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 9070 XT/9070首發評測:4K性價比雙雄,FSR 4和光追巨幅提升!

RDNA 4架構介紹和測試平臺

就在過去不久的2月28日,AMD發佈了新一代RDNA 4架構RX 9000系列顯卡——Radeon RX 9070 XT和RX 9070,RDNA 4架構採用全新臺積電TSMC N4P工藝打造,兩款顯卡都將率先搭載Navi 48芯片,儘管核心面積只有357mm²,但是晶體管數量依然達到53.9 Billion,晶體管密度是非常高的。

另一方面,RX 9070 XT和RX 9070分別配備64組CU和56組CU,作爲小核心也是比上一代RX 7900 XTX/XT要少,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計算單元帶來了全新的升級:增強的顯存管理、動態的寄存器分配、擴展的標量指令、增強的媒體引擎以及更高的時鐘頻率,幷包含第三代光線追蹤加速器和第二代AI加速器(每個CU配備兩組)~

新架構和工藝也大幅提升了核心頻率,RX 9070 XT加速頻率達到了2970Mhz,而RX 9070加速頻率則是2540MHz,也許是處於成本和定價考慮,它們依然使用GDDR6顯存,容量均爲16GB,顯存頻率也都是20Gbps,借用第三代Infinity Cache在RDNA 4仍可保證顯存帶寬。

兩款顯卡全面支持PCIe 5.0X16,RX 9070 XT的TBP功耗爲304W,RX 9070則是220W,比RX 7900 XTX/XT降了不少,尤其是RX 9070比RX 7900 XT低了差不多100W,能耗比扛扛的~

另外一項重要的升級是FSR 4技術,FSR 1是基於空間超採樣,而FSR 2則是更先進的時域圖像超採樣,FSR 3則加入幀生成技術,前三代均不是基於機器學習,而FSR 4則是革命性的,它基於AMD數據中心各種機器學習模型,反覆訓練並利用RDNA 4架構FP8運算形成的方案,在輸出畫面質量上有着顛覆性的升級。

本次首發產品均來自A卡一哥AIB藍寶石,第一款是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外觀可見和上一代NiRIO+超白金有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風格更趨向於簡潔的工業設計,在正面和側面也完全看不到供電接口了,如需詳細瞭解這款顯卡,可自行跳轉到文章末部分。

第二款顯卡則是RX 9070 PURE極地OC,重新設計的極地白導流罩看起來依然優雅,新加入的霓虹燈光LOGO,是打造全新RX 9070系列純白主機的最佳選擇,如需詳細瞭解這款顯卡,可自行跳轉到文章末部分。

搭配測試的處理器自然是AMD銳龍7 9800X3D,擁有全新第二代3D V-Cache、完全符合遊戲程序調度的八核規格、最高加速頻率達到5.2GHz等顯著優勢,可最大程度降低來自CPU的性能瓶頸。

銳龍7 9800X3D工作功耗較低,所以搭配這款藍寶石B850M WIFI NiTRO+氮動足矣,它採用了12+1+1智能供電可駕馭銳龍9,四根DDR5內存插槽最高支持8000+MT/s,搭載PCIe 5.0X16顯卡插槽可完美髮揮RX 9070系列顯卡的性能。

適配銳龍7 9800X3D的內存來自佰維DW100 6000CL26 16GB*2套條,它擁採用特挑A-Die超頻顆粒,一鍵開啓EXPO可達到CL26-35-35-72超低時序,完美適配9800X3D這款最強遊戲處理器,文章結尾可瞭解詳情。

壓制銳龍7 9800X3D的水冷散熱器是先馬二代XW360-P無風扇版本,自行搭載三顆TRYX高性能風扇,擁有磁吸屬性的2.1英寸屏幕,並附送很多好玩的配件,文章結尾可瞭解詳情。

最後電源方面,測試搭配來自振華ZILLION FG卓凌系列1050W,系列主打高性價比定位,通過ATX 3.1規範配備12V-2x6接口,完美適配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全新供電接口,文章結尾可瞭解詳情。

配置環境和理論性能測試

配置環境簡單過一過,銳龍7 9800X3D開啓PBO ENABLE檔,搭配的佰維DW100 6000CL26內存開啓EXPO配置,Windows 11 24H2最新版本操作系統,AMD顯卡驅動爲Adrenalin 24.30.31.03內測DCH版本,NVIDIA顯卡驅動則爲GeForce GameReady 572.60 WHQL正式版本,顯卡均開啓Resizable BAR技術,測試爲裸機開放平臺進行,室溫大致23℃。

藍寶石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和RX 9070 PURE極地OC的GPU-Z參數,可見前者Boost頻率可達到3060MHz,比AMD官方設定要高一些,解鎖功耗最大可達到330W,而後者Boost頻率則是更爲激進達到2700MHz,功耗最大也來到245W,均屬於超公版性能調教。

爲此還要爲RX 9070 XT和RX 9070加入其他兩款顯卡進行性能對比,由於手上並沒有合適的RTX 50系型號,這裏就引入一款非公版RTX 4070 Ti SUPER和自家RX 7900 GRE作爲對比組。

3DMark Time Spy顯卡分數

RX 9070 XT爲30213

RTX 4070 Ti SUPER爲24069

RX 9070爲26498

RX 7900 GRE爲22412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顯卡分數

RX 9070 XT爲14711

RTX 4070 Ti SUPER爲11836

RX 9070爲12865

RX 7900 GRE爲10574

3DMark Steel Nomad分數

RX 9070 XT爲7202

RTX 4070 Ti SUPER爲5636

RX 9070爲6005

RX 7900 GRE爲4738

3DMark Port Royal分數

RX 9070 XT爲18654

RTX 4070 Ti SUPER爲15892

RX 9070爲15903

RX 7900 GRE爲12700

3DMark Speed Way分數

RX 9070 XT爲6335

RTX 4070 Ti SUPER爲6421

RX 9070爲5715

RX 7900 GRE爲4431

理論基準測試裏面,RX 9070 XT的表現已經是尤爲驚人,光柵性能和RX 7900 XTX其實大差不差的,而代表着光追性能的Port Royal和Speed Way也是達到互有勝負的水平。

RX 9070 XT對比RTX 4070 Ti SUPER三個光柵化項目領先幅度達到25%~27%,而RX 9070光柵性能更是隻有Time Spy略低於RTX 4070 Ti SUPER,其餘兩項則領先。

對比RX 7900 GRE,RX 9070 XT則是保持20%左右的領先幅度,RX 9070 XT則是穩定在30%以上,並且對於光柵性能極爲苛刻的Steel Nomad甚至達到誇張的52%。

光追項目方面,RX 9070 XT和RX 9070,相比RX 7900 GRE性能比光柵項目領先幅度還要更多一些,而對比RTX 4070 Ti SUPER,RX 9070 XT綜合來看性能是高於它,而RX 9070則是略低一些。

十二款遊戲測試項目

在說到激動人心的遊戲環節之前,必須得強調一句,測試選取的遊戲只遵循越新+熱門的基本原則,有8款都是24年~25年較爲新的項目,只有1款是21年的,其餘3款是光追測試專項,而且無一例外都是玩家受衆廣泛的熱門大作,這對於即將推出的RX 9070系列顯卡更爲考驗。

2160P光柵化遊戲性能對比

4K分辨率表現,首先RX 9070 XT和RX 9070在以上10款遊戲中,無腦拉滿畫質、純原生分辨率都有多達8款可達到流暢水平,RX 9070 XT對比RTX 4070 Ti SUPER,綜合領先幅度達到11%,有一半遊戲超過10%幅度。

更有趣的是,RX 9070綜合下來甚至已經是打平RTX 4070 Ti SUPER,而對比RX 7900 GRE,RX 9070綜合領先幅度則是達到23%,RX 9070 XT則更爲誇張達到39%。

1440P光柵化遊戲性能對比

2K分辨率,除了噩夢級的《黑神話:悟空》,在原生、拉滿畫質情況下,RX 9070 XT和RX 9070其他遊戲均趨向100fps高幀率或以上。

由於渲染壓力變小,RTX 4070 Ti SUPER似乎發力了一點,確實只有一點——在最好的《漫威蜘蛛俠2》只領先不到3%,綜合下來RX 9070 XT還是領先11%不變,RX 9070則是以微弱的1%綜合優勢勝過RTX 4070 Ti SUPER。

對比RX 7900 GRE的話,RX 9070 XT領先幅度則是略微小降來到34%,RX 9070則是幾乎不變仍有22%~

4K純硬件光追遊戲性能對比

由於RDNA 4的光追加速器得到全面升級,RX 9070系列的光追表現更頗爲亮眼,在4K光追測試中,RX 9070 XT能在《賽博朋克2077》中與RTX 4070 Ti SUPER完美抗衡,並在其他兩款遊戲中分別領先9%和35%,而RX 9070則有一款光追遊戲可勝過RTX 4070 Ti SUPER。

對比上一代架構的RX 7900 GRE,確實進步挺大的,RX 9070可領先31%,RX 9070 XT則是達到更高的57%,這相比光柵項目還要更誇張。

2K純硬件光追遊戲性能對比

來到2K純硬件光追環節,四款顯卡的流暢度都變得可接受了,RX 9070 XT優勢變小了,但是綜合下來仍可領先RTX 4070 Ti SUPER達到12%幅度,而相比RX 7900 GRE,RX 9070和RX 9070 XT領先幅度幾乎是沒什麼變化,相當穩定的發揮。

FSR 4 VS FSR 3畫面表現和性能對比

除了光柵和光追性能,RDNA 4升級所帶來的還有革命性的FSR 4,據AMD官方說法,30+款遊戲將在顯卡發佈不久後支持FSR 4,而25年就超過75+款,而首批支持FSR 4的遊戲列表裏就有《使命召喚21:黑色行動6》,目前在正式版遊戲裏面已經能夠直接看到FSR 4的選項,本次就用這款遊戲爲例來看看FSR 4對比FSR 3有着怎樣的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支持FSR 3.1 API的遊戲,都可以直接通過顯卡驅動內的開關獲得驅動層面的FSR 4支持,由分析模型升級成基於機器學習模型,並可結合FSR 3.1的幀生成和Radeon Anti-Lag 2技術使用,未來也許也會將機器學習模型應用到幀生成中~

對於FSR 4,個人首先的關注點是畫質升級而不是性能,畢竟FSR 3的幀率提升已經能滿足大多數正常需要,硬核在私人比賽裏創建了售車園區這個地圖,用來觀察一下FSR 4中心畫質表現,下面是3組不同模式FSR 4和1組FSR 3由4K截取至959X1130分辨率局部截圖對比。

4K@FSR 3質量中心畫質

4K@FSR 4性能中心畫質

4K@FSR 4平衡中心畫質

4K@FSR 4質量中心畫質

截取放大畫面後,第一時間就留意到處於畫面中間的人物建模有着顛覆性的變化——數毛級!!!舉個形象的比喻,FSR 3就是絨毛,FSR 4直接變成一條條清晰可見的手毛了,這種精細的畫面差異通常會反饋在線狀物體上,比如樹枝分叉、建築物天線等。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開啓FSR 4後,槍械表面的暗部噪點明顯被處理過,畫面也就變得純淨,這可是FSR 3老生常談的問題,FSR 4現世就完美解決了。

最後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FSR 4性能、平衡和質量三種模式在4K分辨率即便放大畫面也看不出太大區別,這就意味着玩家可以放心使用FSR 4性能檔,以便在保證畫面細節情況下,還能獲得最佳幀率提升。

FSR 4中心畫質表現顯然令人相當滿意,而在玩家也許不太關注畫面邊緣表現又如何呢?這次特意換用核彈鎮假日這張地圖來對比一下吧,這裏有很多線狀物體——無處不在的電纜,並且處於下着雪的天氣,視野相對模糊一些,機器學習模型會不會因此拉跨呢?

4K@FSR 3 質量邊緣畫質

4K@FSR 4 質量邊緣畫質

這次直接截取了整個畫面的最左邊區域——處於遠景且畫面邊緣的電纜,由上圖對比可見,FSR 3質量檔電纜渲染出來已經變成虛線的感覺,而FSR 4質量檔電纜渲染是完整的並不意外,更讓人驚喜的是一種由近到遠的清晰度展現(左邊電纜更遠有一種模糊感,右邊電纜則逐漸清晰),符合現實肉眼觀察的真實反饋!

FSR 4自然不止有強大的細節處理,而且對於畫面中出現的閃爍、色塊等BUG都可以通通消除,我們又換了一張地圖——摩天樓,處於水吧檯內的場景,可見FSR 3畫面中,酒瓶、杯子等物件邊緣有一種莫名其妙又看似正常的低頻率閃爍,而開啓FSR 4後,直接把這種細節BUG也處理掉了,相當強大。

RX 9070 XT開啓FSR 4、FSR 3和原生幀率對比

RX 9070開啓FSR 4、FSR 3和原生幀率對比

至於FSR 4幀率表現方面,就質量檔而言,相比FSR 3大致會下滑3%~6%幅度,畢竟也是使用了畫面表現絕佳的機器學習模型,至於這種差距對於FSR 4本身幀率提升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無論是RX 9070 XT還是RX 9070 XT,相比原生畫面,僅開啓質量檔都有40%左右幀率提升,而搭配幀生成技術後更是輕鬆超過2倍提升。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AMD官方也建議幀生成技術最好在能保證原生幀率大於60fps情況下使用。

散熱、功耗和超頻測試

散熱表現方面,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可以在3DMark Steel Nomad壓力測試中以99%穩定度通過,在跑滿330W功耗情況下,GPU最高溫度59℃,熱點和顯存溫度分別爲85℃和90℃,風扇轉速最高來到40%@1779RPM,表現絕佳噪聲感知並不敏感。

另一款RX 9070 PURE極地OC則是以99.1%穩定度通過3DMark Steel Nomad壓力測試,而且它的散熱性能更令人震撼,作爲一款能暢遊4K遊戲的顯卡,滿載GPU溫度卻只有51℃,堪比一體式水冷顯卡的表現。熱點和顯存溫度則是71℃和86℃,最高風扇轉速爲37%@1444RPM,這款顯卡滿載噪聲個人感覺甚至和日常使用場景也沒差了~

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和RTX 4070 Ti SUPER在《刺客信條:幻景》中的OSD監測信息

RX 9070 PURE極地OC和RX 7900 GRE在《刺客信條:幻景》中的OSD監測信息

四款顯卡都是配備16GB顯存,個人感覺在4K分辨率應付大多數遊戲已經足夠,其次是日常遊戲溫度表現,兩款RX 9070系列其實都要比壓力測試中更低,畢竟3DMark Steel Nomad就是一個全程極高強度的光柵化項目。對比RX 7900 GRE,RX 9070和RX 9070 XT能耗比表現也不錯,尤其是RX 9070比它要低40W,還擁有綜合領先20%以上的遊戲性能,和RTX 4070 Ti SUPER倒是一條水平線。

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手動超頻設置

RX 9070 PURE極地OC手動超頻設置

適用於RX 9070系列的顯卡驅動,在超頻頁面也有一些改變之處,比如最大最小頻率變成了最大頻率偏移、電壓變成了電壓偏移,調節後數值調節的方式也不一樣,總得來說更符合超頻玩家的交互邏輯。

具體要怎麼操作,其實就是在拉滿功耗牆情況下,尋找合適的負壓值匹配核心頻率和顯存頻率,每一款顯卡每一款個體都不一樣。

RX 9070 PURE極地OC的顯存頻率就可以拉到2818MHz,而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則是2718MHz,核心頻率均爲+400MHz,而-100mV電壓值通常是RDNA架構使用最多的區間。

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默認3DMark Time Spy Extreme顯卡分數爲14711,手動超頻後達到15985

RX 9070 PURE極地OC默認3DMark Time Spy Extreme顯卡分數爲12865,手動超頻後達到14258

手動超頻後,RX 9070 XT還可以在默認基礎上提升9%,而RX 9070則是達到更高的11%,個人覺得在如今顯卡刀法橫行的年代,這可是4K分辨率相對準確、可觀的提升幅度吶,畢竟用TSE項目來參考是完全靠譜的,RX 9070 XT已經略超RX 7900 XTX水平,而RX 9070則是輕鬆超過RX 7900 XT。

內容創作和大語言模型AI性能

RX 9070 XT在PugetBench Premiere Pro 2025中得分爲12191

RTX 4070 Ti SUPER在PugetBench Premiere Pro 2025中得分爲13142

RX 9070在PugetBench Premiere Pro 2025中得分爲11804

RX 7900 GRE在PugetBench Premiere Pro 2025中得分爲10829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尤其是視頻剪輯的Premiere Pro,使用Opencl加速的RX 9070系列相比RX 7900 GRE還是有一定進步的,RX 9070 XT提升幅度爲13%,而RX 9070也有9%,當然這和使用CUDA加速的RTX 4070 Ti SUPER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幅度大致爲10%左右,個人覺得結合售價、遊戲性能來看是可接受的。

RX 9070 XT運行DeepSeek-R1-Distill-Llama-14B-Q4_K_M(GPU卸載MAX+上下文長度4096),使用Vulkan加速推理速度可達到20.48 Tok/sec

RTX 4070 Ti SUPER運行DeepSeek-R1-Distill-Llama-14B-Q4_K_M(GPU卸載MAX+上下文長度4096),使用CUDA加速推理速度可達到20.36 Tok/sec

RX 9070運行DeepSeek-R1-Distill-Llama-14B-Q4_K_M(GPU卸載MAX+上下文長度4096),使用Vulkan加速推理速度可達到20.25 Tok/sec

RX 7900 GRE運行DeepSeek-R1-Distill-Llama-14B-Q4_K_M(GPU卸載MAX+上下文長度4096),使用Vulkan加速推理速度可達到17.92 Tok/sec

除了RX 7900 GRE,其餘三款顯卡運行DeepSeek-14B蒸餾模型表現其實都差不多,如果要對比RX 7900 GRE的話,RX 9070 XT提升幅度爲14%,RX 9070也有13%,體驗差距還是較爲明顯的,和RTX 4070 Ti SUPER就差不多了,後續再看看ROCm更新支持RX 9070系列後有無進一步的提升空間吧~

最後,Radeon Software此次顯卡驅動更新之後,還加入了AMD Chat功能,也就是集成於驅動內的大語言模型(可在驅動內下載),爲玩家提供了聊天機器人以及文本生成圖像功能,可離線可上傳文件,最直接當然是方便大家可以直接瞭解驅動的操作以及查詢資料,就比如新手大可不必安裝任何軟件,也可以直接問它顯卡的實時溫度。

總結

全文各環節體驗下來,AMD這次全新推出的RX 9070 XT和RX 9070兩款新卡,無疑是目前最具性價比的4K遊戲顯卡。

綜合2K&4K光柵和光追性能,RX 9070 XT可領先RX 7900 GRE高達47%幅度,而RX 9070則是領先RX 7900 GRE達到27%幅度,光追性能提升幅度甚至會比光柵項目要高!

RX 9070 XT對比RTX 4070 Ti SUPER也有顯著優勢,綜合2K&4K光柵和光追性能領先幅度達到12%,這妥妥就是對標RTX 5070 Ti的水平,更有趣的是,而RX 9070在光柵項目中甚至可以打平RTX 4070 Ti SUPER。

FSR 4技術也是RX 9070系列最有價值之一的升級之處,有機器學習模型優化下,相比FSR 3在細節方面提升太多了,並且畫面中的BUG也能處理到位,結合幀生成至少也有2倍提升,足夠滿足玩家對高幀率的需求。

售價方面,RX 9070 XT定價4999元起,RX 9070定價4499元起,還是熟悉的田忌賽馬戰略——RX 9070比RTX 5070價格低100元,純硬件遊戲性能卻強得多,而RX 9070 XT和RTX 5070 Ti幾乎就是一條水平線上,售價卻至少便宜1000元以上。

本次測試的RX 9070 XT/RX 9070顯卡和其他硬件介紹

本次測試用到的藍寶石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外觀採用一體式框架形成了簡潔和大膽的工業風格,灰色的導流罩上佈滿極具工業氣息的紋路,搭配側面全新的格柵設計語言。顯卡搭載了三枚飛翼軸流扇,具備高風壓和風量設計之餘,還能保證噪聲足夠低,風扇也是觸點+卡扣設計,在後期清潔的時候可方便拆卸。

側面格柵設計還是相當好看的,左、右側分別有RADEON和NiTRIO+ LOGO,以包裹的形式展現內部的第二代靈動島光效系統,感覺有點類似於揚聲器網格前面板的設計。另外側面已經看不到任何供電接口非常整潔,因爲它採用的是背插式供電接口。

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第二代靈動島光效系統展示,RGB燈光會因爲格柵形成充滿色彩的三角形獨特視覺效果

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配備全新磁吸快拆背板,風格設計也是極爲簡潔,且頗有純血公版的味道,背板可完美遮擋供電線纜,而且用戶可以在官網下載3D原文件,通過3D打印的方式打造完全客製化的顯卡模組。

拆除背板後,能發現顯卡在PCB和鰭片之間配備了全新12V-2x6供電接口,可滿足最高600W輸出功率,玩家可以直接使用電源一線鏈接,官方建議搭配電源爲750W。右側區域則是ARGB插針,可方便用戶同步主板燈效。

值得一提的是,顯卡在接線的鰭片區域設計了遮擋層,可以完美避免線材和鰭片造成物理摩擦。

除了供電接口自身有保險絲以外,在接上線後,其實距離線材彎折還有一定空間,大家不必擔心接口安全性問題。

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整體尺寸爲330X128.5X65.68mm,屬於大尺寸三風扇非公,內置了高強度冷軋鋼框架、12層多倍銅PCB、16相數字供電、6根複合熱管、全系使用霍尼韋爾PTM 7950導熱膏等豪華配置。

視頻輸出接口方面,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配備兩組HDMI 2.1b和兩組DP 2.1a(UHBR13.5,速率爲54Gbps),可最高實現8K超高分辨率+刷新率輸出。

第二款顯卡就是藍寶石RX 9070 PURE極地OC,外觀採用重新定義的極地白,結合了現代美學走的是優雅風格,比較適合AMD純白全家桶裝機方案。顯卡正面同樣搭載了三枚飛翼軸流扇,並配備雙滾珠軸承,擁有長壽命設計並適用於任何需要提升散熱效率的高負荷場景。

側面區域則是半裸露鰭片的,中間有SAPPHIRE LOGO支持RGB燈效,顯卡配備傳統雙8Pin PCIe供電,對於只有245W功耗的RX 9070 PURE極地OC顯然過剩,官方建議搭配電源爲650W相當親民。

SAPPHIRE LOGO燈效,也可以通過5V 3PIN連接線打造整機RGB光效聯動

全尺寸的金屬背板,在GPU核心之處和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一樣配備固定支架,可以增強顯卡結構,尾部有大面積鏤空的貫穿式通風主流設計。

RX 9070 PURE極地OC整體尺寸爲320X120.25X61.6mm,尺寸比RX 9070 XT NiTRIO+氮動OC略小一丟丟,內置12相數字供電、5根複合熱管、一體式散熱模組、霍尼韋爾PTM 7950導熱膏等高端配置。

RX 9070 PURE極地OC視頻輸出接口也是兩組HDMI 2.1b和兩組DP 2.1a的組合,完美滿足遊戲發燒友的需求。

本次使用的內存——來自作爲AMD A-Club的核心合作伙伴佰維,型號爲DW100時空行者DDR5 6000C26 16GB*2套裝,除了DW100,佰維還擁有HX100鬥戰行者DDR5 6400C30和DX100月光寶盒DDR5 6000C28,形成了甜點頻率x低時序x多形態的產品體系,讓不同AMD用戶能找到自己合適的需求。

DW100時空行者DDR5 6000C26外觀設計簡潔,榮獲CES創新獎、德國紅點獎和法國設計金獎,配備2mm鋁合金裝甲,表面採用電泳工藝手感更溫潤。結構來看,DW100因爲是立體錯位設計,從而形成的三條微風通道,可大大提升散熱效率。

DW100時空行者DDR5 6000C26採用特挑海力士A-Die顆粒,配備10層PCB設計,開啓EXPO即可一鍵達成DDR5 6000CL26-35-35-72超低時序,完美適配銳龍9000系列處理器尤其是銳龍7 9800X3D,內存顆粒還具備不俗的超頻潛力,建議動手能力強的朋友可進一步手動調試。

DW100時空行者DDR5 6000C26配備高品質導光條,支持1680萬RGB流光色、10+燈效控制以及單獨控制的8組燈光矩陣,除了頂部燈效,可見內存側面也有一定區域覆蓋。

電源方面,本次搭配顯卡測試的是振華ZILLION FG卓凌1050W全模組金牌電源,在1050W高功率支持下亦能保持緊湊的140mm機身,內部一顆12CM F.D.B風扇,支持ECO智能溫控。ZILLION 1050W通過了ATX 3.1規範,配備臺系105℃電容,加上五年質保售後,產品定位偏向性價比款。

全模組接口設計,包括六組CPU/PCIE通用接口、一組24+4pin主板供電接口和四組IDE/SATA接口,支持雙8pin轉12V-2X6 PCIe,也可以完美適配RX 9070系列。

電源配備全套扁平模組線,模組線包括1*24pin供電、2*8pin(4+4pin) CPU供電、3*8pin(6+2) PCIe顯卡供電、雙8pin轉12V-2X6 PCIe顯卡供電、2*SATA、2*大4Pin以及1*Molex轉FDD,可滿足高端發燒配置需求。

CPU散熱器是先馬二代XW360-P黑色版本,搭載支持480X480分辨率、500nits最大亮點的2.1英寸IPS屏幕,也擁有2.8、3.4等其他尺寸選擇,由於採用磁吸設計,除了拆卸方便也可替換帶先馬LOGO的配件,在強大的散熱性能支持下,銳龍7 9800X3D在全程遊戲測試溫度並未超過50℃,它還擁有領先的6年超長質保售後支持。

先馬二代XW360-P提供無風扇版本,方便玩家自由選擇搭配不同定位的冷排風扇,這裏就搭配了來自TRYX創氪星系的三枚ROTA暗星PRO 120mm高性能風扇。

先馬二代XW360-P&2.1英寸圓屏監測硬件效果~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