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儂詞》—— 元 管道昇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
情多處,熱如火。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一.前言
正如《我儂詞》所描繪的,當人們遇到知己時,常常會感到一種近乎神祕,無法描述的即時認同感並且感到雙方有一種深刻的相似感。我們感受到相見恨晚,不僅僅是發現雙方有着共同的愛好,其實隱藏的更是一種深刻的心理過程。此時,戀人們常常描述另一半爲“靈魂伴侶”。這種主觀的體驗正是我們這篇文章要研究的主題。
此刻有一個問題便出現了:當我們產生“我們天生一對”的感覺,這究竟是既定現實的“發現“,還是無意識層面的一種心理的創造?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放在戀愛關係上依然適用。人類的情感本質上是關係性的,它關乎自我、客體和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在親密關係中,熟悉感本身就能引發喜歡的情感。然而,在熱戀中,這種極致的熟悉感和融合感明顯遠超前者了。在此,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指出,墜入愛河往往發生在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下。正是在這種不確定性中,那種“我們是命中註定的”的確定感纔會顯得如此珍貴,它爲我們提供了心靈的庇護。那麼在熱戀中,雙方感受到自我與客體的融合究竟是什麼呢?這就是精神分析中心理防禦機制“失區別”的運行。在此,本文並不想將“失區別”僅僅作爲一種結果現象來討論(其深層原因後文將有揭示),而是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進行更深入的審視。
二.心理動力學的揭示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這種強烈的“我們是一體的”感覺,是抵禦人類存在性分離焦慮的一劑解藥。人類的存在,其基礎體驗之一就是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分離的,而這樣的基礎又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置於孤獨感和孤立感之中。
此時,在我們人與人的關係之中的融合體驗便直接對抗了這種感覺。融合是什麼呢?它是一種自我感不強的人之間發生的關係模式,它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旨在避免分離所帶來的焦慮。當個體將自己的身份與另一個人融合時,自我的邊界便會消融,隨之消融的還有那種孑然一身的孤獨感。在融合關係中,個體相信他們必須滿足他人的需求,任何可能讓對方不安的言行都被視爲一種“罪過”。因此,對於爲什麼熱戀對於我們有着巨大誘惑力,在其融合的基礎上,不僅在於它帶來了積極的連接感,更在於它是一種強大但暫時的防禦機制,用以抵禦一種核心的存在性恐懼。
來源於遊戲王
我們從整體上看到了,雙方的融合的本質。但是要窺見愛情中的融合現象,我們不應止步於此,而必須追溯到最早期的心理發展階段,來理解其根源。
三.嬰兒誕生之日
精神分析學家瑪格麗特·馬勒提出了一個概念:人類嬰兒的生物性誕生和個體的心理性誕生在時間上並不同步。生物性誕生是一個清晰可辨的事件,而心理性誕生則是一個緩慢展開的內在心理過程。這個觀點至關重要,因爲它確立了我們的自我感覺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關係中,特別是在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瑪格麗特·馬勒
在馬勒的理論———“正常共生期”中,大約在嬰兒1到五個月大時,嬰兒無法感知到自身與母親之間的區別。他們存在於一個“共同邊界內的二元統一體”中 。嬰兒和母親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全能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母親扮演着“輔助性自我”的角色,爲嬰兒過濾和解讀着外部世界 。這是一種“軀體-心理的全能融合”狀態 ,一種認知上的“合一”體驗,其核心特徵是嬰兒產生了“他人是自我一部分的幻覺“。這是個體生命中最早期、最深刻的關於安全、保障和極樂連接的模板 。這個階段對於嬰兒建立最初的安全感至關重要。
四.成年後的融合
基於上述理論,成年後在一段新戀情中所體驗到的強烈融合感,就可以被理解爲一種強大的、無意識的企圖,旨在退行到並重新創造出這種原始共生狀態的極樂體驗。
馬勒的理論確立了共生期是完美的、沒有焦慮的連接體驗的基石。這個“所有後續關係的模板”被我們內化,並作爲一種深層的渴望,存留於無意識之中。墜入愛河的過程,伴隨着其強烈的情感和對親密的渴望,激活了這個沉睡的程序。戀人之間“我們如此相像”的感覺,不僅僅是一種認知上的感知,更是對那種“共同邊界的錯覺”的再次體驗,這種錯覺正是最初母嬰共同體的特徵。因此,雙方互相認爲“相見恨晚”或者“靈魂伴侶”,也就是雙方互相退行到了共生期之中,原先被壓抑的早期經歷在此刻被喚醒,我們不應該唾棄自己幼稚而是應該滿懷感激的去感受這美好的一切。值得注意的是,新戀情中的激情,其部分能量就來源於這次成功的心理退行所釋放的巨大精神能量。
五.融合的產生
那麼這種融合的機制具體是如何運行的呢?簡單的來說,形成這種融合的前提,雙方都會互相進行投射和投射性認同,最後再進行“合流”。
投射與投射性認同前面的文章就談過了,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投射,簡單來說就是將自己無法接受或者尤爲珍視的想法、情感或特質等歸因於他人身上,以減輕自己內心的焦慮或滿足自戀的需求。投射性認同則是由:投射——誘導——認同,三個步驟進行,從原來的簡單投射轉變爲影響現實生活的行爲。經典的“情人眼裏出西施”就是簡單投射的例子,只是我們自己的想法,對方的任何行爲都可能被自己解讀爲“溫柔體貼“。而投射性認同就相當於,我把自己想法中的“溫柔體貼”投射給你並且誘導你變得更加溫柔體貼,從而實現想法與現實的匹配(這兩種機制一般是同時發生)。
“合流”這個概念是源自於格式塔療法,它描述了一種邊界消失、自我無法與他人或環境區分開來的融合狀態 。其字面意思即爲“共同流動”。至關重要的是,格式塔理論區分了健康的與不健康的合流。
六.健康與不健康的合流
1.總則
健康的合流是一種暫時的、自主選擇的狀態,它發生在真實的接觸和親密建立之後(例如,在深度連接、創造性合作或性愛的時刻)。在這種狀態下,我們體驗到和諧、共鳴,並超越自我,成爲一個“我們”。而不健康的(或病理性的)合流,則發生在接觸週期的開始,它阻止了真正的接觸和分化的發生,是一種爲了避免接觸而維持的固化狀態。
這個指向模型解釋了爲何熱戀中的“同一性”感覺如此引人入勝且無比真實。因爲它不僅僅是一種單向的認知(投射),更是一個被積極地共同建構出的現實(投射性認同),並最終導向一種深刻的、共享的情感狀態(合流)。
2.健康的合流
我無法否認,融合或者是說失區別,對於我們來說是偏向積極的,因爲這種狀態能給個體帶來巨大的心理滋養。在健康的融合之中,我們見證了驗證的力量,它爲我們帶來無與倫比的心理驗證,它能治癒個體過往因未被看見而受的自戀創傷,並深刻地確認了自身存在的價值。同時這種深刻的鏈接感,使個體的力比多不再需要耗費去抵抗孤獨或尋求外部認可,相反,它被這段“失區別”的關係所釋放且能效被放大,從而帶來了創造力、生產力乃至生命活力的提升。(力比多我也放個鏈接)在戀人或知己眼中,整個世界被點亮,充滿無限可能。但也不用擔心自我身份的缺失,健康的合流恰恰相反,它會給我們帶來更宏大的自我感和更深刻的喜悅(深深刻在你的神經脈絡!)。
3.不健康的合流
可是,如果融合滑坡,導向的便是不想被人們確認的糾纏。借鑑薩爾瓦多·米紐慶的家庭系統理論,糾纏是一種病理狀態。其特徵是個人邊界彌散,子系統之間缺乏分化,對他人過度關注,最終導致個體自主性發展的喪失。我們需要知道,健康的合流是暫時的、可選擇的,而糾纏是慢性的、強制的。在合流中,個體只是暫時把自我借給“我們”,而在糾纏中,個體則是徹底交出自身。關鍵在於,主體性的喪失和無法迴歸到一個獨立自我的狀態。
薩爾瓦多·米紐慶
當然糾纏的出現伴隨的也有一系列明顯的信號,包括但不限於:邊界模糊、個人身份的喪失、壓倒性的情感依賴、對分離或者獨立的恐懼、迴避衝突、以及說話時完全用“我們”來代替“我”。
再深入探討一下病理的融合(即糾纏)。在糾纏狀態下,任何朝向分離的舉動都可能被視爲對關係的威脅,而不健康的自我,此時便會產生極大的分離焦慮,與此同時便會採取一系列的行動。常見的行動大概分爲幾種:
製造罪惡感:“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不會想和你的朋友出去。”這種策略將對方的自主行爲定義爲對愛意的背叛。
情感傳染:將自己的情緒狀態變成對方的責任。“我現在很痛苦,你必須想辦法讓我好起來。” 雙方的情緒高度糾纏,一方的情緒會立刻引發另一方的劇烈反應,失去了自我安撫的能力。
製造依賴:在“拯救者-依賴者”的動力模式中,扮演“拯救者”的一方可能會無意識地阻礙“依賴者”的獨立,以確保自己被持續需要,從而形成一個共生陷阱。
這些病態的索取和控制,一定會導致怨恨的積累,最後爆發,如果此時一方感覺被拋棄而想採取什麼措施抓得更緊,這隻會使不健康的關係加劇,最終雙方關係陷入癱瘓。
在這裏,我想引用家庭系統理論家默裏·鮑文的“自我分化”概念,爲大家提供一個擺脫糾纏、走向成熟關係的理論框架。
七.關於“自我分化”
1定義:
自我分化是指個體在與他人保持情感連接的同時,維持清晰自我感的能力。它涉及平衡兩種基本生命力:追求親密的“聚合力”和追求獨立的“個體力”。在個體內部層面,它表現爲將思考與情感分離開來的能力,即在強烈的情緒體驗中仍能保持理性思考。
2.未分化的自我:
分化水平低的個體擁有一個“假性自我”,這個自我極易受到他人意見和情緒的左右。他們傾向於情緒化反應,並在關係中尋求融合,因爲他們無法忍受分離帶來的焦慮。
3.高分化的雙方關係
一個由兩個高分化個體組成的親密關係,呈現出與糾纏關係截然不同的健康特質:
堅守“我-立場”:高分化的個體能夠清晰地表達“我認爲……”和“我感覺……”,既不攻擊對方,也不會在壓力下放棄自己的立場。他們能夠堅守自己的觀點,同時對伴侶的立場抱持共情和理解。
自我安撫能力:他們能夠調節自身的焦慮,而不需要通過控制伴侶來獲得平靜。他們不會輕易“被對方的焦慮所感染“。
無融合的親密:鮑文的理論認爲,真正的親密只可能在兩個高度分化的個體之間實現。他們之所以能夠深度連接,恰恰是因爲他們是相互獨立的。在融合關係中逐漸消逝的激情,在分化關係中得以持續,因爲關係中永遠存在一個獨立的“你”和一個獨立的“我”,值得去探索和好奇。
八.尾聲
說到這裏,我必須要強調一下,我們的成長並沒有什麼誰對誰錯之分,任何一個心理防禦機制也沒有錯誤之分,如果事態變得嚴重應該思考自己是否在某個思考方向上產生“固着”。對於本篇文章以“失區別”爲引子,提出融合的概念,這是我們從嬰兒時期必須經歷的過程,並在長大後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所以說,客觀地看待它的存在,在關係中的合理性,如果某一天真的在雙方關係中對於融合感到厭惡,不妨自己把這個想法“懸置”,冷靜分析然後做你認爲你應該做的事情,沒有人有權利責怪你,而你便會逐漸走向高分化的生活。
走向高處
如果看到這裏的覺得不錯,還請大家點個關注或者點個收藏,點個贊就更好了,謝謝大家閱讀!!!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