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月到達畢業季了,有相當一部分哥們在人生前18年因爲微機課被某些惡人給閹割掉導致對pc設備知識儲備幾乎爲0,對電腦的瞭解只有自媒體口中的50系顯卡。而大部分人進入大學自己的第一臺電腦多是筆記本,鋪天蓋地的廠家宣傳和黑心卡商口中的性能焦慮,讓你盲目衝塔。
沒有垃圾的產品,只有垃圾的價格。
選購電腦,不能看最強的地方,而是要看最弱的地方。
一臺pc配置包含CPU 顯卡兩個最主要的硬件
其他硬件爲 主板 硬盤 內存條 散熱 電源 顯示器
影響使用性能最大的肯定是cpu和顯卡
而其餘硬件的配置則會影響CPU和顯卡的性能發揮。
這也是爲什麼好多cpu顯卡同配置的筆記本,但是綜合體驗就是比不過另一款。
所以要綜合選擇,灌輸硬知識會讓人難以理解。
簡單說則是
硬盤看讀取速度和儲存顆粒
內存條看內存顆粒,頻率,時序通常越低越好,內存大小。
散熱看噪音,風向流經,溫度控制。
電源看供電穩定性和電源大小。
顯示器看色域,刷新率,分辨率。
筆記本的缺點在於
同一廠商在供應商用材上同一批的產品缺陷會很統一,
比如,之前拯救者低溫焊錫,高強度使用會掉主板焊點,減少硬件使用壽命,
或者天選的逆天色域屏幕,讓你無條件體驗動物眼中的色彩。甚至各方面單拎出來性能都不錯的配置,也可能因爲模具的使用導致影響某一硬件的使用。
而廠商供應商製作的成本也導致很難做出一臺幾乎沒有缺陷的產品出來。
這些東西當你購買後是沒辦法像主機一樣通過硬件替換升級去改善問題的。
所以一臺筆記本到手後天生的缺陷存在你整個的使用生命期裏。
如果真的做了一臺使用壽命超長的機器出來,那麼廠商還怎麼賣新機。
筆電的好多缺陷確實是人爲刻意製作出來的。
所以我們要保證在換代週期內,儘可能的讓自己的體驗變好。
現在大部分人受到自媒體影響,覺得有性能焦慮,看到各種網上80 90的卡就覺得什麼60系和上代的卡用不了。
電子設備要以需求和預算爲選購指南。
如果你不玩3A遊戲,平時只玩網遊。那麼60系的顯卡足夠跑了。
甚至不用最新的5060,2060 3060都足夠玩市面上絕大多數網遊。
有設計需求專業的學生,要麼選遊戲本,要麼無腦衝蘋果。
因爲ps pr一類adobe專業設計軟件是需要顯卡和cpu還有內存條的性能支持做爲代價的
而把蘋果提出是因爲,蘋果作爲除遊戲本外是唯一能做到流暢的專業辦公體驗。
對於軟件在系統上的調教,蘋果性能資源的利用在業界僅此一家。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但是遊戲本辦公的缺點在於沉的要死,而且走哪都要拖個電源,如果不用電源因爲供電不足導致性能下降直接變成老年機。而蘋果能保證在供電和不供電的使用體驗是一致的。對辦公需求量大的人來說幾乎是完美選擇。
屏幕上游戲本的配置是以高刷新率,高分辨率爲前提的。對於設計專業來說最重要的色準很難保證,也就導致了出圖和實際製作時看到的畫面不一致。蘋果的顯示器在業內色彩調教是頂級,可以直接拿來當專業顯示器用。
所以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筆記本的選用上
拋開性能配置之外,最重要的是關注顯示器的色域色準。
而其他的辦公本是個謊言,倒不如叫做輕便版MICROSOFT OFFICE啓動器,除了打文檔別的事情幾乎都做不了。
顯示屏
而這時候還有另一個問題,有人會發現,md爲什麼我倆配置一模一樣,但是他的畫面幀率就是比我要高呢。
這點是因爲顯卡作爲輸出圖像設備是直接和分辨率掛鉤的。
目前主流顯示器分辨率是2k 也就是2560*1080p
而有些顯示器很可能是1920*1080p
兩者的像素點並不在一個數量級,問就是喜不喜歡我的1920大果凍顆粒。
兩者之間的幀率差別大概會在30%左右。
你需要在遊戲幀率和畫面表現上做一個取捨。
而只需要臭打遊戲的人。
死盯供電,內存,CPU。
摩爾定律已死的時期到了,性能過剩成爲常態,而遊戲畫面的表現力暫時到達了一個瓶頸。
老黃的大力水手魔法就像能讓霍金變劉翔。
但是供電不足就像劉翔跑步只給一隻鞋穿一樣。一步高一步低,那還能有好?
所以要根據配置的功率,選購前看一下筆記本的電源適配器的功率多少。基本上要比整體需求功率高出30-40%的盈餘,才能保證供電穩定,因爲不同品牌的主板使用時硬件的功率會變得不穩定,比如自動超頻後供電需求量變大,而原有的功率不適配反而會導致幀率下降。
內存則是保證軟件運行穩定性,內存不足或者頻率不足會導致遊戲卡幀,閃退等等問題。
而cpu是保證運行流暢度的,這個和顯卡的畫面流暢度是兩個概念。
主要是看核數和線程數,還有單核頻率和主頻。cpu也確實可以分擔一部分的顯卡壓力。
cpu的廠商分爲AMD和因特爾。筆電上的cpu一般是筆電專用,如果有一定的電腦知識儲備,想省一些預算可以選AMD,如果你想省心,就只想打遊戲直接衝INTER。
硬盤
硬盤的選擇上,讀取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到遊戲的加載速度,舉例子就是玩PUBG時候,有時候地圖突然消失掉,人卡到地底,就是因爲硬盤的加載速度太慢導致的。
而硬盤的大小現在默認是1t,其實對於會管理硬盤的人來說,1t完全夠用,除非你有很大的剪輯需求,需要存儲素材。但我仍然不建議你在購買時就選裝硬盤,價格貴的要死,找個同型號的或同樣讀取速度的硬盤加裝或替換即可。
分區的事情要說一下,現在的硬盤不像以前的機械硬盤要分DEF區分那麼多,
因爲以前的硬盤讀取是按條針掃過區域去讀取內容的。
而現在直接m2插槽完全沒這個問題了。分這麼多對硬盤管理不是好事。
1t標準容量是1024G,但是實際到手是950G左右。
唯一要分區的就是系統盤C盤。
個人建議分給系統盤150G左右的容量,這樣後面幾乎不會因爲隨着使用時間的變化,C盤數據爆滿天天惆悵怎麼清理,轉頭一看其他幾個盤分的亂七八糟整合還要格式化頭疼
顯卡
我把大部分人最關心的顯卡配置放到最後說,其實還是想緩解現在各位的性能焦慮。
浪費掉自己需求以外的性能真的可以用可恥來形容,
因爲這筆多餘的錢完全可以花的更有意義,當然不差錢的除外。
比如你只玩網遊,只看劇。完全沒有必要上一個70的卡。
兩者差價差不多在1500-2000左右。
剩下來的這筆錢,用在你的外設上體驗絕對會更好。
60卡配置下 內存16g拉到32g解決你百分之70的問題。
購買配置裏沒有內存選項現在都有備用槽可以添加內存條,幾百塊錢解決。
性能焦慮一定上70,然後被奸商架着脖子看了看怎麼70還16g內存買都買了要不上32g吧
一看32g選項cpu配置也換了。價格莫名其妙的多花了幾千塊。而原本你僅僅是想要讓你的幀數能提升一些,但只提升了百分之20的性能,卻多花了百分之40的錢。
多花的幾千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足夠買一臺ps5,一臺switch。或者一套wooting外設。
沒人每天打開你的控制面板對着你的設備管理器中的配置瘋狂誇讚。一句哦nb就拉倒了。
但是用一套2000塊錢的外設可真是實打實的天天在你舍友眼前晃。
當年聽着你舍友50塊錢淘來的二手達爾優機械鍵盤瘋狂敲擊辱罵隊友發出鬆垮的塑料音效時,你拿着wooting拿下五殺,感受着它細膩的觸感,優雅的光效時,心裏一定會竊喜沒花錢給到那個糟顯卡上。
總
好多人在擁有自己第一臺電腦時的心情就像娶了老婆一樣的傻小子,我希望每個人在使用自己電腦時都有良好的體驗,進入大學後會遇到很多事情,可能你的愛情不靠譜,對象會跑路,考試掛科。但我希望你失戀時,被老師屌之後,逃課在宿舍打遊戲的時候,心情糟的批爆時,你對着你人生中的第一臺電腦,臉上能發自內心的笑。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