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曉的黎明時分,在精力最飽滿、最洋溢的時候,拿起一本書來讀——我把這叫作墮落!”——尼采
(此文僅論述「高效獲取知識」視角下的閱讀,至於文學等,則未涉及)
別急着罵筆者,本篇將閱讀細分爲兩個概念,一個是隻「知道」,另一個是「知行合一」(或稱內化),前者是無用的。
1 自查一下
實際上,可以自查下自己在閱讀時做到這幾點,如果沒有做到,那就是“沒用”:
1.1 只輸入一遍
如果看過我以前的文章,你會發現我一再強調了解記憶科學的必要性,即人的記憶一天後就會忘記七成。既然你都忘得差不多了,自然“沒用”。現在請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小測試,現在試着打開自己上週、上上週各平臺的瀏覽記錄,你對這些內容還有多少記憶?我第一次發現收藏的內容在此推送到面前,我竟毫無印象,極爲震驚!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2 只複習一兩次、或複習時間過於密集
大名鼎鼎的 Anki,簡單來講就是抽認卡,app 會自動計算遺忘週期,並定期爲你推送相關需要複習的內容。因此利用「間隔重複」的技巧,是可以極大保留記憶的。注意一定是「間隔」重複,要留出間隔時間,而非密集複習,效果更好。
1.3 未經選擇的輸入或複習
拿英語學習舉例,實際上常用口語詞不超過兩三千,如果你的目的是基礎聽說,那麼學習 Interest 的低頻含義是沒有意義的。學了也會忘,即使複習多次,並沒有實際使用場景,效果也不佳。
你知道 Interest 在初中教材就教了「名勝古蹟」的含義了麼?直到多年後,我無意再次接觸到初中英語教材,相關的記憶才被激活(嚴格來講是被「重構」,因爲記憶並非原封不動地保存入大腦)——並且回憶起,當年我可是把這個含義和《穿越火線》一張生化模式地圖一起記的,此時記憶才無比清晰。這說明我壓根兒沒忘,只是我缺乏相關「記憶線索」,因此提取不出來。
——這也是爲什麼我在前幾篇文章所謂「功利讀書法」中,建議根據當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反向去尋找書籍從而尋求解決方案,並且利用 AI 定位相關章節,精準閱讀。
「功利讀書法」的核心從來不在於“功利”,而是在於「主動選擇」。
1.4 不輸出
教授給他人,並嘗試去除術語,用自己的、大白話的、通俗的語言來講解知識點。這樣主動學習的方法會極大提升的記憶留存,並且打通神經網絡不同節點,將新知和舊識聯繫起來,連點成面(反映到腦神經上就是刺激大腦生成不同神經節點之間的神經突觸)。
教授他人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自己只會對術語進行反覆,而無法精準定義它,或者無法舉出實際例子來解釋術語——那實際上就只是知道術語的名字,但其實壓根兒並不理解它。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這裏插播一則物理諾獎得主費曼的童年軼事:
我們這些小孩兒聚在一起玩。其中一個小孩兒對我說:“看到那隻鳥了嗎?那是什麼鳥?”
我說:“我可不知道那是什麼鳥。”
他說:“那是棕頸鶇。你爸爸什麼也沒教你呀。”
事實正好相反。我父親其實已經教過我:“看到那隻鳥了嗎?”他說,“那是斯氏鶯。”(我很清楚,其實他並不知道正確的名字。)“哦,在意大利它叫‘查圖拉皮提達’。在葡萄牙,它叫‘波姆達培達’。中文名字是‘春蘭鶇’,日文名字則叫‘卡塔諾·塔凱達’。
即便你知道它在世界各地的叫法,可對這種鳥本身還是一無所知。
你只是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地方的人是這麼叫它的。所以我們還是來觀察一下這隻鳥吧,看看它在做什麼……這纔有意義。”(所以我很小就懂得,知道某個事物的名字與真正瞭解這一事物的區別。)
——摘自《你好,我是費曼》
引用一個成甲在《好好思考》中的概念(不推薦他的任何書籍,只是借鑑這個概念)
——閱讀的熔斷。
當你有啓發時,立刻停止閱讀,稱爲熔斷。爲什麼呢?爲了將它轉換爲行動,快速實踐起來,只有實踐的、內化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
當然他的觀點略有一些激進,畢竟並不是所有有啓發的點,都剛好服務當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建議是重點記錄下來,但爲它進行優先級排序,最緊需的則優先實踐。
2 記憶錐之內,即爲命運
由於看起來,所有學習,似乎都是在對抗遺忘(當然並非如此,但這裏暫不涉及其他學習原理)
因此我專門造了「記憶錐」的概念來說明這種情況
我的基本假設是,大腦只能在記憶範圍內進行思考。
所謂「光錐」就是建立在光最快,且不能被超越的假設下,一切事件只能在光跑過的範圍裏發生,範圍以外的事,光都傳不到,人類自然更無法影響。
因此,“光錐之內,即爲命運”,而“記憶錐之內,即爲思考”。
一個人的智識,或認知,是他長期記憶與當下的總和(並不嚴謹,簡化方便理解)。
我們學習、閱讀的目的就是擴大這個長期記憶庫。這樣就能規避「假學習」的誤區。並不是讀得多,就是在學習或迭代。記憶是學習動作的留存,記憶錐是學習動作在時間維度上的留存。
除非患病,一般來講,隨壽命,記憶錐有縮小的自然趨勢。
不閱讀、學習者(此處簡略將閱讀與學習歸併,實際上學習不止閱讀一途),則從學校教育出來那一刻起,不斷縮小;學習者,可能維持也可能不,取決於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能正確、高效地擴大記憶錐範圍。
誠然我並不否認長久保持閱讀習慣,只輸入不輸出,依然能夠積累一些東西。但我更認爲唯有終身且懂學習者,「記憶錐」增長速率更快,範圍也更大。
3 閱讀(知道)只是閱讀(知行合一)的第一步
完整的閱讀應是:閱讀,整理,輸出,或者獲得框架、建立模型,最後不斷在實踐中,細化修正這個模型。知道只是知行合一的第一步。
我們不妨把每次閱讀都當成「啓動了一個自我迭代的項目」,項目未完成首次迭代前,閱讀都只起着最有限的作用——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認爲閱讀無用的原因。
書籍只是某種「媒介」「載體」「工具」,儘管我承認隨着工具的進步,鈍刀成了利刀,無論是用來切菜做飯,還是殺人放火都方便、容易許多——但對「載體」本身褒貶,意義是不大的。
正如我一直秉持的觀點,九大藝術形式,均爲某種「媒介」。有些媒介信息密度高,適合承載大量信息,如書籍;而有些媒介體驗濃度高,適合沉浸體驗,如遊戲。
但如果只單純輸入,不思考、不輸出、不行動、不實踐、不迭代,只以娛樂爲目的,那麼也就只能起到娛樂的作用(並不是貶低娛樂,而是告誡,不要把獲取知識當目的的同時,卻又寄希望用娛樂的法子去試圖達成,顯然,南轅北轍)
4 最後,他人話語,只是啓發
他人的話語、文章、書籍只能是「啓發」,爲你即將建立(並內化)的模型、神經網絡、系統、框架、金字塔提供一個「支點」「腳手架」。
至於這個「支點」是被你用來撬動整個地球,還是一兩次多巴胺,就取決於你是否使用了正確方法了。
本文當然也屬他人話語行列,只能是「啓發」,是否“有用”,取決於諸君讀完之後的動作。
閱讀應是 “自我創造” 的輔助,而非目的。
“認識吧,否則你就滅亡!“
——尼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