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宇宙間的文明若簡化爲點,在數學模型中十萬光年內最多會出現三十萬個文明,他們的演化過程會是什麼樣的?——《三體1·後記》
PS:本文爲萌新(我)對《羣星》這款4X遊戲的粗略感受,本人實在無法在幾十個小時內瞭解這款“電子論文”的全部,但會根據自己玩其他類型遊戲的經驗對《羣星》及其新DLC進行一定的拆解,如有謬誤歡迎指正。
雖然引用了《三體》的內容,但《羣星》和《三體》的差別還是蠻大的,前者更像是星際文明的演化模擬,後者則是兩個不同階段文明之間的鬥智鬥勇,最後上升到黑暗森林理論甚至高階、高維文明與宇宙機制等腦洞設計。《羣星》雖上手苦手,但在個人看來,作爲一款戰略遊戲,並沒有脫離桌遊中美系(戰爭)德系(發展)遊戲的框架,甚至從我們經常玩的遊戲類型中也能找到理解他機制與玩法的鑰匙。
但也正如《三體1》後記,劉慈欣自己解悶時,在286機上用TUBOC編的“宇宙點狀文明體系總體狀態”那樣,《羣星》也是在一個“甜甜圈”(宇宙)裏,密佈的錯綜複雜的點陣(恆星系)中,玩家飾演隨機(自己設定)出現的文明,通過探索(eXplore)、擴張(eXpand)、經營(eXploit)、eXterminate(征服)宇宙的4X遊戲過程。
P社與他的4X遊戲們,《羣星》?狗都不....玩!玩得就是“電子論文”
作爲P社當家作品,《羣星》已經更新到4.0版本第九季了,每一個版本都相當於出了新一代遊戲,每一季都會帶來多個DLC,增加遊戲內的種族、文明、選擇機械、基因等科技樹發展等。《羣星》也是最讓我這個普通玩家感興趣的P社遊戲,相較於造樓(《都市:天際線》系列),參與歐洲中世紀戰爭(《歐陸風雲》系列)、歐洲二戰(《鋼鐵雄心》系列),還有《維多利亞》與《十字軍東征》等,大多是歐洲各個階段的帝國鬥爭與文明發展。我個人可能更感興趣和熟悉“三國”、“五朝十代”等國內的帝國爭鬥與文明發展,但對星空的好奇是人的天性。這玩意在XGP中,我一次都沒打開,但XGP過期後入了Steam版就必須玩了,畢竟花錢了。。。
P社的遊戲清一色是4X遊戲,星際帝國發展與戰爭這樣龐大的背景,是不是更難入坑?在個人看來,《羣星》確實不容易入坑,官方開啓了幾天的免費週末,很可能是勸退週末,下載、頭疼,卸載三連。這一方面是遊戲本身的內容量很大,另一方面官方沒有做強引導,只有各個選項的簡介(甚至你可以關閉介紹),進入遊戲你很可能進行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啥?(三W:who,where,what)。當然《羣星》玩家可能會說《歐陸風雲》引導更少,是的,魂玩家也覺得“老頭環”很簡單。
沒有強引導或許是官方希望你憑好奇心自己探索,即使遊戲添加了部分中文配音引導,但遊戲的反饋也很漫長,失敗、成功都需要挺長久的運營,在指引上也是,平時能按的按鍵有時就是點不上,他不會直接告訴你是缺了啥,就像做實驗得自己排查問題。做論文最後發表時才能獲得成就感,《羣星》這篇“電子論文”或許是玩家少數玩不懂的遊戲(羣星:有的,兄弟,包有的),但經過我掛機一局(24小時)和認真一局短短30多個小時的體驗,這不就是個“塔防”遊戲?甚至用我整來的電子垃圾也能暢玩。
4X大戰略遊戲?超複雜超長運營?不就是個“塔防”遊戲?
4X雖然說的很唬人,但探索(eXplore)、擴張(eXpand)、經營(eXploit)、eXterminate(征服)在我玩過的一個遊戲也這樣,而且那個遊戲一個按鍵就能玩,甚至手機上也能玩的塔防遊戲,《王國(kingdom)》。遊戲就是用金幣僱傭乞丐,給他們工作(弓箭、工人、農民),然後君王利用他們去擴展地圖,從0到1建設王國抵禦外敵的玩法。
簡單來說就是圈地種田+塔防,《羣星》前期也是如此,遊戲開始有三種艦船:科研船、工程船(民用)和軍用艦隊,前兩個用來探索和圈地,後者一般用來防禦(也可以武力探索,有墜機風險),科研船在探索未知恆星系後,工兵(工程船)佔領(設立恆星基地),在可以生存的星球(有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派人去生存繁衍(殖民船)。至此遊戲前期的目標與玩法就很明確了,就是儘可能擴展與發育,那我是不是就不停建科研船與工程船,無限圈地就行?不是的,這裏的科研船需要科學家掌舵,而科學家有等級提升,過度造船會拖科學家經驗與資源(遊戲的複雜性開始顯現),這裏建議開兩局感受無限造船與有限開採的不同。
隨着資源開發與自己文明帝國的發展,我們會遇到和我們一樣在圈地發展外星人文明(可以是你的朋友PVP),這裏又變成了《三國志》(SLG)與《魔獸爭霸》(RTS)的玩法,文明帝國之間像是“三國”初期那樣的羣雄割據,玩家要像策略遊戲那樣佔地、生產發展,然後像桌遊中的美系與德系那樣,選擇經濟上勝利還是戰鬥上勝利(當然後者也是經濟贏了,都打沒了肯定第一),圈地、發展、偶遇外星文明,選擇建交或者對戰都是像《星際爭霸》等 RTS那樣用鍵鼠操作,玩家在一團“戰爭迷霧”的甜甜圈(宇宙)找到不同的文明。
這樣看,這遊戲不難啊,就是一大型的帝國RTS嘛,不。。。RTS不能暫停。而“魔獸”“星際”“紅警”等RTS的科技樹是固定的,同時你玩的大部分遊戲都在簡化操作,而《羣星》這樣的4X遊戲在複雜或者說豐富機制(這也是這遊戲能出這麼多DLC的原因)。他和RTS最像的或許都是鍵鼠操作優先,但對時效要求沒那麼苛刻,這也是我爲什麼能用我整的電子垃圾Steam controller手柄玩的原因。
大型戰略遊戲?Macbook+Steam controller手柄爽玩!
雖然《羣星》是一款20G的戰略遊戲,但卻能在Macbook上玩,還能平滑地運行(前期),這十分讓人驚喜,畢竟mac上能玩的遊戲屈指可數,但mac還很便攜,帶着辦公隨便玩玩遊戲很爽,一般只有像之前介紹的《王國(kingdom)》一樣的休閒遊戲上mac。正好帶上V社5美元拋售的手柄(郵費N美元[N>5]),電子垃圾+商務MacBook+大型戰略遊戲的組合就完成了,可以在任何一個快餐店坐一下午。
V社這個手柄Steam controller是想用手柄實現手柄與鼠標的雙操作,但現實是兩者做的都一般,可能與手柄的質量有關,也可能是設計問題,個人用其玩了《暗喻幻想》,用左側的面板來控制方向,並沒有很自由,面板靈敏度有限手指很累。玩普通遊戲雖然能用,但很奇怪。
同樣的問題放在《羣星》中,就是右面板,用來局部控制鼠標,靈敏度又太高,舒適度一般,但《羣星》的Steam controller鼠標映射用左面板、搖桿和右面板控制。其中左面板用來縮放(可以順逆時針旋轉也可以上下),搖桿控制鏡頭,右面板局部控制指針,可惜控制沒macbook的面板那麼舒服,不知道是否可以調節靈敏,但如果適應了會覺得還好,畢竟mac需要雙指做右鍵,而Steam controller則是兩個肩R2、L2做左右鍵(方向相反),能完成大部分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Steam deck和Steam controller是一樣的設置,但屏幕小重量重是硬傷,V社手柄極輕,所以除非你是鍵盤微操黨,V社手柄確實是玩4X大戰略遊戲不錯的工具,在有了藍牙連接不需要接收器後,又很便攜。
萬物競發!血肉科技?選擇衆多的多流派的肉鴿“堵板”模擬沙盤
雖然遊戲的入門並沒有看上去那麼難,但如果你開了兩把,自己探索玩法就會被其複雜的機制與豐富的科技路線圖折服,無論是《三國志》還是《魔獸爭霸》以及後來衍生出來的MOBA遊戲,都是簡化了繁瑣沒有反饋的玩法(內政),或聚焦更有刺激性的東西(戰鬥),《羣星》則更讓你像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把整個帝國文明運作的細節調教。如果你參加過學校的科協,玩過企業模擬和erp沙盤,就會了解這種調節數值並地圖操作的過程了。
或可以說是資源獲取與平衡上,能量幣、礦物、食物、合金、影響力、凝聚力與建造、探索和戰鬥的關係上,就像一個名爲帝國的水桶,你想要往裏放更多的水,就要用各種方式平衡各種資源,不停堵住最短的板。
隨着你儲存了一些水,遊戲又變成肉鴿發展遊戲,你選擇的文明與科技路線會隨機產生髮展項目,會決定你的資源、武器等,你的選擇決定文明的發展方向。
更牛逼的是選擇文明整體發展方向,進而爲文明提供飛昇天賦(圖中玩法是錯的,要先點滿第一圖“探索”實現飛昇天賦[不過遊戲內沒有強引導。。。])。
當你用電腦默認的設置,這樣玩上兩三局後(大約50小時),恭喜你入坑了,你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文明形態了,用不同種族、意識、生存形態重複成爲宇宙最強的過程。
《羣星》的DLC就是提供了更多不同的選擇與發展路徑,新擴展《萬物競發》就是其中的基因發展路線,實現巨型生物艦隊,甚至讓整個文明成爲一個巨獸(巨獸天災),讓《蔑視》中的“血肉科技”在宇宙中做大做強。
總的來說,《羣星》是一款蠻適合萌新入坑的4X遊戲,可以給你超多流派玩法去選擇,雖然新dlc有諸多bug,但或許等你熟悉機制了bug也修好了(畢竟太複雜有屎山代碼的可能[狗頭])
宇宙?或是對自身的一些思考
《羣星》雖是一款演繹星際文明發展的戰略遊戲,但遊戲內也有“聯合國”星海共同體,也有投票機制,太空的文明也和我們地球文明一樣發展演變嘛?國家和文明又是如何演化?
《羣星》遊戲有着較爲明確的目標,成爲宇宙最強,也提供了挑戰(天災)與抉擇(成爲天災),那現實中的文明呢?
我們眺望星空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人”觀察着我們?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