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給大家寫了一篇明朝歷史的薦書文章,其中熱度最高的自然是《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筆下的大明王朝從巔峯走向落寞,故事寫到1644年便戛然而止,今年明末的話題又被炒得很熱,這篇文章結合明史大佬顧誠教授的學術著作,繼續和大家聊聊《明朝那些事兒》後面沒有寫完的那些歷史。
![]()
01 明末史
南明史如同一場在廢墟上點燃的短暫煙火,
三年三帝、內耗不休,將半壁江山的復國棋局下成死局,
江南的繁華與鐵騎的轟鳴中,
一個坐擁天時地利的王朝,卻在人性的暗礁上撞得粉身碎骨。
今天繼續給明末這個系列來個收官大結局,
上文講到李自成與張獻忠席捲湖廣、河南之際,
明朝其實並非毫無還手之力,
然而崇禎的猜忌與多疑,卻成爲斷送良將的利刃,
儒將出身的孫傳庭曾是明末的闖王剋星,
組建的秦軍屢建奇功,一度將李自成逼入絕境。
然而,因爲朝中猜忌排擠被革職下獄三年,
復出後,面對兵員羸弱、糧草不濟的困境,
孫傳庭主張固守潼關,屯田養兵,
但崇禎卻急於求成,一日數道詔書催孫傳庭出戰,
甚至懷疑孫傳庭是畏懼不敢出戰,
結果孫傳庭倉促出關,最終因部將倒戈,兵敗身亡屍骨無存,
可悲的是,崇禎竟懷疑孫傳庭詐死潛逃,直至明亡也未爲他恢復名譽。
孫傳庭的覆亡,象徵着明朝最後精銳力量的毀滅,
而朝廷之上同樣也是狡兔死走狗烹。
![]()
02 南遷的遺憾
孫傳庭死後,崇禎在絕望中上演了一出“御駕親征”的戲碼,
意在逼迫毫無軍事才能的富豪大學士李建泰出任督師,
他希望李建泰“破家紓國難”,以用他的私財充作軍餉,
但建泰爲保家財和博取忠名,無奈應允,
結果這位督師一出京城便醜態百出,
率先逃竄,導致部隊潰散,隨後望風而向,成爲明末一出徹頭徹尾的鬧劇。
當大順軍兵鋒直指京師,明廷的決策機制已陷入完全癱瘓,
君臣間的“踢皮球”藝術將王朝推向了深淵,
第一點是調吳三桂入關的拉鋸戰,
遼東吳三桂的邊軍已經是明朝唯一可調動的機動力量,
但崇禎既想調兵,又怕背上“棄地”的罵名,於是暗示羣臣主動承擔責任,
以首輔陳演爲首的大臣們深知崇禎爲人,
害怕成爲替罪羊,便以各種理由拖延、推諉,
這場圍繞調兵的君臣博弈持續了一個多月,
直到三月初大順軍逼近京師,明廷才倉促下令。
此時爲時已晚,吳三桂遠水難救近火,失去了最佳的戰略時機。
第二點是錯失南遷的良機,面對危局,崇禎內心早有南遷之意,
南京留都完整的六部體系也爲南遷提供了絕佳條件,
他曾密召翰林學士李明睿商討南遷細節,
然而當李明睿將此議題公開上奏時,卻遭到朝臣激烈反對斥爲“邪說”,
羣臣的沉默與反對,源於對崇禎性格的深刻了解,
如果支持南遷,一旦北京失守,主張者必遭崇禎“甩鍋”清算,
因此沒有人敢爲這一唯一可行的方案拍板,
而“太子監國南京”的折中方案也因崇禎擔心皇Q旁落而作罷,
在無盡的猜忌與推諉中,南逃路線被大順軍切斷,南遷徹底無望
![]()
南京明故宮
03 諸臣誤我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大順軍兵不血刃地拿下居庸關,
京師的“北門鎖鑰”洞開,消息傳來,明廷陷入一片死寂束手無策。
十六日,崇禎帝雖故作鎮定,召見大臣討論戰守,
但內心恐懼已無法掩飾,舉止失常,
當昌平失守的軍報送達時,崇禎頓時面色驟變倉皇退朝。
至十七日,大順軍主力已兵臨城下,
北京城內人心惶惶,官員們相見無言,毫無對策。
崇禎帝在宮中繞殿環走,哀嘆“內外諸臣誤我!”
守城重任落於宦官之手,而守城士兵飢腸轆轆,毫無戰心。
駐紮城外的京營三大營,在大順軍兵鋒之下望風而降,明軍的火炮反被用於攻城。
爲減少傷亡,李自成派遣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勸降。
杜勳向崇禎轉達了義軍領袖要求其“遜位”的意見,
此時的崇禎,又陷入了貪生與博取“國君死社稷”虛名之間的痛苦掙扎。
他既不願接受條件,又不敢一口回絕,
於是指派親信太監與杜勳周旋,試圖拖延時間以待援軍。
談判一直持續到十八日晚,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時,
還親眼目睹太監們在城頭設宴款待杜勳,並見到崇禎“再與他談”的御筆手諭。
然而,崇禎的拖延耗盡了大順軍的耐心。
![]()
04 煤山自縊
十八日夜間,大順軍發起總攻,迅速攻佔北京外城。
崇禎帝見大勢已去,徹底瘋狂,他拒絕太監投降的建議並將其斬殺,
隨後試圖率親信從朝陽門、安定門突圍,均告失敗。
最後,崇禎登上煤山(今景山),望見城外連天烽火,自知插翅難飛決心自盡。
在赴死前,崇禎還逼迫周皇后自縊,揮劍砍暈長女樂安公主,並親手殺了幼女昭仁公主。
他還將太子及永王、定王換上平民服裝,
囑咐他們隱姓埋名,若能倖存,務必“報父母仇”。
崇禎最後一道諭旨是命成國公朱純臣總督內外諸軍,
但這道命令未及發出,北京內城已被攻破。
(這裏的成(郕)國公便是明成祖朱棣靖難時的名將朱能後裔)
三月十九日清晨,大順軍在主將劉宗敏的帶領下,
軍容整肅地由正陽門等進入北京內城,宣告明王朝的徹底覆亡,
城中居民紛紛設立香案,書寫“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迎接義軍。
當日中午,李自成自鞏華城抵達北京,由德勝門入城,
在承天門下,他策馬揚弓,一箭射中門匾,象徵着明朝舊時代的終結。
進宮後,李自成安撫了跪迎的明太子朱慈烺及永王、定王,
並命人照料被崇禎砍傷的袁妃和長公主。
爲安撫人心,他暫時冊封明太子爲宋王,其餘二王爲公爵。
大順入城後,首要任務是尋找崇禎下落,兩天後有太監在煤山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
崇禎衣袖上留有遺書,稱“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
並仍寄望於“百官俱赴東宮行在”,繼續對抗大順軍,
等到大順將崇禎與周皇后的屍體置於東華門外示衆,
昔日爭權奪利的明朝官員此刻皆作鳥獸散。
![]()
05 進京42天
從李自成進京到敗逃的42天,是明亡後到南明中間的一段真空期,
也是最受爭議的一段時期,你在南明或者清初史料是看不到什麼好話的,
一些學者認爲大順進京後快速腐化,是他們敗亡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我們再對史料進行深入考證,可以發現這種論斷是相當草率的。
李自成進京的42天可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自3月19日至4月初十日山海關戰報傳來前的22天,
第二個是之後備戰、兵敗、撤離的20天;
李自成失敗的核心原因應在前22天的施政中尋找。
3月19日,李自成入城之初,便以嚴明的軍紀迅速穩定了京師局勢,
史料記載,軍隊“不殺人”,對百姓秋毫無犯。
爲杜絕騷擾,大順軍“添設門兵,禁人出入”,並在城中巡邏,但不抄掠。
對於個別**士兵,則處以極刑以儆效尤,
儘管有敵對勢力編造大順軍Y掠的謠言,
但同時代的親歷者如楊士聰等人明確指出,
軍紀敗壞是在山海關兵敗之後的事,此前“絕無此等”劣行,有力地駁斥了污衊之詞。
社會秩序良好,百姓生活一度恢復如常,
甚至有“都人嫁女於賊營者甚多,甚以爲榮”的記載。
面對京中數千名明朝降官,大順採取了甄別錄用的措施,
三品以上的鉅貪基本不予錄用,而是發往各營“追贓助餉”;
四品以下則多數留任,並令其自動捐銀助餉。
儘管如此,李自成的這個策略還是存在重大失誤,
因爲他過於拘謹,未能充分利用降官中的人才,
也未採取“先包下來,逐步清洗”的懷柔策略,
導致在需要穩定全國局勢時,缺乏能統籌全局的智囊人物,
所以你看想做好事想當明君,在這種混亂時期反而成爲敗筆。
![]()
06 腐化問題?
對大順敗亡最多的就是“腐化敘事”,在傳統儒家看來,
國家敗亡是無聖君,朝代更替多是出在統治集團的腐化問題,
但是這個公式也很難用在所有的情景,
比如大順在接受山東、河北、山西及豫東、蘇北等地時,
慷慨推行了“三年免徵”、“平買平賣”、“追贓助餉”等核心措施,
讓廣大農民一度獲得喘息,大順管轄區內社會安定、商旅不絕,
呈現出太平光景,並未出現所謂“喪失民心”的反抗事件。
另一方面,李自成下令將所有宦官驅逐出城,
並規定新朝太監不得超過千人,沉重打擊了宦官勢力,
還果斷廢除了東廠、錦衣衛等機構,並嚴懲頭目,此舉深得人心。
最關鍵的是,李自成還沒收明朝皇室、宗室、勳戚、太監的****,
僅內帑白銀或達三千七百萬兩,還向明朝官僚追索其貪F腐所得,
不過在執行時,進京後大規模、無差別地普遍推行追贓,
造成官紳階層“人人自危”,樹敵過多,導致大順迅速失去地主階級支持,
等到李自成在四月初曾下令停止在北京的追贓,但爲時已晚。
綜上所述,大順在北京的前22天,並非沉湎於享樂而導致腐化,
而是在積極地、全方位地進行國家治理,李自成本人勤於政務,軍隊保持操練,
大順最終的失敗固然有“追贓”等策略上的失誤
(但你肯定不能說這事不對,追贓肯定利國利民的快意之事),
李自成的滅亡更深層在於歷史的偶然性,即吳三桂的叛亂與滿清入關,
民Z矛盾驟然激化,使得大順這個新興的、本有可能帶來社會革新的農民王朝,在內外交困中迅速覆亡。
![]()
07 戰略誤判:北上?東進?
接下來再來聊聊李自成爲什麼沒有成爲劉邦、朱元璋,
第一點其實是李自成的戰略誤判,
當初崇禎十六年時,李自成在湖北襄陽定都,然後轉進陝西打得明軍大敗,
起義軍向北追了四百餘里,孫傳庭和總兵高傑收集散亡士卒數千騎北渡黃河,
孫傳庭部秦軍精銳已經被殲滅,當時擺在李自成面前的是兩條路,
一條是繼續追擊進入潼關全殲陝西官軍殘餘兵力,
另一種則是先去取南京,因爲南京所在的江南佔全國70%稅賦,
僅漕糧年運量即達400萬石,而且南京在明朝地位極其特殊,
先拿下南京吸收明朝完整的六部、翰林院,
可以快速建立正統性,吸引南方士紳歸附,
但是當時擺在李自成面前還有另一個誘惑,
就是擊破陝西潼關,打穿大明最後一道防線,然後直取崇禎奪得天下,
這種誤判的結果就是李自成無法快速消化明朝最富裕的江南,
而且背後也沒有任何穩固的根據地。
![]()
08 高築牆,廣積糧
所以這樣一對比,李自成比朱元璋的戰略定力要差得多,
當初老朱是以南京爲基地推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先用屯田實現軍糧自給,並逐步消化江南士紳支持,
而劉邦戰略定力也不是一般的強,
以關中爲依託,憑藉“天府之國”的物資支撐楚漢戰爭,
李自成是想復刻劉邦的神話,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李自成奪取北京後(即使吳三桂後來沒有反叛),
大順還有充足的根據地空間,來面對其他的起義軍首領或者南方的明朝地方藩王聯軍嗎?
“高築牆,廣積糧”的另一個潛臺詞是要搭建好人才班子,
大順核心層幾乎全爲武將比如劉宗敏,
文臣僅牛金星(舉人)、宋獻策(江湖術士)之流,缺乏治國能臣。
朱元璋是早早在南京設禮賢館,
吸納劉伯溫、李善長等士大夫,構建完整官L體系,
劉邦也是重用張良、蕭何等謀士,將權力分層授權,
李自成雖然起初推行了大量安撫民心的措施,但是在覈心領導層建構上差距很大,
這些也不是一句“大順進京後腐化”就能解釋的,
即使大順沒有所謂的腐化,他李自成一樣也成不了朱元璋和劉邦。
![]()
09 封建化蛻變
接下來,大順的失敗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
也是明史學者顧誠先生考證出來最驚人的一個觀點,
就是大順並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完成"封建化蛻變",
始終保持着農民政Q的純潔性,
拒絕與地主階級合作,結果被漢族官紳勾結滿清扼殺,
我可以說這個解釋完完全全顛覆了過去傳統文人說"腐化導致失敗"的框架。
起初大順堅持“不納糧”承諾,財政完全依賴對明朝官僚、地主的追贓,
這個措施在起義初期贏得貧民支持,但在佔領北京後仍持續推行就有問題,
因爲士紳階層原以爲投靠大順可保全利益,
結果發現不能維持原有利益,所以迅速倒向敵對陣營(滿清),
說明大順還是太有理想主義,不夠“反動”,
沒有完成從“造F者”到“執Z者”的角色轉變,
大順始終代表農民利益,未蛻變爲地主階級代言人,導致無法整合社會統治力量,
這恰恰是不夠“反動”導致大順失敗,
換句話說,如果李自成靠這種反動方式坐穩了江山,
未來我們再用馬主義來分析明末的社會各階層,
李自成不過也是下一個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而已,理想主義與統治現實仍然存在巨大的衝突。
![]()
最後一點則是山海關戰役。
這次戰役是明末歷史的轉折點,也是導致大順迅速衰敗最直接的原因,
(清朝入主中原同樣也基本上是靠山海關戰役一舉奠定的基礎),
而此役的失敗,一方面源於大順方對複雜局勢的誤判,
另一方面是清廷處心積慮的戰略謀劃,
大順軍攻克北京後,李自成高度重視對明朝最精銳的遼東邊軍的處置,
直接派降將唐通攜帶重金前往山海關,成功說服了吳三桂與山海關總兵高第投降,
但是最終吳三桂又反悔了。
這其中還有太多的疑問,比如李自成進京最後的20天裏發生了什麼,
吳三桂又是爲何改變主意投靠了清軍,
這些問題致敬仍然困擾很多的讀者,下一章將作爲南明史的前傳繼續聊吳三桂身上的爭議,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往期歷史相關:
精羅落淚——羅馬史該如何入坑?
歷史天花板——中國通史必讀:從入門到進階!
明末1644——《明朝那些事兒》沒有寫完的歷史
明末1644——天下無敵的大明,《明事》未竟的歷史!
明末1644——南明史入坑,明朝末年的故事!
明末1644——李自成的崛起,闖王之路!
明末1644——張獻忠的崛起,大西王之路!
明末1644——襄陽之役,闖王東山再起!
明末1644——孫傳庭的悲歌,大明最後的脊樑!
明末1644——拯救大明王朝,崇禎爲何不南遷?
明朝歷史——除了《明朝那些事兒》,還有哪些明史神作?
唐朝歷史——《刺客信條:王朝》,唐朝歷史神作有哪些?
三國曆史——看完《三國演義》,還有哪些三國曆史神作?
魏晉南北朝——《東晉門閥政治》,魏晉南北朝好書推薦!
春秋戰國——讀完《商君書》,春秋戰國史有哪些經典著作?
考古尋秦記——《秦始皇的兵與城》有多麼偉大?
妖怪文化——《日本の妖怪百科》,遊戲中的日本鬼!
大唐刺客——《刺客信條王朝》,做成遊戲靠譜嗎?
冷門佳作——《康熙的紅票》,一段不爲人所知的歷史
漢朝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王莽是“穿越者”嗎?
八王之亂——《全戰三國》,司馬家爲何是短命王朝
歷史神作——《東晉門閥政治》,史學天花板!
國劇巔峯——《大明王朝1566》,被埋沒的歷史劇
裸體舞曲——《大明王朝》,封神配樂古典名曲
明朝懸案——朱元璋臉上,真的有72顆麻子嗎?
天涯神貼——《明朝那些事兒》,一個時代的離去!
#gd讀書#
#gd歷史雜談#
#gd的ai&遊戲雜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