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專業的攝影教程  器材篇一  (人生中第一臺相機的那點事)

注意!長文預警!請耐心閱讀

                           前言

      做了這麼多期關於攝影的內容,也是時候寫一些關於器材的內容了,看到很多盒友都想買一臺相機,或是記錄生活,或是拍拍對象,或是彔彔視頻做vlog。於是出一期關於設備選擇的文章,旨在幫助大家認識相機,並確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設備。爭取在入坑之初能少走彎路,買到最適合自己的相機。本文將從三部分出發,分別是買前須知、具體需求和相機的基礎分類。

一、買前須知

1.購機原因

      這是我認爲最重要的步驟,買相機之前需要十分細緻的思考,是否需要一臺相機,以及需要這臺相機去做什麼事。

      相機是一個喫灰率極高的數碼產品,因爲它並不像手裏電腦算作剛需,在愛好者手裏只能算作玩具,錦上添花,再加上不便宜的價格,較大的尺寸和重量,比較高的學習成本。導致很多人買了相機卻不會用,只會按快門,出來的照片還不如手機拍的好看,又因爲出去玩嫌沉,所以總是想不起來或者沒有機會用,自然喫灰了。思來想去出二手,結果直接虧麻了,相當於整個過程中完全沒有正反饋。

      綜上所述,大家需要謹慎思考相機在自己手中的具體應用場景,以及具體使用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是否能用得上?是否能克服很多現實困難?是否願意花心思學習?千萬不要想當然,經過理性的思考再做決定。

2.具體用途

      在決定買相機以後,還需要再進一步思考具體需求。相機是一個及其寬泛的泛稱,其中細分種類,按照原理、用途、性能等等,可以分成很多個種類,所以買之前要儘量錨定具體用途。

      在這裏我可以給大家一些比較常見的用途選項,靜態攝影中有些人喜歡拍風光,還有些人喜歡拍人像,還有一些在年輕人裏比較少見的選擇,喜歡拍動物。不過這些選擇主要影響的還是鏡頭選擇。

      在動態攝影,也就是視頻領域裏的選項就會更多一些,例如拍攝vlog,拍攝口播節目,拍攝運動內容,創作微電影等等。

      思考清楚自己的具體用途後,更方便大家精確選擇自己想要的相機,尤其是在反覆對比挑選以後的決賽圈做出最終選擇。

3.預算

      在挑選相機之前,還要估計一下自己的預算,東西越好就越貴,但是我們不能無腦去挑最好最貴的,還是要在自己能接受的預算區間內做選擇。

      在做預算的時候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告訴大家,例如你的預算最終確定下來是10000,那麼請不要按照一萬元去挑選,而是按照8000去挑,實際預算應該爲可接受預算的1/5。

      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爲在衡量過很多個選擇以後,一般都會傾向於性能更好的設備,這就會導致最終的選擇都會比實際預算略高,畢竟一開始想買電動車,後來想了想,我爲啥不再加點預算直接買摩托車呢?二是因爲攝影器材永遠不可能一步到位,可能剛剛用了半個月就會想擴充一下鏡頭焦段,或者買個架子之類的,這個時候發現沒有餘錢了是最難受的。所以留有餘地非常重要。

4.購買渠道

      選對購買渠道可以更安心的購買設備,不用擔心售後或者質量問題,也不用擔心買貴了多花錢的問題。注意,新手暫時不要考慮二手攝影器材,99新三十萬快門的5D3會告訴你什麼叫做翻新機。

      實體店,找一家靠譜的實體店可以很方便的購買相機,最好去攝影器材城之類的,實體店和商家聚集的地方,這類地方相對內卷,不會出現價格不透明,再加上營銷話術導致頭腦一熱買貴了的問題。另一方面商家很多,也可以更方便的比較價格,摸清這臺相機的真實價格。另一方面,也可以線下實際感受相機是否適合自己,避免太大、太沉、顏值不夠高這些問題。

      網店,某寶和某東都有品牌官方店,也走一些大型連鎖器材商開設的網店,價格更加透明,比價更加方便,也可以在做活動的時候用優惠一些的價格購買。同時多看看評價也能瞭解這臺相機的優缺點,避免想當然的情況發生。

二、具體需求

1.尺寸和重量

      相機作爲一個需要帶出門使用的工具,其尺寸和重量將會直接關係着使用的便捷度,以及拍攝的慾望。即便是一臺自己十分喜歡的相機,如果尺寸和重量過大,也會導致大家失去拍攝的熱情,進而增大相機喫灰的概率。

      一般來講,單反普遍要比無反(微單)重。不可更換鏡頭的相機集成度更好,所以要比可更換鏡頭的相機輕。富士半幅微單並沒有想象中的輕,如果追求輕可以考慮佳能或者索尼的微單。

      鏡頭方面,同樣光圈的情況下,焦距長的往往更沉,同樣焦距的情況下,光圈大的往往更沉。至於,光圈大焦距又長的,沉是不用說了,更關鍵的是太貴,非一般弟子能買得起了。

      如果想要更直觀的感受,可以去實體店親身試一試,或者最少在買之前問問網店客服,相機的重量是多少,避免買回來發現又大又沉拿着累的問題。

2.鏡頭的選擇

      相信繁雜龐大的鏡頭羣一定迷惑了不少想入手相機的同學,不知道如何選擇鏡頭,不懂鏡頭的各項參數都決定了什麼,下面讓我來詳細講一講。

      首先說一說比較容易理解的定焦鏡頭,顧名思義,就是固定焦距,無法變焦,在構圖的時候可能會略微麻煩一些,需要靠腿來控制景別了。但是定焦鏡頭有很多優點,第一,光圈普遍較大,常見的變焦鏡頭一般最大也就是2.8恆定光圈,但是定焦鏡頭輕易就可以做到1.8,1.4或者1.2,更大的光圈不僅可以獲得更大的景深,也可以在暗光狀態下獲得更大的進光量。並且定焦鏡頭的體積往往更小,可以有效的減輕重量減小尺寸。

      變焦鏡頭就是可變焦距的鏡頭,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恆定光圈,即無論焦距推到多少,光圈都恆定不變。另一種是非恆定光圈鏡頭,焦距推的越長,光圈越小,在焦距推到頭的時候會損失非常多的進光量。但是非恆定光圈的鏡頭一般會便宜不少,絕大多數相機套裝帶的鏡頭也都是非恆定光圈鏡頭,作爲新手入門爲了節省預算,或者省錢擴充鏡頭羣,買非恆定光圈的鏡頭是還不錯的選擇。

      說回鏡頭的選擇,定焦鏡頭可以入35或者50,拿出去掃街或者拍拍人像都是不錯的選擇。多用定焦練習可以更快更精準的體會構圖的手感,定焦更大的光圈也可以提供不少的容錯。但是如果論使用的便利性,那還是變焦更方便,出門想只用一個掛機頭,廣角變焦或中廣變焦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例如17-40、24-70。

      另外,全畫幅和半畫幅相機的變焦鏡頭,挑選邏輯也略有不同。首先說半畫幅,如今鏡頭素質普遍提高,半畫幅在鏡頭挑選上並沒有太多講究,已經不會出現因爲鏡頭素質差拖累畫質的問題出現了。但是全畫幅依舊可能有這類問題,建議大家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挑選變焦比小於3的鏡頭,例如24-70、70-200,變焦比大於3的鏡頭可能會有一些拖累畫質的情況,例如24-105、18-200甚至18-300。具體原因是在增大變焦比而又要控制重量和體積的情況下,不僅會犧牲光圈大小,還有可能會犧牲邊緣畫質,以及會導致一些輕微的光學問題。不過無需太過擔心,近幾年的鏡頭素質好了很多,很多經典焦段在反覆迭代後也已經有了很不錯的畫質。

3.相機功能上的取捨

      相機功能這個話題相對比較寬泛,我將會從是否可更換鏡頭、是否帶機頂閃、屏幕旋轉這三個問題入手簡單談談。

      首先是可否更換鏡頭的問題,如果追求便攜,可以犧牲焦段,那麼不可更換鏡頭的相機是最優選擇,另外,這類相機很多都帶鏡間快門,可以獲得更高的閃光同步速度。但是一定需要謹慎思考用途後再做決定,如果想進而深入其他需要長焦距拍攝的題材,不可更換鏡頭的相機會成爲一個絆腳石。

      機頂閃其實也是一個略顯古老的設計,近幾年的新款相機普遍不在帶機頂閃了,只有一些偏老的中低端相機纔會帶機頂閃。優點是使用方便,可以救急,增添了一個容錯方案。但是在必須要閃光燈來拍攝,甚至需要離機閃或者多盞閃光燈拍攝的環境中,機頂閃就十分雞肋了。

      最後說一說屏幕翻轉的問題,這個是新手在挑選相機的時候比較容易忽略的功能。360度的屏幕翻轉,可以在刁鑽的拍攝角度來取景,退一步僅可以上下翻轉屏幕的相機也是可取的。但是屏幕完全固定的相機,在特殊情況取景實就會比較尷尬,盲拍的錯誤率會高很多,可翻轉的屏幕會讓拍攝的時候更加遊刃有餘。

三、相機的分類和優缺點

1.全/半畫幅單反

      單反,指的是單鏡頭反光,解決了雙反需要兩個鏡頭,以及旁軸取景與拍攝之間的視差問題。且現在的單反相機得益於其原理,不僅機械結構極爲可靠,可以在更極端的環境中正常工作,再加上光學取景,所以極爲省電,這都是單反獨有的優勢。在全畫幅和半畫幅上的取捨,我認爲無腦選擇全畫幅即可,一方面全畫幅和半畫幅單反的尺寸重量不會差的太多,另一方面半幅單反的畫質確實略微差勁。如果預算只有3000以內的話,纔會推薦選擇半畫幅二手單反。

      單反應該屬於數碼相機裏面最傳統且最龐雜的一個體系,至今保有量極大,自世界第一臺單反尼康D1在1999年首次亮相後,數碼單反相機也已經快速發展了20餘年之久。

      但是,整體上講,我並不是很推薦新手再入單反相機了。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現在已經是無反的時代了,單反相對較大的尺寸和較爲沉重的重量,往往脫離了便攜易用的特點。另一方面,光學取景器,並非所見即所得,以及需要手動切換屏幕和取景器的缺點,導致學習成本和操作複雜度都有所提升。還有一點,單反的視頻功能比較差,如果入手單反,就基本和拍視頻無緣了,絕大多數單反的視頻功能還不如手機好。最後一點就是,各大廠商的研發力量幾乎都集中在了無反產品線,單反的產品線往往陷入緩慢發展甚至基本停滯,所以單反這個品類整體已經在逐漸脫離時代了。

      不過單反也並不是完全不可取,得益於超大的保有量,導致二手單反總是以高性價比見長,單反相機對應的鏡頭也會更便宜。假如你是一個攝影老手,或者想節約預算的新手,都是可以考慮考慮二手單反的,新手一定要找識貨懂行的朋友帶着挑選,畢竟二手相機水太深。

2.全/半畫幅微單(無反)

      無反並不是無鏡頭反光,而是無反光鏡的相機,少了反光鏡,可以大幅縮小機身尺寸,還可以有效提高連拍速度。缺點也顯而易見,由於相機需要電子取景,所以持續的取景會十分耗電,相機的耐用度也不如單反,機械結構的故障率比單反略高,但是這些問題可以靠着良好的使用習慣來規避。也同樣得益於無反光鏡的結構,無反的視頻功能都非常好,4k60幀內錄log只是基本功,旗艦無反相機普遍有4k120幀內錄RAW的性能,再加上外錄機,6k120幀RAW也不是夢。所以非常推薦新手購買無反相機,數碼產品買新不買舊。

      另外,無反相機的細分分類相對較多,我暫且歸納爲:便攜相機、半幅創作相機、全幅創作相機這三類分別講講。

      便攜相機,一般都爲不可更換鏡頭的半幅機,自帶鏡頭都爲23mm或者35mm,適合掃街拍人文。這類相機比較典型的兩個系列:富士X100系列、理光GR系列。體積和重量都小很很多,尤其是理光GR系列,用一個近乎卡片機的體積塞下了一個半幅傳感器,拿在手裏,創作慾望會很強烈的。但是不可更換鏡頭的相機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如果將來想擴充鏡頭羣提升焦段,就很麻煩了,不得不換相機纔行,另外這兩個系列整體處於炒作的巔峯,很難原價買到,溢價較高,還出現過買來用了兩年出二手還能再掙幾百的怪事。總之,如果不能完全確定自己以後的具體用途,我的建議還是謹慎購買這兩個系列。

      半幅創作相機,這個類型整體上是我最推薦的。可以更換鏡頭,重量和尺寸也不至於太大,價格相對適中,大幾千塊錢可以把該買的都買到,玩的比較舒服。其中,佳能10系、50系、100系、7系,索尼A6000、A6400、A6700和富士半畫幅全系都可以考慮考慮。半幅創作相機不論靜態攝影還是視頻功能都不遜色,大多數的愛好者都傾向於選擇這個類型。

      全畫幅創作相機,基本都屬於各家的高端或旗艦了。如果預算充足,或者需要更好的設備來適應需求可以考慮。其中,佳能的1、3、5、6、8系都爲全幅無反,索尼的A1、A9、A7系也都可以。關於全幅無反,就屬於需要結合具體需求進行取捨了,各家都有自己較爲獨特的設計點和長處,需要大量的對比和衡量再做決定。

      以上就是針對無反相機細分分類的描述,目前這三個小類已經幾乎能涵蓋90%玩家的選擇了,現在就是無反的天下。

3.卡片機

      卡片機的傳感器比半幅還要小不少,體積也最小,同樣不可更換鏡頭,但是卡片機的鏡頭一般都會有很大的變焦倍率,所以不必擔心焦段不夠用的問題。另外卡片機針對的一般都爲非專業人羣,所以會有濾鏡、美顏和較高的降噪功能,更適合一般人羣使用。得益於小巧的體積,也可以裝在自拍杆上更方便的進行vlog錄製或者個人節目的拍攝,在易用性和畫質的平衡上比較好。

      缺點也很顯然,畫質即便和半畫幅做對比,也會肉眼可見的差一些,對於畫質有要求的同學,還是推薦考慮微單。而且卡片機的機械操作相對簡單,如果想要更好的操縱感,也是推薦微單。最後的推薦機型,由於本人從未用過卡片機,所以不敢做具體推薦,但是品牌我只推薦索尼。一方面索尼的卡片機產品線也發展了數年,相對成熟,另一方面,索尼的噪點控制向來是業界頂尖,算法結合十分優秀。所以索尼的卡片機是受衆最廣的。

最後

      以上的相機科普和推薦就到此結束了,看完全文,有些同學可能依舊十分迷惑不解。畢竟相機的功能和參數十分繁雜,例如:背照式、RAW、鏡間快門、全域快門、原生iso等等專有名詞。在以後的深度講解中會去儘量解答這些疑問,畢竟這類內容都涉及一些拍攝技巧或者廠商的新技術,有些名詞甚至就是廠商爲了混淆視聽特意做出的宣傳。總之,下次再聊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