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的攝影教學【2】——操控虛化,看懂了小光圈也能大虛化

本篇我會講講虛化是如何誕生的和人爲的控制虛化(不動光圈的情況下)

上一期最後的思考題答案是:一樣的!

居然只有六分之一的人選了正確的選項,看來我的出題還是有點水平的

詳細解釋在上一篇的置頂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80037080d0bc

別光收藏,給我點個贊吧球球了

我們知道光圈越大虛化越強,但我要先拋出一個問題:F4可以拍出大虛化嗎?F6.3呢?

人人都愛的大虛化

相機是個獨眼龍,所以它天生沒法像人類通過視差獲得3D的圖像,也很容易把可愛的女孩子拍成大餅臉(然後被暴打)。

所以追求虛化的一部分就是爲了在2D的照片上得到3D的空間感(圓田壯肌打錢)來滿足人本能的視覺體驗,但你有想過虛化是怎麼產生的嗎?

讓我們先了解對焦與景深

您的好友靈魂畫手以上線

是不是很直觀了?我們重點講下對焦面和景深。

你可以理解爲景深就是相機發射出來的靈能立場或者一個牢籠,對焦面就是牢籠應該生成在哪的座標,當相機對焦對上人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把對焦面移動到了人的身上,然後在人的周圍生成了一個牢籠,只要處在牢籠內部的物體,拍攝出來都會是清晰的。調整景深最簡單的辦法也就是調整光圈,光圈越小景深越深(牢籠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淺(牢籠越小)

但景深只和光圈有關嗎?如果我只有F4的光圈我就不能拍出大虛化了嗎?

虛化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先看兩張照片,你覺得哪一張焦外虛化更強烈些?

前者是等效虛化F1.1的鏡頭,而後者的光圈僅僅只有F4。但兩者虛化是不是難分伯仲?

右邊是正面看上去的成像

焦外物體之所以虛化,是因爲它發出的光線不會在CMOS上形成聚焦的點,而是投射爲一個“模糊圓”

但這個模糊圓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呢?

焦距與對焦距離

現在我們要引入一個新概念,叫成像比例,這是理解景深、虛化、微距等一切成像問題的基礎概念之一。成像比例指的是:被攝物體在CMOS上的成像大小,和它在現實中實際大小的比例。

尼康24120送的小微距,最大成像比例0.35:1

例如:一隻1釐米長的昆蟲在CMOS上投影出0.5釐米長的圖像,那成像比例就是:0.5/1=1:2(半倍)→ 成像是實物的一半

成像比例越大,虛化也就越強烈,因爲畫面裏每個細節都被“放大”了,對焦前後哪怕只有1毫米的偏差,也會被放大爲可見的模糊

這也是爲什麼微距攝影景深極淺——因爲成像比例能達到 1:1

那我們控制虛化的方法也就明朗簡單了,

想要獲得強烈虛化效果,在買不起大光圈鏡頭的情況下,就靠兩招:拉近被攝體,或者換個長焦鏡頭

600mmF6.3下的虛化 (野生的花栗鼠)

因此,我們也可以得知爲什麼apsc的虛化沒有全畫幅好了,因爲50mm的鏡頭在apsc上等效爲75mm,那麼拍攝相同畫面時,apsc勢必要比全畫幅站的更遠,而我們得出的結論說明了,離被攝物越遠,,成像比例越小,虛化越弱。

寫在最後

總結下來就是,光圈越大虛化越大,離得越近虛化越大,焦距越遠虛化越大反之就是虛化越小

景深實際上是雖然比對焦面模糊一點,但是在成像受範圍內的區域,所以被攝物不僅僅需要在景深內,最好還是在對焦面上比較好。

追求虛化就別讓模特(被攝物)背靠在牆壁上,不然牆也在景深內哪還有什麼虛化

好看清晰的光斑是點光源形成的,反射光的光斑並不明顯而且容易看起來亂亂的(看鏡頭設計),所以想要照片上有很多好看光斑,可以多找找點光源作背景(樹葉間的光,車燈,燈牌,總之就是縫隙中的光)

如果你都看到這裏了,不關注投資我一波嗎?

最後的思考題:大部分相機原生iso能達到12800(雖然畫面已經不可用了),那我拍攝iso3200再後期拉到iso12800的亮度,那不是一樣的嗎?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