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經典名菜第十七彈:【福建十大經典名菜】

先疊甲:1、【十大經典名菜】非我評出,而是在2018年9月由中國烹飪協會聯合河南省商務廳共同主辦評選出來的,收錄在《中國菜——全國省籍地域經典名菜、主題名宴名錄》代表中國面向全世界的。

2、配圖圖片均爲網上尋找,大多爲官方政務網站、大衆點評及百度百科,如有錯誤可以及時指正,可以把你認爲正確的發在評論。

福建菜已閩菜爲主,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歷經中原漢族文化和閩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發源於福州,以福州菜爲基礎,後又融合閩東、閩南、閩西、閩北、莆仙五地風味菜形成的菜系。狹義閩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於福建福州閩縣,後來發展成福州、閩南、閩西三種流派,即廣義閩菜。

閩菜以口味清鮮、和醇、葷香、多湯爲主,擅紅糟、糖醋調味。  由於福建人民經常往來於海上,於是飲食習俗也逐漸形成帶有開放特色的一種獨特的菜系。閩菜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以及湯路廣泛的特點,在烹壇園地中獨具一席。 福州菜 淡爽清鮮,講究湯提鮮,擅長各類山珍海味;閩南菜(廈門、漳州、泉州一帶)講究佐料調味,重鮮香,潮汕菜也屬閩南菜系 ;閩西菜(長汀、寧化一帶)偏重鹹辣,烹製多爲山珍,特顯山區風味。 故此閩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長於紅糟調味,二長於制湯,三長於使用糖醋。 閩菜除招牌菜“佛跳牆”外,還有福鼎肉片、雞湯氽海蚌、八寶紅鱘飯、白炒鮮竹蟶、太極芋泥、淡糟香螺片、爆炒雙脆、南煎肝、荔枝肉、醉排骨、荷包魚翅、龍身鳳尾蝦、翡翠珍珠鮑、雞茸金絲筍、肉米魚脣、鼎邊糊、福州魚丸、肉燕、漳州滷麪、莆田滷麪、海蠣煎、沙縣拌麪、扁食、廈門沙茶麪、面線糊、閩南鹹飯、興化米粉、紅糟魚、五柳居、白雪雞、長汀豆腐乾等菜品和小喫,均別有風味。

而此次入選【十大經典名菜】爲大黃魚吐銀絲、白斬河田雞、半月沉江、竹香南日鮑、佛跳牆、雞湯汆海蚌、武夷燻鵝、客家生魚片、海蠣煎(蠔仔煎)、涮九門頭

第一位:大黃魚吐銀絲

大黃魚吐銀絲是福建省寧德市傳統名菜,於2016年經福建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官方認證入選"福建十大名菜",2018年被中國烹飪協會列爲"中國菜"福建十大經典名菜之首 。該菜品採用雙尾寧德三都澳深海養殖大黃魚,一尾經牡丹刀法改刀後酥炸成型,淋自制酸甜醬汁製成"金龍"造型;另一尾取肉制茸擠絲滑炒,呈現"銀絲"形態 。其外酥裏嫩、甜酸味濃的口感特徵與金龍吐絲造型,體現了閩菜講究刀工技法與視覺呈現的特點

第二位:白斬河田雞

白斬河田雞是龍巖市長汀縣的經典名菜,在當地可謂是家喻戶曉,被譽爲“長汀第一大菜”。河田雞是長汀縣的特產,在河谷、山林裏散養,肉質鮮嫩爽滑,被評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製作白斬河田雞,雞必須是長汀特產的河田雞,料酒必須是長汀產的客家米酒料酒,公雞,處理乾淨後,放入鍋中文火燉制一個小時,然後晾涼後剁成小塊纔會使這道菜喫起來香嫩不膩,香味撲鼻,金黃油亮,十分誘人。原汁原昧,鮮香脆爽,滑嫩不膩。

第三位:半月沉江

“半月沉江底,千峯入眼窩”,這是作家郭沫若《遊南普陀》中的兩句詩,也是這個菜名的來源。半月沉江,又叫當歸麪筋湯,是南普陀素菜的代表名菜,以當歸、麪筋、香菇、冬筍等爲主要食材,先把麪筋下鍋炸制金黃,切成圓片,再用幾種食材熬製清湯,再上鍋蒸制而成,喝起來酸辣過癮,營養豐富。

第四位:竹香南日鮑

南日鮑是莆田市秀嶼區南日鎮的特產,採用竹筒蒸制工藝,使鮑肉融合竹香與海鮮本味,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鮑中上品,被評爲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製作竹香南日鮑,要選用新鮮優質的南日鮑,先要吊高湯,調味上色後,放入南日鮑,倒入竹筒內,上鍋蒸制而成,喫起來鮮味十足,還有一絲淡淡的竹香,配着米飯喫,真是過癮!

第五位: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福壽全,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特色名菜,屬閩菜系。相傳,該菜品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又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幫要飯的乞丐。此菜是閩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被譽爲“閩菜之王”、“天下第一湯”,歷史悠久,源於福州,名滿華夏。這道湯選用鮑魚、魚翅、牡蠣、海蔘等數十種高端名貴的食材,不同食材有不同的處理方法,煎炒烹炸,最後封入壇中,文火煨制數小時,各種食材的香味混爲一體,營養融入湯中,喝起來鮮美異常。

第六位:雞湯汆海蚌

“海蚌出漳港,美名西施舌。”雞湯汆海蚌是閩菜中的一道經典名菜,還曾上過國宴,被譽爲“閩菜之後”,與魯菜中的汆西施舌有異曲同工之妙。這道菜非常考驗廚師技藝,要用母雞、牛肉、豬肉吊制“三茸湯”,經過過濾、去油,湯汁黃亮清澈,煮沸後,放入處理好的西施舌,汆燙十秒即可。

第七位:武夷燻鵝

武夷燻鵝是源自福建南平武夷山地區的傳統名餚,以當地百日齡土鵝爲主料,通過茶葉、桂葉、糯米等材料熏製而成,形成金黃外觀與香辣茶香的獨特風味。2022年獲評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燻鵝選用3公斤左右的大鵝,先預煮至七八成熟,再塗抹上食鹽、辣椒粉,最後再回鍋熏製而成,成品香味濃郁,色澤紅潤,鮮嫩多汁,辣度適中。其製作工藝融合滷煮、塗抹佐料、煙燻等多道工序,兼具松煙辛香與紅曲醇厚的複合口感,既是武夷山宴席核心菜品,也是閩北飲食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第八位:客家生魚片

客家生魚片是福建寧化地區的傳統特色菜餚,2016年入選福建省餐飲烹飪行業協會評定的“福建十大名菜”該菜品以2-3斤山塘草魚爲主料,廚師需在3-5分鐘內完成活魚去鱗、剔刺、切片全過程,魚片厚度不超過0.5毫米,薄如蟬翼。食用時蘸取醬油與芥末,呈現鮮脆嫩滑的口感特徵,搭配魚骨熬湯形成“一魚兩喫”的獨特風味組合 。寧化作爲中國少數保持生食魚片習俗的地區,其生魚片製作技藝傳承逾三千年,具有清肝解毒的食療功效

第九位:海蠣煎(蠔仔煎)

蚵仔煎(閩南語讀作é ā jiān ),又稱爲煎食追、海蠣煎,是閩南、中國臺灣、潮汕等地區經典的小喫,其原料有番薯粉漿、蚵仔、蛋等,口感鮮美。 關於蚵仔煎的起源,流傳着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觀點認爲,這種美食起源於中國福建沿海地區,並逐漸傳播到中國臺灣。另一種說法是,顏思齊和鄭芝龍等人在一次海戰中,由於糧食短缺,他們創造性地將海蠣與番薯粉混合,煮熟後食用,從而發明了蚵仔煎。還有一種說法與鄭成功有關,據說在他攻打臺灣期間,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隱藏了白米糧食,鄭成功便命令士兵利用當地的番薯粉和蚵仔,製作成餅狀食品,以此解決軍糧問題。,深受當地人和外地遊客的歡迎,製作海蠣煎,要選用二三釐米的新鮮海蠣,先用鹽水清洗乾淨,再放入紅薯粉、胡椒粉、食鹽攪拌均勻,放入鍋中煎至兩面金黃,淋入雞蛋液即可,再放點甜辣醬,喫起來就更美味了!

第十位:涮九門頭

“一道涮九品,品福一頭牛”。涮九品,俗稱九門頭,指的是牛身上牛肉、牛肝、牛腎、百葉、牛舌峯等9個部位,是福建省連城縣一道兼濟客家藥膳的佳餚,屬於閩菜系客家菜,美食業內命名爲“一盤九脆”。即精選牛的九個部位爲主要原料,它是在新泉、廟前鄉的“熗門頭酒”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創制而成。是一道閩菜。福建連城縣羣衆酷愛喫牛肉,在長期的飲食生活中,人們掌握了炒、燜、燉、熗等多種嚐鮮之法。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