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爲啥我在NAS上花了8000元?

自從阿B在影視資源內容和清晰度上動手腳,並且本人手裏的實驗數據和照片越攢越多的情況下,我把目光投向了NAS產品,直接跳過雲盤,計劃一步到位。

老早之前我就瞭解過NAS這類產品,當時還是威聯通和羣暉這類商用級NAS的天下,價格不便宜的同時,易用性也不高,就遲遲沒下手。

之前我一直有個疑問,前有商用NAS功能豐富,後有自組NAS的高性價比和可玩性,爲啥例如綠聯、極空間、飛牛,甚至小米都打算參合一腳呢?

通過一年的NAS使用體驗,我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你是否需要一臺NAS?

作爲一枚馬上就要畢業的苦逼碩士研究生,首先還得聊聊上面這個話題,或者說是疑問。

NAS可以看作“個人版雲盤”,功能相較於某度、某雲來說要豐富一些,畢竟它本身就是一臺小電腦,通過一些Docker項目實現更多功能。

但一般的,大夥主要還是用它來備份或分享數據,或者進行家庭影音娛樂

除了喜歡折騰的極客用戶,NAS的基礎功能網盤也能實現呀?爲啥還得出一大筆錢去買設備和硬盤,尤其是現在固態/機械普遍大漲價的時代,它肯定是有不同尋常的地方吧?

這裏就得分“DIY自組NAS”和“成品NAS”來聊了!

  • 自組NAS

前面說過,NAS本質上就是一臺塞滿硬盤的小電腦,網上有很多類似把筆記本/舊電腦改裝成NAS的方案,舊物利用,極客屬性拉滿。

能用舊電腦,那可玩性就很高了,閒魚撿撿垃圾,或者掏出壓箱底的舊電腦,塞幾塊二手硬盤裝上第三方OS,就能低成本簡單體驗NAS了。

硬件好搞定,但是比較麻煩的就是配置網絡環境(遠程訪問)。

  • 動態域名解析(DDNS)+ 端口轉發,有公網IP的話可以通過該方法解決遠程訪問問題,但現在有些地方別說給ipv4公網地址,連ipv6都在收回,比如說校園網。並且轉發大多需要外部服務器,這些都是會產生費用的

  • 內網穿透工具,這一般是小白首選的鏈接方式,通過能夠提供公網IP的服務商,爲NAS提供中轉服務,這也是成品NAS品牌具有的優勢。

  • 校園網內網構建,這是一個特殊情況,很多高校校園網是有AP隔離的,如果你的電腦連接校園網時發現不了網絡鄰居和設備,那大概率是開啓了該功能,那轉發還得再多費功夫。

  • 成品NAS

它就有點像買筆記本or小主機,和自己攢臺式機的區別。

成品NAS給到的配置是固定的,性價比也沒自己DIY高,但是它能提供一站式服務,現有的硬件、系統、網絡穿透服務,甚至連硬盤都能統一購買,比較省心。

這也是我剛開始選擇成品NAS,尤其是綠聯的原因,應對校園網AP隔離也就是自己買個路由器的事兒,這玩意通過網絡設置幾乎無解,除非你認識維護校園網的工作人員,給開個後門。

當時剛開始部署的時候,我用了各種方式,比如說套IP,讓校園網誤以爲NAS是我剛剛登錄上的設備,的確是連上網了,但由於AP隔離,完全沒辦法去訪問NAS,大家的設備都在各自的孤島上。

只能破財消災,買一個路由器,自己構建一個內網,這樣即可正常訪問互聯網,還能夠享受1Gbps的內網帶寬。

(下面這臺就是我在去年年末搗鼓的第一臺NAS——綠聯DXP2800)

綠聯NAS使用初體驗

爲啥選擇DXP2800?

當時衝它去就是因爲外觀好看,外加原生支持免費的內網穿透,並且還是x86架構的處理器。當時在國補的加持下,1K元出頭。

其實在搞定網絡+登錄這兩步後,後面的上手系統就很輕鬆了,畢竟國內新興NAS品牌主打的就是一個易用+影音娛樂化

囤高清電影

剛開始,自然得囤點“好看の電影”,畢竟當時正值影視颶風聊現在視頻網站的視頻清晰度問題(已被永不變質的b站刪除),視頻看的越多,壓制就越厲害,更別說影視劇的瘋狂和諧了。

距離上一次充B站大會員,還是年初體驗4K miniLED顯示器,圖片源方便且多樣纔買了一個月,要不然誰碰呀?

在把硬盤佈置到位後,就開始報復性下載高清電影,從10GB/部,幹到現在60~80GB/部。

網絡條件好的情況下,可以用免費的Docker項目——qBittorrent下載遊戲or影片,或者通過網盤轉存也行,還是比較靈活的。

我倒是圖方便,閒魚整了個迅雷會員,方便遠程下載。

下了電影自然得猛猛看呀,自帶的影視中心隨着UGOS Pro的更新,越來越完善,個人覺得只要不看一些“島國動作片”,自帶的影視中心刮削和觀影功能就夠用了,實在不行不還有Jellyfin嘛。

目前爲止,我已經攢了10多個T的資源了,經典影片直接藍光+在線字幕,其它的大多在10~30GB容量的精校字幕壓制版。

數據/相冊備份

其次就是NAS最原始的本職工作了,備份各類實驗數據和文件,我個人主要保存的是實驗數據和自媒體工作備份。

比如說細菌的全基因組測序結果,加一起大約有3GB左右,測序公司可沒義務長期保留,還得咱們自己下載備份,我就順手保存在NSA上了。

其次就是自媒體項目同步,尤其是拍的各類照片,和寶寶相冊有異曲同工之妙,見證着我的發展,從手機到相機,從拍照稀爛到勉強看得過去。

當然也有一些好玩好用的功能,比如說萬物皆可AI,整個培養基專用相冊,自動識別我養的細菌菌落,把它們放在一個相冊裏。

分享資料

相比於用微信,QQ或者網盤分享資料,當時用UGOS Pro的分享系統可真是太方便了。

那是正值項目出結果,兩個文件都超容了,一般情況就只能用網盤或者U盤人肉分享,當時我做備份的時候順手就創建了一個分享鏈接。

直接轉給老師和師兄,他們用瀏覽器下載就行,甚至還可以直接訪問裏面的圖片、文檔等文件,超級方便,我甚至還不用打壓縮包... ...

進階操作

畢竟是N100處理器,性能自然比不上常規處理器,但是它是x86呀,可以折騰各類騷東西。比如說Docker項目,網站上大把項目眼睛都挑花了。

然後還跑了虛擬機,虛擬的網卡聲卡都是可以完美運行的,就是8GB內存不是很夠看,只能分4GB出來。

然後就是磁盤映射,它除了可以訪問文件外,甚至能被Steam識別爲遊戲庫,還能夠運行遊戲,當時就把《戴森球計劃》順利跑起來了,後面還在DXP4800上跑了《消逝的光芒2》

後面我發現DXP2800在性能和盤位上不夠了,並且寢室斷電也有些頻繁(纔不是忘交電費),就開始盤算升級一波設備:

  • DXP2800換DH4300 Plus(娛樂)+DXP4800 Plus(折騰+備份)組合

  • 購買UPS保障斷電安全

  • 購買二手礦盤擴容(幸好買的早,50元/TB,現在漲瘋了)

設備升級後體驗如何?

這下挺爽,在DXP4800 Plus中,兩塊小硬盤組RAID1,保存和備份各類數據,存儲池1則是用來搗鼓Docker項目和虛擬機的,只是最近忙於實驗,一直沒咋研究。

後續硬盤價格下來了,還是得把硬盤全部統一一下,整個RAID5會更穩妥一些。

DH4300 Plus性價比真高,實在沒忍住,1K左右的四盤位NAS,雖然是ARM架構,但基本的Docker和ISCSI功能都是完善的,要什麼自行車?

反倒是在它身上我花了點功夫,把硬盤容量給拉滿了,保存了一堆電影,同時也專門留了個盤位做異地備份。

除了硬件的提升,UGOS Pro系統現在也比較給力了,我個人認爲比較實在的更新點如下:

  • 在年初,影視中心更新了在線字幕檢索,看藍光電影總算不用手動找字幕導入了,並且也不會像內嵌字幕那樣污染片源。

  • 保險箱功能,雖然我不咋用,但它的確是工作室,或者家庭組NAS非常實用的功能,加一層訪問限制,這樣哪怕你的電腦開着,並且還是管理員賬戶,也得單獨輸密碼訪問。

  • SAN Manage,這玩意和SM-B功能類似,但它可要穩定多了,直接映射成虛擬磁盤,而非網絡磁盤,開機即用,還不用擔心掉線,只要你的電腦連着內網。

  • 快照,採用增量快照和寫時拷貝技術,能夠以儘量少地佔用存儲空間的方式記錄數據在某個特定時間點(如拍攝快照時)的完整狀態。這玩意好用,尤其是我整的工作組文件夾,大夥上傳/刪除的各類文件都會被備份,隨時可恢復(師兄老愛插手咱們各自的文獻PDF,往裏面偷偷塞新的文章... ...)。

  • 照片檢索功能升級,早期相冊是沒有檢索功能的,只能整整分類和AI訓練識別,現在AI無處不在,可以直接檢索一些常見的物品,這下鍵盤鼠標照片隨時檢索,做科普啥的內容方便得很。

  • Docker易用性升級,系統初期Docker下載和安裝門檻挺高的,得找合適的鏡像地址,並且還得簡單配置環境,一般用戶還真不能馬上上手。現在UGOS Pro乾脆把一些常用Docker做好配置放在應用中心裏,就和手機一樣,這下門檻大幅降低了。

總結

對於這一年以來斷斷續續的折騰,其實我對NAS的理解就是它不僅僅是一個工具,也是一個“玩具”,可以研究一些本不屬於它乾的事兒,找一些樂趣。

同時,它的的確確便利了我的生活,下載的遊戲不想玩騰電腦空間,新的數據要備份,那就把遊戲/文件往裏上傳,內網100MB/S的速度並不慢,也不用專門盯着。

晚上睡前看看電影,坐牀上用大平板看甭提多爽,還能爽拖進度條。沒事兒的時候在論壇逛逛新的電影磁鏈,用APP遠程下載就是,實驗室回來就可以直接看... ...

但是,它的確蠻貴,兩臺機器就得4000塊錢了,還有一堆硬盤,現在硬盤可不便宜,大家量力而行。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