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文)方舟國風皮服命名中的規則和巧思

國風皮膚在《明日方舟》的立繪體系中一直佔據獨特地位。從早期單一的旗袍設計,發展到如今風格多樣的百花齊放,這一進步令人欣喜。那麼,在精美的立繪之外,這些皮膚的命名又蘊藏着哪些詩詞文化呢?點個贊,讓我們一同走進方舟的國風世界。

方舟皮膚命名規則,大致可歸結爲兩點:

1取自唐詩宋詞以及著名典故。

2依據畫面意境取名。

一、取自唐詩宋詞以及著名典故

1. 年 樂逍遙

年在博士們眼中,一直是無拘無束的形象。從參與鍛造到涉足電影,年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擺脫歲家的宿命,追尋屬於自己的道路。文案中提到,“她嫌這些衣服不合身,所以隨便挑了件自己做修改。” 不合身只是藉口,年追求獨特的個性,確實符合 “樂逍遙” 的理念。

“樂逍遙” 可能化用了詞牌名《逍遙樂》,該詞調可見於北宋黃庭堅的《山谷詞》:“春意漸歸芳草。故國佳人,千里信沈音杳。雨潤煙光,晚景澄明,極目危欄斜照。夢當年少。對樽前、上客鄒枚,小鬟燕趙。共舞雪歌塵,醉裏談笑。 花色枝枝爭好。鬢絲年年漸老。如今遇風景,空瘦損、向誰道。東君幸賜與,天幕翠遮紅繞。休休,醉鄉岐路,華胥蓬島。”

詞中描繪的少年時光看似無憂無慮,對酒當歌,沉醉於風花雪月。但回首往事,一切如同泡影,轉瞬即逝。年看似滿不在乎,實則內心極爲抗拒歲家既定的未來,憂愁在歡樂中悄然滋生。

年 樂逍遙

2. 左樂 少年遊

背景故事提到,“天師府來了一位少年俠客,據說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但若是想從他那裏聽一段故事,就得和他比試一場。年輕天師們於是摩拳擦掌,要去向他‘請教’。” 服裝簡述爲 “左樂借天師府的寶地練武時的裝扮。在常服中融入了天師袍的元素,既滿足了方便行動的基本需求,又盡顯少年意氣。”

左樂看似沉穩,實則性格毛躁,因冒失喫過不少虧。《少年遊》源自六朝樂府 “雜曲歌辭” 中的《少年行》,但二者略有差異。近人梁啓勳《詞學・調名》稱:“調名源自鮑照《行樂詩》:‘春風太多情,村村花柳好。少年宜遊春,莫使顏色槁。’” 然而,在今人逯欽立所輯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鮑照詩集中,並無這幾句。

該詞調最早見於北宋晏殊的《珠玉集》,因詞中有 “長似少年時” 一句,成爲創調之作,並以此作爲調名。調名本意是詠懷少年的恣意遊樂。也有說法認爲,北宋柳永詞是該調的創調之作,因其詞中有 “貪迷戀、少年遊,似恁疏狂” 句,取 “少年遊” 三字作爲詞調名,《樂章集》中也有此調。

《樂章集》《張子野詞》將其歸入 “林鐘商”,《清真集》則分入 “黃鐘”“商調”。各家對該詞調的句讀多有不同,《詞律》以柳永詞爲定格,《詞譜》則以晏殊詞爲正體。此調還有《小闌干》《太常引》《玉臘梅枝》等異名。

晏殊作爲宋詞的開創者之一,其詞具有 “貴族式” 的雍容華貴氣質。晏殊一生雖遭貶謫,但時間不長,因此詞中情感較爲平和,與左樂的形象不符。而柳永的慢詞更具個人情感色彩,對宋初詞壇影響深遠。柳永追求創新變化,善於運用多種詞調。與晏殊相比,柳永在詞調創新方面成果更爲顯著。《詞譜》記載,由柳永開創的詞調有 18 種,《遠志齋詞衷》也說:“僻調之多以柳屯田爲最。” 柳永 “白衣卿相” 的典故,使其與左樂一樣擁有豪邁之氣,正如柳永《鶴沖天》中 “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所表達的,《少年遊》這一詞調傳達出不看重浮名、只求灑脫自在的精神,與左樂的形象更爲契合。

左樂 少年遊

3. 仇白 霜林醉

背景描述道:“一株古木能在風沙中佇立多久?一葉小舟又能去往多遠的地方?劍客暫且放下劍,將秋色一同裝入行囊。” 服裝選料十分注重防風性與耐磨性,剪裁利落合身,不影響活動,據說服裝造型的靈感來源於西北部的胡楊林。

皮膚名出自元代戲曲作家王實甫代表作《西廂記》第四本 “長亭送別” 一折中崔鶯鶯送別張君瑞赴長亭途中所唱的曲子《端正好・碧雲天》:“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仇白身世悽慘,生活的苦難造就了她如同胡楊木一般堅韌的性格,在大漠戈壁間屹立不倒。皮膚還原了曲中秋日場景,通過落於水面的紅楓葉、漂泊於溪流上的一葉輕舟,描繪出一位女俠頭戴斗笠、遠望山河的英姿。但離人之情,始終是俠客心中的傷痛。

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選取了富有季節特徵的景物,如藍天的碧雲、萎積的黃花、悽緊的西風、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這些景物不僅是典型的暮秋景象,更滲透着主人公的離愁別恨,情景交融,營造出蕭瑟悲涼的戲劇氛圍,構成了寥廓黯然的意境。“染”“醉” 二字極具表現力,前者將外在的感受轉化爲動態的心理過程,讓人彷彿看到離人的淚水;後者既描繪了楓林的色彩,又表現出人物在離愁重壓下難以自持的情態。仇白的皮膚巧妙地結合了人物特點和詩詞意境,加上出色的特效,值得大家入手(這並非廣告,只是身爲仇白和艾雅法拉粉絲的推薦,之後說不定會分享艾雅法拉皮膚的分析)。

仇白 霜林醉

4. 假日威龍陳 萬重山

皮膚名取自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背景文案提到,“辛苦二位天師一路相送,咱們就在前面作別吧。” 陳暉潔星夜入京,事情辦完後又在同樣的夜晚離開。她辭別故人,輕舟順江而下,船頭的行燈劃破無數霧靄與夜色。

《早發白帝城》中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句,體現了行舟的輕快,也點明瞭水勢湍急。全詩將詩人遇赦後愉快的心情,與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完美融合,運用誇張和奇思妙想,寫得流麗飄逸,令人驚歎,且自然天成。明人楊慎稱讚此詩 “驚風雨而泣鬼神矣”。這與陳的經歷和心境極爲相似,卸下一天的煩心事,乘扁舟順流而下,心情無比暢快。

陳 萬重山

5. 鐸鈴 松間月

文案寫道,“鄉書已寄思鐸聲,千里長空共月明。”“炎國經典服飾,傳統意趣與現代工藝完美結合。鐸鈴斜倚青松,看月映水中,波光與裙襬微蕩 —— 今夜什麼會入夢?”

皮膚名出自王維的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皮膚還原了詩詞中的景色:明月透過鬆林灑下斑駁的靜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晶瑩剔透,月光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清泉順着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宛如奏響一曲 “小夜曲”。最後的入夢提問,帶有莊周夢蝶般的朦朧感,讓人分不清現實與夢境,這種感覺通過畫面得到了生動體現。

松間月

二、依據畫面的意境取名

1. 白麪鴞 撫雲間

這款皮膚由百竈的裁衣老師傅精心設計,滿足了穿着者對炎國風韻的幻想。白麪鴞輕撫琴絃,天地間迴盪起一串清音。“玉弓映嶂時,白鴞遊雲間。”

仙鶴是國畫中常見的元素,這款皮膚將其替換爲鴞,搭配白色髮色的主角,描繪出主角端坐雲間、彈奏古箏的畫面。古琴和古箏有明顯區別,古琴爲七絃,最初只有五根弦,分別象徵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音(宮、商、角、徵、羽)。後周文王爲悼念其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 “文弦”;周武王伐紂時,爲鼓舞士氣,又增加了一根 “武弦”,形成了 “文武七絃琴”。而古箏有二十一弦,古琴更受文人雅士喜愛,古箏則更偏向民間表演。仙女在雲間彈奏的畫面,與 “撫雲間” 的名稱十分契合。

撫雲間

2. 夕 染塵煙

文案描述:“遠山如黛,移步生煙,落墨爲畫,素色當身。”“緞面絲滑細膩,完美貼合身形,蒼青纏身,古意盎然。當完成衣物設計圖後,客戶提筆揮毫直接畫出了成衣。”

夕的皮膚以水墨畫風格爲主,服飾和技能特效都帶有傳統繪畫元素,容易讓人聯想到王維《畫》中的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充滿古典詩意。“染塵煙” 既對應水墨山水的意境,也象徵着夕不得不離開隱居的畫境,踏入喧囂的塵世。儘管其中的旗袍設計存在國風刻板印象,曾引發不少吐槽,但它恰到好處地展現了一位江南美女的溫婉氣質。

染塵煙

3. 食鐵獸 且試箸

“食鐵獸在龍門暢銷動作美食電影中的戲服,選用了便於運動的內搭與傳統韻味十足的結釦外套,曾引領一時風尚。”“食鐵獸多麼希望製片人在每部片子裏都加場美食戲和筷子打戲,可惜觀衆喜歡,導演們卻嫌麻煩。”

這款改良常服因上述原因被命名爲 “且試箸”,可以將其理解爲當代創新的國風潮牌形式。用筷子打戲的設計,致敬了電影《功夫熊貓》主角阿寶練習武功的方式。不過,作者不禁疑惑,一桌川菜是否會出現在龍門的場景中?

且試箸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