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代布衣皇帝中,漢高祖劉邦曾坦言成功在於善用人才,其麾下蕭何、張良、韓信皆得顯赫封賞。而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倚仗三位核心人物:李善長、劉伯溫與徐達,分別對應蕭何、張良與韓信的角色。然而在明朝立國後的封賞中,李善長受封韓國公,徐達爲魏國公,唯獨劉伯溫僅得“誠意伯”,位列末等爵位,不經引人發出諸多疑問。
明代爵位沿襲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其中“公”最尊,“伯”僅爲三等。開國之初,朱元璋封六位公爵,以李善長居首;其下設二十八侯爵;再往下才是兩位伯爵——劉伯溫與汪廣洋。即便在伯爵中,劉伯溫的俸祿也低於同階的汪廣洋,更顯出劉伯溫的邊緣地位。
朱元璋封賞的核心標準有二:軍功與嫡系身份。李善長雖無軍功,卻是淮西舊部,屬朱元璋嫡系;徐達等武將則戰功彪炳。而劉伯溫既無顯赫軍功,又非淮西集團成員,其“浙東幫”領袖的身份使其始終處於權力核心的外圍。此外,劉伯溫曾效力元朝、鎮壓紅巾軍的經歷,也令出身紅巾軍的朱元璋難以全然信任。
儘管劉伯溫在洪武八年憂憤而終,其“誠意伯”爵位卻得以傳承十二世,直至明末。末代誠意伯劉孔昭於舟山抗清,其子戰死,家族氣節可鑑。反觀位居公爵的李善長,最終遭滿門抄斬,爵位廢除。劉伯溫一脈的延續,某種程度上成了歷史的一種反諷:低位起步,反而得以保全。
劉伯溫的“誠意伯”之封,折射出朱元璋用人與封賞的現實邏輯:重軍功、重嫡系、重政治忠誠。儘管劉伯溫才略超羣,卻在複雜的政治格局中位居末席。然而,歷史的天平有時傾向低調者——那個看似不起眼的“伯”爵,反而在時代浪潮中留下了更長的餘音。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