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都集中在二次元,極少關注農業!”
“——那就搞點二次元農業宣傳。”
央視農業
說來慚愧,作爲一名幾乎沒下過地、熱衷於研究遊戲和社區爛梗的小編,我在農業方面的造詣猶如白紙。除了土豆等幾種作物還能勉強辨別外,地上的各種根莖在我眼裏皆是綠油油的雜草。就連日常用“農”這個字最多的場合,也是那一句“臥槽,農”。
認識土豆種子長啥樣,還要拜《七日殺》所賜
但在這兩年,國家隊下場建立的自媒體“央視農業”,卻成了唯一一個我時常收看的農業賬號。
自從點開的那一刻開始,有郭站長出鏡的視頻,幾乎沒落下過。
早在去年,《黑神話》席捲遊戲圈時,央視農業就發佈了一條《黑神話:悟空最菜玩家!》。視頻中,出境的這位郭站長先是自嘲了一番自己的遊戲水平,隨後便搞起了正經農業科普——而他最先科普的,不是《西遊》裏的諸天神佛與妖魔鬼怪,反而是第一幕裏,地上的那顆桃。
一切還不止如此,隨着流程推進,猴子手裏的那個葫蘆、黃風嶺的青蛙——當然,還有二師兄的相關內容,都隨之而來。上世紀二師兄“黑豬”與如今“白豬”的形象,竟關聯着國內主流豬種品類的轉變與品種國際化的接軌,其內容呈現之絲滑,足以令常人歎爲觀止。
但不得不說的是,用15個小時打過第一章,郭站長確實很菜。
如你所見,央視農業讓我印象深刻的點,在於其恐怖的時效性、接地氣與專業內容兼具的二元性。今天的水果店上擺滿了青葡萄,那邊央視農業就跑到了“陽光玫瑰”的田地實地探訪;昨天的荔枝剛剛降下價格來,那邊就開始科普荔枝品種與種類。
你嘴上喫的水果,下一秒就出現在互聯網的另一側上。上至產地品種價格規模,下至食用方式建議,基本都能給你捯飭明明白白。
英雄傳奇的故事太遙遠,更多人只關心面前桌上的一日三餐。
央視農業的追熱點效率,一直爲人所驚歎。其代表作,當屬《致太乙真人:關於重塑哪吒蓮藕必要性及其他材料的可行性分析》。它以當時特別火的《哪吒2》入手,然後科普起了藕與藕粉的產業——“千湖之省”的湖北。
我去過不止一次湖北,也在那邊胡喫海塞過不少頓,但那裏讓我最心心念唸的,永遠是那一口藕湯。
而在接地氣的同時,農漁牧林的前沿科研成果,你也能從他與各地研究員的口中略知一二。科研什麼的東西太過遙遠,但關注每天喫什麼的我至少已經知道,草魚無刺化研究已經迎來突破,二氧化碳分成糖也迎來了進步……茶餘飯後之間,知識以一種極爲光滑的方式進入了我的大腦。
央視農業的產出內容很抓年輕人,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幽默——在“幽默”這個詞被異化爲一種攻擊性詞彙的當下,這個詞,多少有點正本清源的含義。
比如令許多人印象最深的一期,是去年12月4日的《純農業科普!一晚上發生了啥?》。
這篇的發佈時間,在韓國首爾那邊“無限制格鬥大賽”結束之後。那一夜萬衆矚目卻無事發生,而之後,央視農業緊跟潮流發了一期視頻(ps:純農業科普),講述了農業方面必須要注意的諸多事項:
比如,動手必須要快。黃花菜這種作物,因爲其細嫩的屬性,需要在野的農民戴着頭燈收割,否則黃花菜就涼了;再比如,其中作物的生長不需要要鹽,是戒鹽的……
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莫過於此。而我在看雙關樂子的同時,卻鬼使神差地,記住了沙棘果這東西的採摘方式——夜晚冷了,用棍子打。
大概是因爲,我媽在前兩年買了差不多十斤沙棘果。
這種幽默又嚴肅的內容,隨處可見。比如《養殖蛙蛙》通篇聊的都是蛙類養殖,但總是話裏有話;再比如《你綠了吧唧算哪根蔥》,又向着對岸喊話等等等……
對於央視農業的內容,有人曾銳評:文案,選題,格局,專業性的高度呈現,纔是官方號該有的樣子。
主流媒體下場做短視頻,不應該就得有這種降維打擊的效果麼。
看見
這些年,我看見過許多美食和探店視頻。
我看見許多留學生在國外對那邊食物貴且難喫的吐槽哀嚎,也看見過國內早上六點的集市煙火,當然,還有夜深時一條街花樣繁多的各路小喫。
說到探店,今年3月我寫過一篇吐槽隋老師背後mcn的,事實證明那會兒還是罵輕了……
而在迷失於這琳琅滿目的食物同時,我偶爾會忍不住去思考一些看似很簡單,但卻又沒法用一兩句話說明的玩意:
國內這麼多人,這麼多張嘴,肉從哪來?菜又從哪來?
而這個問題,正在近年一個又一個視頻之中,逐漸被解答。
在自媒體和流量時代,許多官媒都要下場,和那些浩如煙海的自媒體賬號一樣,接受互聯網的考驗——但實際上,如今的許多內容,其實並未那麼如人期許。這方面,我想你心裏應該有些答案。
央視農業的一些特別意義,我想在於帶有官方性質的正本清源。
央視農業近期引起最大的討論內容,大概是有關“中國居民人均肉類消費39.8公斤”的闢謠。
近期,許多公知根據這一數據借題發揮,表示國內人均肉類消費能力遠低於歐美乃至日韓等發達國家。而央視農業以此爲基礎,解釋起了這個數據的計算方式:其中一個大頭在於,你在外面飯館喫的肉、路邊攤買的帶肉的成熟製品,都不算在這個數據裏面……
按這個方式計算的話,我大概已經喫素了四五年。
此外,咱們這份數據不算禽類,不算海鮮蚌類等產品;但各個國家的國際標準卻不同,而有的國家呢,乾脆把海帶給算進去了…
最終落地到一句話:“好好喫肉,咱真不缺”。
這句話讓我幻視當初老飯骨的大爺了
是啊,天天肉喫得不喫多,我自己心裏還沒數麼。
央視農業另一個接地氣的點在於。這羣人並非坐在演播廳或辦公室裏文章寫盡天下事,而是跑東跑西,看農天地。
比如今年4月那段時間,那時一場大風席捲了華北平原,部分地區12~13級陣風的警告不絕於耳,那會兒我則提前買了一兜子食物,窩在家裏整天沒出過一次門(順帶還測評了一手……嗯)。
而在我窩在家那一天,郭站長和央視農業的團隊,跑到了河北邢臺一個縣城的土地上。看小麥的倒伏情況、看梨樹的授粉情況……看農業的一切;後來大旱的時候,他又跑河南來實地探查小麥生長情況,突出一個眼見爲實。
在短視頻之餘,央視一些小的紀錄片跟進,也頗有價值。就比如,阿勒泰的“遷徙羊”正在成爲歷史,千萬匹羊的物理遷徙,將變成大卡車的裝載運輸。他們在科普的同時,也在後續進行了接近半小時的專題報道。
是的,人家不是一個視頻發完就不管了的,是有後續跟進報道的。無論是前沿農業科技的成果,還是地區農牧業的變遷……都會有後續的負責內容。
其實,央視農業並不是沒有給你上點價值,並搭配以激昂BGM的環節,只是,在諸多活生生的例子與實地的數據支撐之下,更多的人正在逐漸理解,昔日課本上“菜籃子工程”這短短五字背後,蘊含着怎樣的含義,帶來的是怎樣的今天。
借用他人一句話,其實可能正是因爲大自然、農業確實有足夠豐富的素材,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特點。換句話說也就是說農業是一個足夠複雜,足夠豐富的學科,才導致農業頻道可以每次都挑出可以雙關的知識進行科普和映射——所謂幽默,不過是其中的副產品。
你能看見更多現代化的農業內容,也能看到一些民間疾苦。儘管你不可能指望,它的內容真正達到絕對意義上“最接地氣”的那一檔,但我想,它已經做到了所謂官媒的意義。
而正如同央視農業“郭站長”說過的一句話,“因爲工作關係,腳上總沾着泥”——在見慣了抽象、浮誇與劇本的互聯網內容,見慣了胡亂的煽情與亂上價值之後,現在的我們,大概就好這口泥巴味兒的。
我會想起最近,有關上海東方明珠和蜜雪冰城的一些笑話,“喝了一杯蜜雪冰城,東方明珠直接成爲了《紅警》裏的光棱塔”——這背後調侃的千言萬語我無法赤裸裸挑明,所能想的,唯有一句“它的源頭,是因爲不怎麼接地氣吧”。
生活在現代城市裏的人們,在幾乎肉菜無憂的同時,似乎也已經好久沒見過,那些黃土地與飼養家畜的天地了。
套用我近期比較喜歡的Mixtape中一句歌詞,那就是“你沒見過真的窮,甚至沒見過活得豬”。
如今,在面對視頻時,"下飯“是一種頗高級別的讚賞。而在那琳琅滿目的食物分享中,央視農業人家叫的一聲“飽飽”,在冥冥之中成爲了一種樸素但美好的祝願,一如老飯骨那句讓人唸叨到現在的“小飯骨們,記得好好喫飯。”
——尤其對於我這種一天在工作羣復讀十遍以上的餓死鬼來說,這樣的祝願顯得分量更重了。
在央視農業的簡介裏寫着,它大概是中國功率最大的村廣播站。而我想,我們亦能借此機會,在躺在水泥盒子裏、躺在牀上的同時,能看見更多遠方的麥田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