,加上B650主板價格下探至800元區間,DDR5平臺的換機門檻不斷降低。這種“被動升級”必然伴隨需求結構變化,爲高頻DDR5騰出市場空間。
2. 價格篩選需求,培養用戶高頻認知
低頻內存的漲價正在消解其“性價比優勢”。9月後,DDR5 6000C28價格翻倍,但實測顯示其與同頻率C36型號的遊戲差距僅5%,後者價格低30%以上。這種“高價低效”的反差讓用戶開始理性思考:“與其花高價買低頻,不如等高頻降價”。渠道商反饋顯示,10月以來8000MHz以上內存的諮詢量增長40%,不少用戶選擇“持幣觀望”,這種心態變化正爲高頻內存構建需求基礎。
6000C28輕鬆突破一千五
3. CPU與內存協同,鎖定高頻方向
兩大芯片巨頭的技術路線已明確指向高頻。AMD Zen6架構將實現8000MHz以上內存的1:1同步,徹底扭轉當前“重低延遲輕頻率”的策略;英特爾則計劃在下一代平臺中強化對CAMM2高頻內存的支持,進一步釋放帶寬潛力。這種協同並非偶然——隨着AI PC、8K創作等需求興起,CPU對內存帶寬的要求持續提升,只有高頻內存才能匹配其數據吞吐需求。正如美光CEO所言:“未來幾年,數萬億AI投資中,很大一部分將流向高頻高帶寬內存”。
4. 產能向高端傾斜,爲高頻降價鋪路
當前的產能調整正在爲未來高頻內存降價蓄力。三星、美光將資本支出重點投向DDR5先進製程,2026年計劃將高頻DDR5產能提升50%;國產廠商也將DDR5作爲核心目標,預計2026年佔據全球15%的DRAM市場份額。供給端的持續加碼,將在需求爆發後形成“量升價降”的良性循環——就像DDR4從高頻高價逐步普及一樣,現在的8000MHz內存未來很可能成爲DDR5平臺的“標配”。
五、結語:漲價陣痛後的技術新生
對當下的裝機用戶而言,9月後的內存漲價無疑是一場“甜蜜的煩惱”:既要承受短期成本壓力,又要在“買低頻現貨”和“等高頻未來”之間糾結。但從行業發展的長週期看,這場漲價潮恰是內存技術迭代的“催化劑”。
它用價格信號加速了DDR4的淘汰,糾正了“低頻低時序過度追捧”的市場扭曲;用產能轉移爲高頻內存騰出研發與生產資源;用硬件生態升級爲高頻普及掃清技術障礙。當2026年Zen6處理器上市、國產高頻DDR5量產落地後,我們或許會發現:現在的等待與觀望,正是爲了以更合理的價格,享受到真正代表技術進步的高頻體驗。
這場始於2025年9月的漲價潮,終會成爲內存從“低頻優化”邁向“高頻突破”的歷史轉折點。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