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X5080實測!2077穩定120幀 綜合實力不如4090!8299買到還是香

目前50系顯卡已經開售了,ROG的夜神JD可以買到3萬2左右,微星的5090D售價2萬3首發秒沒~而公版RTX5090的實測我已分享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次咱們就看看RTX5080如何!本次獎從外觀設計、核心架構、性能參數、遊戲實測、創作能力、散熱功耗等多個維度,對 RTX5080進行全面評測。

一、外觀設計:

RTX5080的包裝相較上一代更加環保,採用原色紙箱,沒有過多複雜的印刷裝飾,僅在中間印有醒目的產品型號 “GEFORCE RTX5080” ,抽出上下兩片固定卡片就能打開包裝。

RTX5080在散熱系統採用 “Double Flow Through(雙流式)” 散熱技術,主板居中設計,這與常規顯卡主板靠近I/O接口側不同。主板兩側散熱鰭片的前後均無遮擋,兩顆大尺寸風扇(實測直徑約爲116mm)可直接吹拂鰭片,使氣流穿越度最大化,有效提升散熱效率。RTX5080背部兩側是大面積散熱鰭片,鰭片表面經過黑化處理,不僅看起來更有質感,還能增強散熱效果。鰭片中間部分略微向內凹陷,看着和蜘蛛俠皮衣的眼罩似得。

在體積方面,實測RTX5080顯卡的三圍分別是 300*123*40mm(不含金手指與擋片),裸卡重量約 1.64kg。顯卡中間部分做了曲面過渡,拿取時更加舒適,不會有割手的感覺。

顯卡兩側均採用2組散熱開口,進一步確保了出色的散熱效果。頂部配備了 16pin(12+4)供電接口,GEFORCE RTX的Logo支持 RGB 燈效,爲顯卡虛空增加了15%的戰鬥力。

底部可以看到新版 PCIe5.0 規格的金手指。公版顯卡的配件一如既往地簡潔,僅有一根轉 4*8pin 電源轉接線。

5080的 I/O 金屬擋板上,配備了3個DP2.1b接口和1 HDMI2.1b接口,支持最高 8K/165Hz輸出,能夠滿足用戶連接各種顯示設備的需求。

二、核心架構與性能參數:

5080搭載GB203 - 400GPU,擁有10752個CUD核心,分佈在84個流多處理器(SM)上 ,相比RTX 4080的9728個核心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Tensor Core升級到第5代,提供1801TOPS的AI性能,RT Core也更新至第4代,光線追蹤性能達到171TFLOPS ,在光線追蹤和 AI 運算能力上提升不少,不過國區的版本都鎖算力了;但依然能夠更流暢地渲染複雜的光影效果,爲遊戲和創作帶來更花錢就有提升的體驗。

顯存方面,5080配備16GB GDDR7顯存,顯存位寬256bit,顯存頻率達到30Gbps 。顯存配置能夠爲數據的快速讀寫提供保障,滿足高分辨率、高畫質遊戲以及複雜圖形創作對顯存帶寬和容量的需求。儘管旗艦5090已升級至32GB顯存,但在當前大多數遊戲場景和創作應用中,16GB顯存配合 DLSS 4等技術,對於一般用戶都性能溢出了。

三、遊戲性能實測:

(一)性能表現

守望2圖像質量選爲EPIC,RS選擇100%,幀率上限爲600fps,在艾興瓦爾德打一場下來可以看到5080和4080Super區別沒多大,RTX4090畢竟CUDA數量太多,RTX5080在任何畫質下幀率都和它有差距。

漫威爭鋒也是支持DLSS 3和DLSS4的,按照DLSS 4中的MFG技術目前在 RTX 50系列顯卡上固定爲可以爲每一幀畫面額外生成三幀,在沒有 DLSS MFG 的情況下5080的性能僅4080 SUPER高出15%。然而,通過添加DLSS MFG,能夠實現幾乎兩倍於4080 SUPER的幀速率

最後就是賽博朋克2077了,4090和4080 SUPER 上,測試的是基於CNN的DLSS,畫質全部最高。5080僅使用DLSS FG,性能只能達到與超頻的4080 SUPER相同的水平,不過開啓DLSS MFG,可以有超越4090的幀率。

遊戲畫面流暢度明顯提升,即使在複雜場景下,如城市街道中大量光影效果和人羣的渲染,也能穩定呈現,沒有明顯的卡頓現象;不過對比4090,在相都是FG情況下,5080在絕對性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從跑分數據來看,在 Geekbench 的 Vulkan 測試中,微星 MSI 的 RTX5080獲得 261,836 分,OpenCL 測試中獲得 256,138 分,而 RTX 4090 在 Vulkan 測試約爲 26200 分,OpenCL 測試約爲 317000 分,RTX5080性能略低於預期,但在同級別顯卡中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二)DLSS 4

針對目前 DLSS 4 適配遊戲較少的問題,英偉達推出了 DLSS Override 功能進行緩解,這個功能能讓支持 DLSS 且還沒有適配 DLSS 4 的遊戲獲得 DLSS 4 的幀生成和超分體驗,大大拓展了 DLSS 4 技術的應用範圍。

除 DLSS 4技術外,新一代 NVIDIA Reflex 2低延遲技術進一步降低遊戲延遲,提升操作手感與響應速度。過去四年,NVIDIA Reflex已集成超 100 款遊戲,能將 PC 延遲降低 50%。新Reflex 2採用Reflex Frame Warp技術,通過及時同步最新鼠標輸入指令與渲染幀,實時刷新、控制遊戲幀,實現定製化低延遲調整。NVIDIA Reflex 2將在未來不僅支持主流競技遊戲和動作遊戲,如無畏契約等,開啓 DLSS 4之後的遊戲低延遲表現更加出色

四、生產力

Blende測試中比4080 高出9%左右,3D建模時複雜模型的實時預覽更加流暢,材質紋理的加載和渲染速度更快,不過對比4090還有差距。

通過V-Ray對GPU的資源利用效率,包括 GPU 核心利用率、顯存佔用等綜合測試,對比4090還是不佔優勢~

在視頻編輯軟件得益於5080的Blackwell架構的第九代NVENC,其在 H.264/H.265 4:2:2編碼的 8bit和10bit視頻上有着優勢的,40系的兩張卡遇到bug,不知道是不是因爲的達芬奇19是搞得破解版的,所以無法解析4K的10bit 4:2:2編碼視頻···

在AI文本撰寫等生產力測試中,7B參數量的LLAMA 2模型,5080平均OTS也有着 83.48tokens/s ,能夠滿足一些對AI性能有一定要求的創作場景,比如本地部署個大熱的deepseek,自己生成點AI二次元什麼的···

五、功耗:

顯卡總功耗爲360W,要求系統功率850W,秉承着50系目前都是高功率的特性;在實際使用中,風扇準備好,水冷可以加上,電源最好都是1200W以上就行。

六、總結

5080在性能上相較於前代4080 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在光追、AI以及 DLSS 4技術加持下的遊戲表現較爲亮眼,不過與老旗艦級的4090比,5080在絕對性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其 8299元起的售價,對於追求性價比的玩家和創作者來說,還是可以的。

PS:以上體驗均爲首發時候的實測數據,經過有些版本跟新和顯卡驅動更新,功耗和遊戲體驗不可同日而語了,後面發5070/70Ti/60實測體驗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