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家,混雜黃金和大米制作成藝術品,引起淘金潮!

上海藝術家楊燁炘將500克千足金打造的1000顆金米均勻撒入總計5噸的大米中。幸運兒可以帶走自己淘得的黃金米。

觀衆尋找黃金

這場名爲“淘金米”的行爲藝術展覽,日前在北京朝陽798藝術區春辰當代藝術中心開幕。展覽以其獨特的創意和深刻的主題,掀起一波藝術“淘金熱”。

這樣的行爲,不出意外會被人質疑是否浪費糧食!

對此,楊燁炘本人,否認浪費糧食的說法。

“當下,人們崇尚物質和金錢,卻忘記了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其實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糧食。黃金有價,但大米無價。將金米混雜入大米里面,讓人把黃金淘出去,最後留下的是純淨的大米。”

  他表示,後續這些大米不會被喫掉,也不會浪費,將以藝術品的方式處理它們,“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文化遺產’”。

  展覽相關的工作人員也稱,策展方將配合藝術家收集場館內的大米,不會浪費糧食。大米在本次展覽中僅作爲交互的語言與媒介,一定會進行回收。此外,也有部分觀衆在現場參與“淘金米”之後帶走了大米,作爲紀念品收藏。

  楊燁炘還詳細介紹了大米的後續處理方式——會在五月下旬按照藝術品的方式處理這些大米。因爲本次展覽將持續至五月底,這些大米將經過兩個月與人們互動的時間。到五月底,它們已經不再是普通物理層面上的大米,而是包含着很多人的情緒,有失望和希望,還有很多期待、汗水與淚水。

  他表示,這些大米絕對不會被喫掉,不管是餵食鳥獸還是給人食用,這樣對待這些已經超越了普通意義層面的大米,會讓人覺得可惜。他認爲,這些大米最好處理方式是做成藝術品,並且保護珍藏起來,讓它們以藝術品的形式長期可持續性地向外展出。

面對網絡上的否定質疑以及不理解的聲音,楊燁炘表示理解,不同的聲音也是組成這個作品的一部分,因爲《淘金米》藝術展覽本身就是一場“社會介入藝術”的探索研究。

  他認爲,行爲藝術最重要的是社會參與和互動,這樣作品才能成立,否則就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但讓他覺得可惜是,部分發出否定聲音的人並沒有到達現場,“網上圍觀和現場參與,所感受到的情緒是不一樣,所以我對那些言論的出現非常理解。”

  自開展以來,展覽每天吸引了大批“淘金者”。每個人可以進去淘金15分鐘,每場不超過15人蔘與。展廳內,人們熱火朝天地在大米中翻找,展廳外,排隊的人絡繹不絕,一天下來參與者達500多人。

  一顆金米和真米粒形狀、大小一樣,每顆重0.5克。淘金者不得藉助探測工具,只能用雙手在成千上萬的大米中翻找。人們蹲着、跪着、趴着,有人打開手機電筒,有人專挑沒有人的角落入手,還有人用雙手托起一把大米,嘗試用力吹走較輕的米粒,讓較沉的金米露出來……

  

  “找到了!”人羣裏不時傳來歡呼。於是門外排隊的觀衆更加躍躍欲試。每位參與者進場前都拿到主辦方發的一個小瓶子,當15分鐘體驗結束後,有的小瓶子裏裝進了一兩粒明晃晃的金米,還有人淘得5顆金米。有的小瓶子則空空如也。

  在都市裏淘金,這樣的體驗對人們有着極大的誘惑力,這從展廳門外的長隊,動輒一小時的等待便可見一斑。“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近距離和糧食接觸。”對於辦展初衷,楊燁炘這樣說。“城市人很少有如此親近接觸稻米的機會,在他們用雙手翻找和過濾每一顆穀物的過程中,人們和糧食之間有了一次深度互動。”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5月25日,在此期間,所有市民都可以通過網上預約後來到現場淘金。下一步,楊燁炘計劃將這場展覽“搬”回上海。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