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導出與一般判斷相反的結論,而要推翻它又很難給出正當的根據時,這種論證稱爲悖論”。這是《數學百科辭典》中對於“悖論”這一詞的解釋,它最明顯的特徵是,這些結論在邏輯上會產生一種自相矛盾的結果。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十個經典悖論:
1、說謊者悖論
假設有人說:“我現在說的這句話是假的。”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它說自己假就變成了假的;如果它是假的,那麼它說自己假反而成了真的。那麼他的這句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這就像一隻狗追着自己的尾巴跑圈,永遠找不到起點和終點。
2、阿基里斯與烏龜
這是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的思想實驗:英雄阿基里斯與烏龜賽跑,烏龜先出發。當阿基里斯跑到烏龜起點時,烏龜已經向前移動了一點;當阿基里斯趕到下一個點時,烏龜又前進了一點。如此下去,似乎阿基里斯永遠追不上烏龜?這顯然與實際情況矛盾。
3、全能悖論
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麼他能創造一塊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嗎?如果能創造但他舉不起,說明他不是全能的;如果不能創造這樣一塊石頭,同樣說明他不是全能的。那麼全能的上帝此刻還算全能嗎?
4、理髮師悖論
這個悖論由哲學家羅素提出,假設一個小鎮上只有一個理髮師,他給自己立下了一條規矩:“我只給那些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
那麼問題來了:這位理髮師自己刮不刮鬍子?如果他自己刮鬍子,那麼按照他的規矩,他就不應該給“自己刮鬍子的人”(也就是他自己)刮鬍子,這就矛盾了;如果他不自己刮鬍子,那麼他就屬於“不自己刮鬍子的人”,按照規矩,他又應該給自己刮鬍子,這又矛盾了。
5、忒修斯之船
這是一個關於“身份認同”的古老悖論。假設有一艘名叫“忒修斯”的木船,在海上航行了幾百年。在這期間,它的木板會逐漸腐爛,需要被替換。直到有一天,這艘船上所有的木板都被換過了一遍,沒有一塊是原來的。那麼問題來了:這艘船還是原來的“忒修斯之船”嗎?
如果不是,那它是從哪一塊木板被替換開始,就不是原來的船了?如果是,那如果我們把換下來的所有舊木板重新拼裝成一艘船,那麼這兩艘船中,哪一艘纔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6、祖父悖論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旅行最經典的悖論。假設你發明了一臺時間機器,回到了過去,在你自己的祖父遇到祖母之前,意外地阻止了他們相識(或者更極端,導致了祖父的死亡)。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的祖父沒有遇見祖母,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了,那你的父親就不會出生,自然也就不會有你。那又是誰回到過去去做了這件事呢?
7、意外絞刑悖論(又稱“劊子手悖論”)
一名法官對囚犯說:“你將在下週的某一天中午被處死,但處決那天早上你會感到意外,你無法預知那是哪一天。”囚犯回到牢房後開始推理:
如果等到週五早上我還沒被處死,那處決就一定在週五。但這樣我就不會感到意外了,所以法官不可能在週五處決我。既然週五被排除了,如果週四早上我還活着,那處決就一定在週四。但這也不會是意外了,所以週四也不可能。以此類推,他可以排除週三、週二,甚至週一。他得出結論:法官的命令不可能執行,我根本不會被處死。結果,法官在週三中午把他帶出去處決了。而這完全出乎了囚犯的意料,因爲他已經相信自己安全了,囚犯的邏輯推理本身,恰恰成爲了讓他感到“意外”的原因。
8、沙堆悖論
假設你面前有一堆沙子,你開始一粒一粒地拿走沙子。
拿走一粒,它顯然還是一堆沙。
再拿走一粒,它仍然是一堆沙。
如此繼續……
問題來了:到底哪一粒沙子被拿走後,這“一堆”沙就不再是“一堆”了?又或者說,量變到質變的分界線在哪裏?
9. 烏鴉悖論(或稱“確證悖論”)
假設有一條科學定律:所有烏鴉都是黑色的。
按照邏輯,驗證這條定律有兩種方式:
①直接驗證:找到一隻烏鴉,看它是不是黑色的。(每看到一隻黑烏鴉,就爲定律提供了一點支持)
②邏輯逆否命題:這條定律在邏輯上等價於:“所有不是黑色的東西,都不是烏鴉。”所以,如果你找到一個不是黑色的東西(比如一個綠色的蘋果),並且它確實不是烏鴉,那麼原來的定律“所有烏鴉都是黑色的”提供了微小的支持。
你不禁會疑問:看到一個綠色的蘋果,居然能證明“烏鴉都是黑色的”?但從純邏輯角度看,這確實成立,那什麼纔算是支持一個理論的有效證據呢?
10、唐·吉訶德悖論
著名小說《唐·吉訶德》裏描寫了一個殘酷的國王,在他所能統治的國家裏有一條法律:每個旅遊者都要回答一個問題:“你來這裏幹什麼?”如果回答對了,一切事情都好辦;如果回答錯了,立刻被絞死。
某天,有個旅遊者來到這個國家,回答上述問題時他答道:“我是來被絞死的。”如果旅遊者回答是對的,按照法律,他就不應該被絞死;如果旅遊者回答是錯的,按照法律應被絞死,而他的“我是來被絞死的。”這句話顯然又是回答對了,也不應該被絞死。最後,國王無可奈何,只得對旅遊者放行。
這些悖論映照出了我們思維中的盲點與侷限,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悖論也推動了科學發展的進程。你還知道哪些有意思的悖論呢,歡迎補充。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