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瞭解,龍作爲皇家象徵,只在元明清時期才嚴格管控,並且還是在有限的方面,比如,衣飾、建築等方面,不允許使用龍紋。
這種限制其實後來也不嚴格,甚至呈現氾濫的趨勢,因爲根本禁不住。
元代商人往往會把龍紋樣減少一個角、爪子,來規避朝廷檢查。
明代皇帝賞賜給大臣的衣服上,往往就會有龍。再到後期,連蟒服、飛魚服、鬥牛服上的圖案紋樣,也都是去一條龍爪、龍角的龍,到後來甚至乾脆不去掉了,就是五爪龍,連皇帝都分不出來。
到清朝時期,朝廷乾脆放開,不但皇帝可以穿龍袍,連王爺、貝勒以及他們的夫人、兒子、女兒也可以穿帶龍紋的衣服。說是蟒服,其實就是龍袍。
事實上,皇帝越是想禁止下面的人用龍紋,反而越禁不住,而且越到後面龍紋越是氾濫。別說皇親國戚了,就是官員、甚至商人,都可以穿龍袍。
如果有興趣瞭解這方面,可以看看施愛東老師的文章《帝王將相的龍袍爭奪戰》。
在其他方面,對於龍紋的使用就更沒有限制了,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姓名。
以明代爲例,很多名人名字中都有龍字,有些還相當霸氣。
比如,敢於彈劾首輔嚴嵩的鄒應龍;從小被譽爲神童,二十歲時便考中進士,雖然是文官卻能掌軍權的李化龍(看這名字,都化龍了);被清代紀曉嵐贊爲明代後七子之首的李攀龍;還有毛文龍,馮夢龍,張龍,陳子龍……
明代《永樂大典》中還收錄了“魏徵夢斬涇河龍”的故事。《西遊記》中的“魏徵夢斬龍王”故事,就源於此。
如果再往前看,宋代《太平廣記》中,收錄了一堆孽龍、妖龍、鬥龍的故事,有些龍還會被鞭笞,甚至被殺。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他記載了一個故事,直接說“龍就是畜生、卑鄙邪惡”。
時彼龍王深懷震懼,變作老婆羅門,叩王象而諫曰:“大王宿植善本,多種勝因,得爲人王,無思不服。今日何故與龍交爭?夫龍者畜也,卑下惡類,然有大威,不可力競。乘雲馭風,蹈虛履水,非人力所制,豈王心所怒哉?王今舉國興兵,與一龍鬥,勝則王無服遠之威,敗則王有非敵之恥。爲王計者,宜可歸兵。”
龍再厲害,終究要服從帝王或者天帝。
梁武郗皇后性妒忌。武帝初立,未及冊命,因忿怒。忽投殿庭井中。衆趨井救之,後已化爲毒龍,煙焰沖天,人莫敢近。帝悲嘆久之,因冊爲龍天王,便於井上立祠。
後魏宋雲使西域,至積雪山,中有池,毒龍居之。昔三百商人止宿池側,值龍忿怒,泛殺商人。 果阤王聞之,舍位與子,向鳥場國學婆羅門咒。四年之中,善得其術。還復王位,就池咒龍。龍化爲人,悔過向王。王即從之。
玄宗將封泰山。進次滎陽旃然河,上見黑龍,命弓矢。親射之。矢發龍滅。自爾旃然伏流,於今 百餘年矣。按旃然即濟水也。濟水溢而爲滎,遂名旃然。《左傳》雲“楚師濟於旃然”是也。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許多。
綜上可以發現:不管是龍,還是龍紋樣等,在古代根本就不是禁臠,也沒那麼尊貴。從後期氾濫程度上甚至可以說說,龍根本就不值錢。
由此來看,《西遊記》中,龍地位沒那麼高(其實也不低了,東海龍王能直接見玉帝,四瀆龍神是剿滅孫悟空的十萬大軍的成員),聽命於三界之主玉帝,不也很正常嗎?
哪怕是搞文字獄的清朝,《昇平寶筏》(清代乾隆時期的宮廷連臺本戲,取材於吳昌齡《西天取經》、楊景賢《西遊記》雜劇及《西遊記》小說)中照樣有“魏徵屠龍”的故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