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着手機直連衛星技術成熟,以及消費級衛星電話功能陸續商用,手機通信終於不再於侷限於蜂窩網絡,無網通信概念愈發流行起來。
除了衛星通信外,廠商們也在探索新的網絡通訊方式,比如去年10月,vivo發佈X200系列手機,首發“烽火臺”公里級無網通訊技術,實現無網無信號環境下,點對點、遠距離通訊,支持SOS文字廣播、一對一語音/文字對講、地圖位置顯示等,官方稱對講距離可達2公里,廣播距離可達4公里。
緊接着小米15系列帶來 “小米星辰無網通”,支持半徑3.5 公里內完全無網雙向通話,還支持mesh組網。而在後續的紅米K80系列中,K80 Pro更是將無網通訊距離提升到6公里。
事實上除vivo、小米外,OPPO也曾展示過類似的無網通信技術,那麼所謂的“無網通信”到底是什麼技術,和我們常用的蜂窩通訊、衛星通訊有哪些區別,又適用於哪些場景?今天就來聊聊。
不是“黑科技”,而是 “老技術”
先明確一個核心認知: “公里級無網通訊”並非新技術,而是對現有短距離無線通訊技術的優化與組合。它的核心邏輯就是,不依賴任何外部網絡基礎設施(基站、Wi-Fi、衛星),讓手機之間直接通訊。
其技術基礎主要來自兩類成熟方案的結合:一是大家熟悉的藍牙技術。傳統藍牙覆蓋範圍僅10米左右,而廠商通過Long Range技術 ,把信號傳輸距離拉長到幾百米;二是物聯網領域常用的LoRa技術,這種低功耗、長距離的無線方案,在開闊環境下本就能實現數公里傳輸,缺點是速率慢、僅支持小數據量。
手機廠商做的,就是把兩者的優勢結合起來:用藍牙負責設備間的快速連接與控制,用LoRa負責遠距離的數據傳輸(文字、語音),最終實現 “公里級” 的通訊效果。簡單說它就像把手機變成了“對講機”,即便不插SIM卡,沒有網絡支持,只要兩臺手機都支持該技術,就能在無網環境下點對點聊天、發定位。
不做替代,只做互補
那麼有了這種無網通訊,還需要蜂窩網絡和衛星通訊嗎?答案是否定的。
先看與蜂窩通訊的區別,我們日常用的 5G、4G屬於蜂窩通訊,它依賴基站傳輸信號,手機通過基站接入網絡,能支持高速數據傳輸,比如刷視頻、下載文件,還能同時容納成千上萬臺設備聯網。而無網通訊完全不用基站,靠手機直接互聯,但缺點很明顯:覆蓋範圍僅幾公里,速率慢,同時連接的設備數量也有限。
再看與衛星通訊的區別,衛星通訊的優勢是 “覆蓋廣”,通過天上的衛星,能把信號傳到偏遠山區、海洋等沒有基站的地方,但依舊依賴衛星終端,同時衛星通信受環境影響大,二是成本高,衛星通話、發消息通常按條收費。無網通訊不用對準衛星,成本幾乎爲零,但覆蓋範圍遠不如衛星,且中間不能有太厚的障礙物。
總結下來就是,蜂窩通訊是 日常主力,衛星通訊是 “極端環境備用”,無網通訊則是 “應急補充”,負責在無網但有其他支持設備的場景下臨時通訊。三者各有側重,沒有誰能替代誰。
最後:
總體來看,手機廠商推無網通訊功能,本質是爲用戶增加了一種“無網環境下的應急選擇”,同時和衛星通信一樣,平時用不上,但關鍵時刻能救命。
未來,這項技術要想普及,還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行業統一標準,讓不同品牌手機能互聯互通;二是進一步優化技術,比如提升複雜環境下的信號穩定性,增加更多功能。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如果你經常去戶外探險,或生活在自然災害多發地區,那麼支持無網通訊的手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只是日常在城市裏使用,就基本沒什麼用途了。
來源:快科技-手機頻道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