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生粉還是猛男粉,用機械大師C28手提機箱打造桌面小電腦

一 選猛男粉還是女生粉

說到電腦,傻大黑粗的電腦機箱早已被時代所淘汰,現在的電腦機箱是百花齊放,從高達威猛的塔式機箱到迷你小巧的ITX機箱,從常見人愛的中塔機箱到風行的海景房機箱,可以說是選擇好多啊,讓人眼花繚亂。那麼如果在桌面擺一臺電腦,你會選擇怎樣的機箱呢?

最近就組裝了一臺小巧的桌面電腦,使用的就是一臺小巧的手提機箱,機械大師C28,雖然機械大師這個名字一聽就很man,但是這個粉嘟嘟的小機箱擺在桌上,我想不僅很多女生喜歡,男生也會被吸引吧。

這機箱也不大,顯示器是27英寸的,看看比例也知道。那麼這麼小的機箱,裏面的配置如何,是不是好安裝,散熱如何呢?下面就同大家分享下,這款機箱安裝的過程以及散熱測試的結果。

二 開箱外觀

通常機箱我是不會搬到桌子上的,不過這一臺是小機箱不同,很輕鬆的搬到了桌面。上面寫着C28小世界,下面則標識ITX/MATX立臥兩用側透便攜多功能機箱。

打開箱子,頂部是白色的保護泡沫,中間嵌着一個透明的配件盒和一把螺絲刀盒子。一個白色的小板和磁吸防塵網,一本彩色的說明書靜靜的躺在上面。

拿走泡沫取出塑料袋包裹的機箱,拿掉塑料袋後,這款C28機箱就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了。機箱以粉色爲主,名爲櫻花粉。玻璃側透,前臉也是很通透的樣子,因爲透過絲網可以音樂看見機箱內部。第一感給人的感覺就是精緻漂亮,比預期的要好看,顏色也很舒適。機箱的尺寸是342x185x284,體積很小。

機箱的前臉設計很有特色,雖然是粉色爲主,但伴有很多白色因素,面板右側是IO接口,左側則是有通透的進風設計,白色格柵伴有粉色斜槓,整體看前臉動靜結合,靈動而不呆板,粉色爲主卻不單調,總體看上去很舒適。

左側面是側透玻璃,有四顆螺絲固定,透孔處有白色的橡膠墊,避免螺絲同玻璃直接接觸。出廠正反面均有保護貼膜。可以看見右側有個擋板,這裏應該是電源的位置。

機箱的背面看到有四個PCIE槽,120mm風扇位置採用斜框設計,電源接口在上方,那麼應該是同這類機箱同樣的設計,是電源前置。

機箱的右側面則是同左側一樣是四顆螺絲固定,全通透設計,這裏是鋁合金板。

機箱的頂部設計同前臉類似的風格,粉色爲主,白色的條紋爲輔。

機箱的底部,還是同樣的風格,不同的是多了個四顆墊腳。這款機箱是立式和臥式均可,所以四顆墊腳擰下裝到右側板的話,就是臥式了。

看這款機箱的第一印象是整體很漂亮,第二就是6個面全是有通風設計,這個很好,畢竟小機箱散熱很重要。

三 機箱細節

將側板和側透玻璃取下,先來看看右側的框架,同邊框對齊,所以這裏是沒有背板空間的。

從側透這裏看看機箱,底部看去又不少的空,這裏既可以安置風扇,也可以安裝硬盤。開箱的時候這裏還有一個提手,就是圖上白色的這個。

看機箱前臉這裏,右側下部是IO接口,上面則是不規則的通風孔設計,必有緣由,看介紹知道的是下方這裏是有一個80mm/90mm風扇位置的。

這裏是後部的設計,可以看見IO面板線在這裏捆着。

有TYPE-C接口,USB-A接口,前面板接口,以及一個電源引出線。注意看左側的框架固定螺絲,這裏都是採用了沉頭螺絲,這也是這款機箱的一個風格,幾乎所有的螺絲,都是這樣的。

一個配件盒和附送的螺絲刀,配件盒上有印刷盒子內的螺絲用途,說一下,這款螺絲刀的確蠻好用的。

彩色說明書和濾網、SFX轉接片,這個轉接片是使用SFX電源時需要用到的,而說明書,對於這類小機箱來說非常重要,普通機箱,大同小異不看說明書基本也可以順利安裝,而這類機箱則不同,需要仔細研究,說明書很重要。說明書裏面是彩色印刷,的確很詳細。

四 安裝

小機箱的安裝的確是比較複雜的,嚴格來說,如果使用小機箱,預先的規劃設計很重要,比如用ATX還是SFX電源,ATX電源的尺寸、顯卡的尺寸,3.5英寸硬盤、2.5英寸硬盤的數量、計劃使用風扇的數量和規格,建議最好問下客服,官網下個說明書看看,先規劃好。

這款機箱說明書有四種不同的搭配分別有詳細的安裝說明,分別是MATX/ITX風冷方案,MATX 240水冷方案,ITX 240水冷方案,ITX 280水冷方案,我們使用的是MATX+風冷的方案。

安裝的第一步就是拆,把六個面的外面的板子和裏面的一些板子全拆掉了。

拆完之後機箱就剩下一個框架,這個設計要大大的贊一下。安裝過小機箱的都知道,空間的侷限是造成安裝困難的元兇之一,機箱四周的這些面板,剩下的越多裝起來越困難,比如我上一次裝的小機箱,就非常困難,因爲它不能拆的面板有三面,裝起來累死了。

這款機箱支持ITX和M-ATX主板,這次安裝使用了M-ATX主板,藍寶石的NITRO+ B850M WIFI氮動主板。

很多人知道藍寶石做顯卡很有名是頂級且唯一的A卡一線廠商,不過它現在也開始發力做主板了。這款主板的一體式IO、大型VRM散熱裝甲以及M.2散熱裝甲上面佈滿了氮動系列獨特的色彩和圖案,獨特的青色氛圍讓人眼前一亮。供電方面這款主板採用了12+2+1相智能供電,最高可以支持AMD R9 9950X。VRM散熱片採用了褶皺式設計,而且褶皺密度較大,包括散熱片表面也是溝槽式的,散熱效果良好。

這款主板支持DDR5內存,帶有四根內存插槽,可支持8000+MT/s的內存通訊頻率。它的配置全面,各種接口齊全,哪怕是各種風扇和ARGB繁多的海景房機箱電腦,也同樣可以讓你輕鬆使用,不會有侷促和缺少之感。它支持PCIe 5.0插槽和PCIe 5.0 M.2插槽,具有戰未來的超前設計,無論是最新的50系顯卡還是PCIe 5.0 SSD硬盤均可以滿足要求。

硬盤要預先裝好,使用的是KingBank金百達的M.2 NVMe SSD固態硬盤,包裝盒還是金百達熟悉的風格,比較清新,可以看見裏面。

取出來有安裝說明,硬盤上面有貼紙,可以看到型號、容量,這款硬盤支持PCIe 4.0x4, NVMe 1.4規格,容量是1TB。這是另外一面,可以看到有獨立緩存,採用了TLC顆粒,根據資料,獨立緩存的容量高達1GB。獨立緩存和顆粒上面均是金百達的標記。

主控是英韌科技 INNOGRIT IG5236 ,它採用先進的12nm FinFET CMOS 製造工藝,是一款業界領先的PCIe Gen4 x4、NVMe 1.4 固態硬盤主控芯片,支持容量高達8TB。IG5236具有八個NAND通道,可通過ONFI 4.1或 Toggle 2.0/3.0/4.0接口,支持SLC、MLC、TLC和QLC NAND閃存。IG5236 採用包括國密標準SM2/3/4、AES、SHA、RSA、ECC、CRC、RAID和端到端數據保護在內的多種數據加密和保護機制,實現了最高級別的安全性能。英韌特有的ECC技術,可以大幅改善數據持久保存的能力,爲SSD方案提供更好的可靠性和超高的性能。

將主板固定到機箱內,固定螺絲是圓頭的,同其他沉頭螺絲區別明顯。

CPU我選用了AMD的R7 9700,一款很有性價比的CPU,它的發熱量並不是很高,所以我選擇了一款風冷散熱器,機械大師的KK135。

這是一款單風扇的雙塔風冷散熱器,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加成雙風扇。KK135的意思就是它的散熱器高度是135mm,而這款機箱的支持CPU散熱器最高的高度是162mm,所以綽綽有餘。鰭片是穿fin和扣fin工藝,確保熱量迅速傳導。

它帶有6根逆重力純銅熱管,熱管直徑6mm,鏡面焊接銅底高效導熱。

風扇是KL12W-Pro,大葉片設計,最高轉速2100RPM,最大風冷72.5CFM,最大風壓3.47mm水柱,噪音≤34.3dBA。

這款散熱器支持AMD 和Intel平臺,AM4/AM5以及 LGA 115X/1200/1700,當然也包括現在的1851。它有獨立的配件盒,透明的,裏面的零配件擺放整齊,使用舒適。

在安裝散熱器前我習慣性的先裝好了CPU供電線和主板供電線、前面板的接線,畢竟空間狹小,能裝的線先裝下。先裝好底部的支架,可以看到,塔體的固定只需2個螺絲。

然後固定好塔體,這個風冷並不是很大,它的上下寬度僅120mm,單風扇時的厚度也僅94mm。靠近IO的一側,它支持馬甲的高度是33mm,安裝ITX主板的要關注下這個數值。

小機箱很容易積熱,所以我的祕籍就是風扇一定要儘可能的多,所以我要加上風扇,入手了一套機械大師的KKLock 無線串聯風扇,計劃用於頂部和後部的排風。

這套風扇一共3個,扇框雙面均有ARGB等效。框架紮實,全卡扣設計,穩固牢靠。它的扇葉採用了仿鯊魚鰭葉片設計,0.8mm風扇間隙,動態液壓軸承、高效噪音低。中間鋁片LOGO加CD螺紋,精緻漂亮。

它的風扇連接摒棄了連線,採用卡卡連接的方式而且2個風扇之間的間距可調,有8個檔位,非常有創意。

將2個風扇用卡扣連接到一起,第三個用附帶的連接線連接用於後部排風。

將3個風扇安裝到框架上,並且將線接到主板。將風冷的風扇也裝好,線也接到主板。

內存是宏碁掠奪者Hermes DDR5內存,8000MHz頻率。這款內存它採用了海力士特挑顆粒,CL36超低時序。相對市面上其他同頻率產品,僅需更低電壓就可以穩定運行,所以說具有更好的超頻體質和超頻餘量。

內存是白色燈條,使用了全覆蓋的鋁合金壓鑄馬甲,搭配高性能散熱墊,包括PMIC都有專屬導熱墊,給予內存超頻更強大的散熱保護。它使用了10層PCB,從而擁有更好的電氣性能,可以有效減少電磁干擾。而且它還搭配了獨立的PMIC芯片,不鎖電壓,更有利於超頻。

送風也很重要,由於電源前置,前置進風會有所阻礙,所以選擇在底部安裝了2個進風風扇。同時將線也接好。得益於四面的面板均拆下,安裝的過程還是相對順利的,手操作也有足夠的空間。

安裝到此時基本還是很順利的,剩下的就是電源和顯卡了。小機箱電源的安裝是要格外注意的,因爲空間狹小。

雖然我不用SATA SSD硬盤,但是考慮到也許有人要用,我臨時起意又加了一個SSD硬盤,這下子有增加了些難度。安裝硬盤並不難,難的是增加了一根供電線和數據線,空間需求增加了,理線難度增加了。

下面是安裝電源,在我這種的配置下,支持的ATX電源最長140mm,但是需要定製線。根據機箱的結構和以往的經驗,這裏主要是顯卡和電源的衝突。這裏的顯卡最長335x162mm。考慮到我要用長顯卡,所以選擇了一款130mm長度的電源,這樣就無需定製線了。

這是一款振華的電源,LEADX V,850W的輸出功率,需要將電源支架先接好在電源上,然後也將相應的線先接好。

然後將支架固定在框架上即可,此時需要理線,電源線很多哦。然後就會到最後的,也是最困難的顯卡安裝環節。

顯卡是藍寶石的7900XT 極地版,它的尺寸是長x寬x高 :313(L)x133,75(B)x52.67(H) mm,在它的允許範圍之內。

可以說安裝顯卡和整理電源的走線是這個安裝過程最費心的時候,由於這個電源線不是壓紋線,比較硬。而且顯卡供電是雙8PIN供電,也不是最新的12V-2x6供電,線又多了一根。顯卡又很長,線放在哪裏是個問題。最省事的是堆在內存的上面,不過這樣實在太難看了。所以後來我還是選擇瞭如圖的這種方式,這個儘量藏在顯卡下班和側面。這個顯卡由於電源線的緣故有些下沉,不過後來我用配件裏的顯卡支架墊起來了一些。

這裏是右側面,這裏紅圈裏的就是顯卡支架的2個固定螺絲。

五 點亮測試和裝外殼

終於裝完了,這個時候,按照說明書的建議是上電測試一下。這個建議不錯,等全裝好再測萬一有問題就慘了。結果顯示正確點亮了測試顯示器。

下一步就是將這些粉色的外殼裝回去哦,這個簡單,就是擰螺絲啊擰螺絲。這裏是底部,可以看見裏面的風扇。

裝外殼還是很快的,包括最後加上了把手也是很容易。

右側面上了側板就是這個樣子了。

正面前臉的樣子,上面是電源出風,不過電源本身還好,一般不是很熱的。

機箱後面的效果,可以看見排風風扇,2槽位的顯卡,以及主板IO接口。

左側的玻璃側透裝上後的樣子,整體的外觀,還是比較小巧玲瓏的,而且這個粉色也不錯,比較淡雅。

六 上電和測試

接好線,我們再次按動機箱的按鈕,順利進入了系統。我們看風扇也是實現了RGB彩光的統一控制。

這款機箱的體型不大,放在桌面上絲毫沒有什麼壓迫感。整體的造型也比較美觀、線條很有特色,個人是比較喜歡的。

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可以看見機箱內的彩光,同時內部的環境也一覽無餘,整體還是相對簡潔美觀的。

下面做一些測試來看看,這款電腦的性能和散熱效果。

我們看CPU是AMD R7 9700X,內存是宏碁DDR5 7200MHz,顯卡是藍寶石 RX 7900 XT極地版,主板是藍寶石NITRO+ B850M WIFI氮動,硬盤是金百達KP270。

魯大師跑分看看,總分接近250萬分。

AIDA64 FPU壓力測試,CPU功耗87W,CPU溫度15分鐘後穩定在76度左右。

同時開始FPU和甜甜圈雙烤,壓力增大很多,CPU功耗是88W,顯卡功耗是325W,CPU二極管溫度上升到了83度。這個就是發熱量增大,那麼機箱內的空氣溫度升高,從而CPU風冷散熱器的壓力增大,散熱效果下降所致。

3DMARK SPEEDWAY測試,跑分5400。

賽博朋克2077 高畫質下開啓FSR 3.0,平均幀數175.4,暢玩沒有問題。

地平線5極高畫質下測試,達成幀數264幀。

CS2 1080P窗口模式畫質高下測試,平均幀數545.4,1%LOW幀是191.4,表現不錯。

七 總的感受

總的來說,這款機械大師C28機箱給人的感覺還是很不錯的,擺在桌面上,個人呢覺得還是很養眼的,看起來比較舒適,相信很多人會喜歡吧。它的體積並不大,確可以裝得下主流的電腦配置,甚至包括長達330mm的顯卡,可以說性能強勁。

散熱方面,它的六面全部有通風設計。從實際的測試效果看, 散熱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它可以安裝280水冷,162mm以下的風冷散熱器,可搭配的散熱配件選擇性還是很多的。支持ATX電源也是一個強項。

從安裝方面來說,安裝還是相對輕鬆的,尤其是安裝時可以拆開所有的外面的面板支架等,讓安裝起來容易多了。各個位置設計的也基本合理,孔位非常準確,擰螺絲很輕鬆。

說到不足,我想到的就是長度如果再長一點,那麼走線會輕鬆很多。所以如果讓我再選擇的話,可能會選擇帶壓紋線的電源,SFX電源或者另一款型號CMAX,它比C28長了50mm,其餘各方面一樣。

還有,這個我是選擇M-ATX主板,ATX電源和風冷散熱器的組合的經驗,如果選擇安裝水冷散熱器的話,情況可能會略有不同。如果是M-ATX主板+240水冷,那麼就必須使用SFX電源了。如果是ITX主板,那麼就可以使用ATX電源。如果是280水冷,那麼需要購置額外的支架,建議諮詢客服獲得詳細的指導。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