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代皇帝對外戰爭功績前十彙總

秦始皇嬴政 (前221年-前210年在位)

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不僅統一了六國,更在北方和南方極大地擴展了秦朝的疆域,奠定了後世中國版圖的基礎。

  • 北擊匈奴之戰 (約公元前215年)

    • 戰爭名稱: 秦朝北伐匈奴

    • 規模與兵力: 秦軍主力約爲30萬人。

    • 敵我兵力對比: 史料未明確記載匈奴兵力,但秦軍在兵種、武器和組織上佔有優勢。

    • 戰果: 蒙恬率領秦軍收復河南地,將匈奴勢力逐出黃河河套地區,並修築長城以鞏固邊防。此戰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 南平百越之戰 (約公元前214年)

    • 戰爭名稱: 秦朝南征百越

    • 規模與兵力: 秦軍先後投入約50萬人。

    • 敵我兵力對比: 百越各部落聯盟雖然人數衆多,但組織鬆散,武器裝備不如秦軍。

    • 戰果: 秦軍成功征服了嶺南地區的百越諸部,設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將今天的廣東、廣西等地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

漢武帝劉徹 (前141年-前87年在位)

漢武帝在位期間,一改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轉爲積極的戰略進攻,徹底改變了漢朝北方的安全格局,並對西域、朝鮮和南方進行征伐。

  • 河南之戰 (公元前127年)

    • 戰爭名稱: 漠南之戰的第一階段

    • 主要將領: 衛青

    • 規模與兵力: 漢軍出動車騎、步兵十餘萬。

    • 戰果: 衛青率軍突襲匈奴,收復了河南地(套南地區),斬殺和俘虜數千匈奴人,繳獲牛羊百餘萬頭。漢武帝在此設立朔方、五原二郡。

  • 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

    • 戰爭名稱: 漢擊匈奴的決定性戰役

    • 主要將領: 衛青、霍去病

    • 規模與兵力: 漢軍出動十萬騎兵,隨行步兵、輜重數十萬。

    • 敵我兵力對比: 漢軍與匈奴主力進行決戰,兵力相當,但漢軍準備充分。

    • 戰果: 衛青擊敗匈奴單于主力,霍去病則率軍長途奔襲兩千餘里,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儀式,在瀚海(今貝加爾湖)舉行祭地儀式,史稱“封狼居胥,禪於姑衍”,俘獲和斬殺匈奴超過七萬人。此戰後,匈奴“漠南無王庭”,遠徙漠北。

  • 平定朝鮮之戰 (公元前109年-前108年)

    • 戰爭名稱: 漢滅衛氏朝鮮之戰

    • 規模與兵力: 漢軍兵分數路,水陸並進。

    • 戰果: 滅亡衛氏朝鮮,在其地設立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

唐太宗李世民 (626年-649年在位)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唐朝的聲威遠播四方,被北方各族尊稱爲“天可汗”。

  • 對**厥之戰 (630年)

    • 戰爭名稱: 唐滅**厥之戰

    • 主要將領: 李靖、李勣

    • 規模與兵力: 唐軍出動十餘萬精銳部隊。

    • 敵我兵力對比: 唐軍精心策劃,多路並進,突厥毫無防備。

    • 戰果: 在陰山之戰中,李靖率三千精騎奇襲頡利可汗牙帳,大破突厥軍,俘虜頡利可汗。**厥汗國滅亡,唐朝將疆域擴展至陰山以北。

  • 征服高昌 (640年)

    • 戰爭名稱: 唐平高昌之戰

    • 主要將領: 侯君集

    • 戰果: 唐軍迅速攻破高昌國都,國王麴文泰憂懼而死,其子投降。唐朝在高昌故地設立西州和安西都護府,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

  • 對薛延陀之戰 (646年)

    • 戰爭名稱: 唐擊薛延陀之戰

    • 戰果: 唐軍聯合回紇等部落,大破薛延陀軍隊,其可汗多彌可汗被殺,薛延陀汗國滅亡。

唐高宗李治 (649年-683年在位)

唐高宗在位期間,繼承了唐太宗的基業,唐朝的版圖在他的治下達到了最大。

  • 滅西突厥之戰 (657年)

    • 主要將領: 蘇定方

    • 戰果: 蘇定方率軍長途奔襲,在金牙山(今中亞地區)大破西突厥主力,俘虜沙鉢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西突厥汗國滅亡,唐朝在西域設立了昆陵、濛池兩大都護府。

  • 滅百濟之戰 (660年)

    • 戰爭名稱: 唐與新羅聯軍滅百濟

    • 主要將領: 蘇定方

    • 規模與兵力: 唐軍水陸大軍約13萬人。

    • 戰果: 唐軍在白江口海戰中大破百濟和前來增援的倭國(日本)聯軍,隨後攻陷百濟國都,俘虜其國王義慈王。

明成祖朱棣 (1402年-1424年在位)

明成祖朱棣,即永樂皇帝,以“天子守國門”的氣概,多次親征漠北,並積極經營南海,派遣鄭和下西洋。

  • 五次親征蒙古 (1410年-1424年)

    • 戰爭名稱: 明成祖北伐

    • 背景: 蒙古韃靼、瓦剌等部落崛起,威脅明朝北疆。

    • 第一次北伐 (1410年): 朱棣親率五十萬大軍,在斡難河畔大敗韃靼主力,韃靼部阿魯臺率衆遠遁。

    • 後續北伐: 之後四次親征,朱棣率領大軍深入漠北,打擊了蒙古各部勢力的擴張,鞏固了明朝的北方邊防。

  • 安南之戰 (1406年-1407年)

    • 戰爭名稱: 明平定安南之戰

    • 規模與兵力: 明軍出動數十萬大軍。

    • 戰果: 明軍攻佔安南(今越南北部),擒獲其篡位者胡季犛父子,在當地設立交趾布政使司,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直接統治。

明宣宗朱瞻基 (1425年-1435年在位)

明宣宗雖不像其祖父那樣頻繁親征,但在處理邊務上果斷有效。

  • 平定兀良哈之戰 (1428年)

    • 戰爭名稱: 喜寧之變

    • 背景: 兀良哈蒙古部落騷擾明朝邊境。

    • 規模與兵力: 明宣宗親率三千精銳騎兵。

    • 戰果: 在寬河,宣宗率軍突襲兀良哈部落,斬殺數千人,大獲全勝,穩定了明朝的北部邊境。

清聖祖玄燁 (康熙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平定了三藩之亂,統一了臺灣,並多次擊敗沙皇俄國和準噶爾汗國的入侵,奠定了清朝的版圖。

  • 雅克薩之戰 (1685年、1686年)

    • 戰爭名稱: 中俄雅克薩戰役

    • 背景: 沙皇俄國侵佔中國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地區。

    • 戰果: 清軍兩次攻克雅克薩城,迫使沙俄回到談判桌前。最終雙方於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立了中俄東段邊界,這是中國第一次與西方國家在平等基礎上籤訂的邊界條約。

  • 平定噶爾丹之戰 (1690年-1697年)

    • 戰爭名稱: 清準戰爭

    • 烏蘭布通之戰 (1690年): 康熙親征,在烏蘭布通大敗準噶爾汗國噶爾丹的軍隊,迫使其退回漠北。

    • 昭莫多之戰 (1696年): 康熙再次親征,清軍在昭莫多(今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與噶爾丹主力決戰,殲滅其主力,噶爾丹衆叛親離,次年敗亡。此戰鞏固了清朝對內外蒙古的統治。

清高宗弘曆 (乾隆皇帝,1735年-1796年在位)

乾隆皇帝以“十全武功”自居,在位期間多次用兵,最終完成了對西域和西藏的統一,使清朝版圖達到鼎盛。

  • 平定準噶爾 (1755年-1757年)

    • 戰爭名稱: 清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阿睦爾撒納之戰

    • 戰果: 清軍出兵伊犁,迅速平定了長期與清朝爲敵的準噶爾汗國,將其領土納入版圖,並設立伊犁將軍進行管轄。

  •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 (1757年-1759年)

    • 戰爭名稱: 清平定回部之亂

    • 背景: 準噶爾覆滅後,被其囚禁的回部首領大小和卓發動叛亂。

    • 戰果: 清軍深入南疆,最終在今天阿富汗邊境附近徹底擊敗叛軍,大小和卓被殺。此戰之後,清朝完全統一了天山南北,並因其是新歸附的疆土而稱之爲“新疆”。

漢宣帝劉詢 (前74年-前49年在位)

漢宣帝是西漢的中興之主,他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對匈奴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

  • 鄭吉屯田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 (公元前60年)

    • 事件意義: 這並非一場單一戰役,而是長期軍事、政治和外交努力的成果。漢朝軍力威懾與鄭吉等人的屯田經營,使得西域諸國紛紛歸附。

    • 成果: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率部投降漢朝。漢宣帝抓住時機,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鄭吉爲首任都護,總管西域三十六國事務。這是中原王朝在西域正式設官、駐軍的開始,標誌着西域首次被納入中國版圖。

  • 陳湯滅北匈奴之戰 (公元前36年)

    • 戰爭名稱: 郅支城之戰 (發生於漢元帝時期,但根基在宣帝時期奠定)

    • 背景: 匈奴分裂爲南北兩部,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郅支單于西遷康居(今中亞地區),威脅西域。

    • 主要將領: 甘延壽、陳湯

    • 戰果: 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矯詔發兵,遠征數千裏,攻破郅支單于所在的郅支城,斬殺郅支單于。陳湯上疏中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成爲千古名言。

漢光武帝劉秀 (25年-57年在位)

光武帝劉秀雖以“柔道”治天下著稱,但在處理邊疆問題和對外關係上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恢復了漢朝的聲威。

  • 平定徵側、徵貳起義 (40年-43年)

    • 戰爭名稱: 東漢平定交趾徵氏姐妹起義

    • 主要將領: 馬援

    • 背景: 交趾(今越南北部)的徵側、徵貳姐妹起兵反漢。

    • 戰果: 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經過三年激戰,平定了叛亂,斬殺徵氏姐妹。馬援在當地重申漢朝法律,設立銅柱爲界,即“馬援銅柱”,此後數百年間穩固了漢朝對該地區的統治。

參考文獻
由於古代史料的特性,關於兵力、斬獲等具體數字的記錄多見於《史記》、《漢書》、《後漢書》、《舊唐書》、《新唐書》、《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以及《資治通鑑》等編年體史書。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鑑於網絡資源的廣泛性,此處列出主要的權威史籍作爲參考依據:

  1. 司馬遷. 《史記》.

  2. 班固. 《漢書》.

  3. 范曄. 《後漢書》.

  4. 劉昫等. 《舊唐書》.

  5. 歐陽修, 宋祁. 《新唐書》.

  6. 張廷玉等. 《明史》.

  7. 司馬光等. 《資治通鑑》.

  8. 趙爾巽等. 《清史稿》.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