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的摄影教学【2】——操控虚化,看懂了小光圈也能大虚化

本篇我会讲讲虚化是如何诞生的和人为的控制虚化(不动光圈的情况下)

上一期最后的思考题答案是:一样的!

居然只有六分之一的人选了正确的选项,看来我的出题还是有点水平的

详细解释在上一篇的置顶https://api.xiaoheihe.cn/v3/bbs/app/api/web/share?link_id=80037080d0bc

别光收藏,给我点个赞吧球球了

我们知道光圈越大虚化越强,但我要先抛出一个问题:F4可以拍出大虚化吗?F6.3呢?

人人都爱的大虚化

相机是个独眼龙,所以它天生没法像人类通过视差获得3D的图像,也很容易把可爱的女孩子拍成大饼脸(然后被暴打)。

所以追求虚化的一部分就是为了在2D的照片上得到3D的空间感(圆田壮肌打钱)来满足人本能的视觉体验,但你有想过虚化是怎么产生的吗?

让我们先了解对焦与景深

您的好友灵魂画手以上线

是不是很直观了?我们重点讲下对焦面和景深。

你可以理解为景深就是相机发射出来的灵能立场或者一个牢笼,对焦面就是牢笼应该生成在哪的坐标,当相机对焦对上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对焦面移动到了人的身上,然后在人的周围生成了一个牢笼,只要处在牢笼内部的物体,拍摄出来都会是清晰的。调整景深最简单的办法也就是调整光圈,光圈越小景深越深(牢笼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牢笼越小)

但景深只和光圈有关吗?如果我只有F4的光圈我就不能拍出大虚化了吗?

虚化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先看两张照片,你觉得哪一张焦外虚化更强烈些?

前者是等效虚化F1.1的镜头,而后者的光圈仅仅只有F4。但两者虚化是不是难分伯仲?

右边是正面看上去的成像

焦外物体之所以虚化,是因为它发出的光线不会在CMOS上形成聚焦的点,而是投射为一个“模糊圆”

但这个模糊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焦距与对焦距离

现在我们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叫成像比例,这是理解景深、虚化、微距等一切成像问题的基础概念之一。成像比例指的是:被摄物体在CMOS上的成像大小,和它在现实中实际大小的比例。

尼康24120送的小微距,最大成像比例0.35:1

例如:一只1厘米长的昆虫在CMOS上投影出0.5厘米长的图像,那成像比例就是:0.5/1=1:2(半倍)→ 成像是实物的一半

成像比例越大,虚化也就越强烈,因为画面里每个细节都被“放大”了,对焦前后哪怕只有1毫米的偏差,也会被放大为可见的模糊

这也是为什么微距摄影景深极浅——因为成像比例能达到 1:1

那我们控制虚化的方法也就明朗简单了,

想要获得强烈虚化效果,在买不起大光圈镜头的情况下,就靠两招:拉近被摄体,或者换个长焦镜头

600mmF6.3下的虚化 (野生的花栗鼠)

因此,我们也可以得知为什么apsc的虚化没有全画幅好了,因为50mm的镜头在apsc上等效为75mm,那么拍摄相同画面时,apsc势必要比全画幅站的更远,而我们得出的结论说明了,离被摄物越远,,成像比例越小,虚化越弱。

写在最后

总结下来就是,光圈越大虚化越大,离得越近虚化越大,焦距越远虚化越大反之就是虚化越小

景深实际上是虽然比对焦面模糊一点,但是在成像受范围内的区域,所以被摄物不仅仅需要在景深内,最好还是在对焦面上比较好。

追求虚化就别让模特(被摄物)背靠在墙壁上,不然墙也在景深内哪还有什么虚化

好看清晰的光斑是点光源形成的,反射光的光斑并不明显而且容易看起来乱乱的(看镜头设计),所以想要照片上有很多好看光斑,可以多找找点光源作背景(树叶间的光,车灯,灯牌,总之就是缝隙中的光)

如果你都看到这里了,不关注投资我一波吗?

最后的思考题:大部分相机原生iso能达到12800(虽然画面已经不可用了),那我拍摄iso3200再后期拉到iso12800的亮度,那不是一样的吗?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