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參考:
《SOS 粗野主義》-奧利弗·艾爾瑟
【粗野主義】[BRUTALISM](亦稱野獸派)
提到粗野主義,我們腦海中浮現而出的是什麼呢?對於大多數沒有了解過這個概念的人可能會把這當成一種哲學思辨。但實際上,粗野主義即是一種風格亦是一種美學,就我個人來說,一提到粗野主義,我就會聯想到混凝土。
但粗野主義即不粗糙也不野蠻,它最早是起源於法語短語béton brut(未處理的混凝土),在當時專門用來形容使用粗糙和厚重材料建造的建築(但這是刻板印象,後面會寫)。
說簡單點,二戰結束後,萬物百廢待興。在一片狼藉之下,人們最先關注的就是建築的重建和安置災民的問題,尤其是在英國和東歐以及其他共產主義國家。
拿英國打個樣,彼時的英國正處於戰後恢復時期,急需大批學校、教堂、圖書館、社會住宅及其他可快速建造起來的公共建築。用返璞歸真的姿態,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快速、堅硬、原始、低價、功能性與這幾個詞條相呼應的材料有什麼呢?在當時只有混凝土可以擔此大任,而混凝土也不負衆望,爲災後的市民以及貧民提供了這樣一個更健康和人道的替代方案,爲當時戰後重建和公民平等帶來了曙光。它們的實用性強、成本又低,很快便成爲了大學、圖書館、市政大廳等建築的主要風格。
所以,倫敦也被認爲是世界粗野主義之都(並非蘇/俄),時至今日仍保有50多座粗野主義建築。
[倫敦/特雷裏克塔](Trellick Tower)
[倫敦/巴比肯區域](The Barbican Estate)
[倫敦/亞歷山德拉道](Alexandra Road Estate)
雖然倫敦是粗野主義之都,但實際第一個公認且公開的粗野主義建築是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所設計的馬賽公寓(1946-1957),這個建築被稱爲粗野主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馬賽公寓337間房可以容納1600人,專爲工人階級和當時其他貧民的住房短缺提供了一個時尚而有創意的思路,因爲這個新型密集住宅像一個功能完善的城市。
不但擁有停車場,管理員空間,還利用了中間兩層作爲購物街,設有各式商店,而在頂層還修建了幼兒園,開放劇院,與電影院。總之,城市所擁有的功能在這棟建築應有盡有,充分體現了柯布西耶對於自己理想城市的構思。它也是現代住宅公寓的鼻祖,在2016年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遺產。
[法國/馬賽公寓](這個翻譯更大衆,但實際應爲Unite d'Habitation[居住單元])
粗野主義的特點與意識
在粗野主義逐漸滿足了住房需求後,50-60年代的建築家們就開始利用這種風格來完成自己的構想。
如果說踏入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物是踏入春天,在解凍的湖水中盪漾,那麼粗野主義則是聳立在寒風中,感受冰雪覆蓋萬物後的寂靜與樸素。
但我們首先要注意一點,不是所有混凝土外觀的建築都可以定義爲粗野主義,最主要的是看是否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比如雕塑特徵,有沒有給觀者帶來審美體驗。我們所說的現代公寓樓,一般只是功能性建築而已。
粗野主義建築其實算是一個蠻寬泛的概念,它以裸露的、未噴漆的混凝土,裸露的磚石或更爲複雜的水刷石飾面作爲主要特徵,具有鮮明的極簡主義爲特色。
幾何感強、色彩單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使用了金屬、木材、大片玻璃等表達效果較爲均質的材料。但是!粗野主義,並不絕對等同於現澆混凝土+誇張鋼構+狹小玻璃的素組。
粗野主義建築的核心在於表達上的直接性,直白且不加以掩飾地表達事物原本的樣子,比如“木材的木性,石頭的石性”(不過這樣也很容易讓人產生遺蹟情節)。故把粗野主義等同於大尺度的、粗糙的混凝土構築,是一種對於粗野主義的刻板印象。
粗野主義的所傳達的粗糙感其實並不是真的要做的粗糙。而是通過設計上的手法(主要是通過材質的原生質感)去建立這種粗糙感。通過這種粗糙感加深粗野主義想要強調的一種真實、原生、自然、未經刻意雕琢的感覺。這些自然的“缺陷”轉化爲藝術表達,爲空間注入了一種原始而富有張力的生命力。
[聖迭戈/格薩爾圖書館](Geisel Library)
[魁北克/棲息地67](Habitat 67)
粗野落幕
時代會進步,舊的東西將慢慢爲新的東西讓步,而粗野主義建築也是如此,粗野主義的建築在五六十年代是時髦而優雅的代言詞,協同它具備的穩定性、雕塑感和厚重感等特點,讓其在學校校園裏風靡一時。時間的刀是鋒利的,足以讓這些看似不朽的作品和大背頭喇叭褲以及狂野的嬉皮士一起湮沒在時光的泡影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建築界的潮流風向標轉向了後現代主義,人們對粗野主義的敬仰變成了審視。
爛尾房、毛胚房、太粗糙、無美感、還有安全隱患,在這些質疑聲中,粗野主義迎來了低谷。其實這些建築的荒廢其實和什麼主義沒什麼關係,戰後的大環境需要大量住房,政府建造了一大堆住宅。
而當時的粗野主義建築又大多是政府保障房、安置房等等,這種類似功能的建築其實在國內接觸過的也都知道,基本沒什麼運營,住戶魚龍混雜,很容易變成髒亂差的環境。而八十年代更是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刻,中產階級不斷擴大,人們迫不及待地追求精緻生活,向上流社會靠攏,久而久之毛糙沉重的粗野主義被貼上了“貧民窟”、“撕裂社區”、“混亂骯髒”的標籤。
隨後人們積累了財富,搬出這種高層公寓,轉手賣給更底層的人和新來的移民。住戶階層低加缺乏物業管理,逐漸就形成了髒亂混亂的社區氛圍。而野獸派正好是遇上了這個時期,不幸成了替罪羊。
其實作爲文化和藝術的載體,粗野主義經常是成功的。畢竟它確確實實的解決了住房問題和民生問題,這毋庸置疑。可面對人類不斷成長與進化的新浪潮,粗野主義也只能接受現狀,將自己的本色掩蓋在流光溢彩、華麗繁榮的城市建築羣中。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勞耶分館](Breuer branch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復甦
儘管粗野主義運動在1980 年代初基本結束,並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結構表現主義和解構主義,但自 2015 年以來,隨着各種指南和書籍的出版,人們對它們的興趣重新抬頭。
流行趨勢總是循環往復,舊的東西又變成新的,對於時尚和藝術來說亦是如此。在建築方面,沒有什麼風格比粗野主義更能體現這一原則。它被邊緣化後又再次受到了人們的歡迎。
我個人認爲,粗野主義在新浪潮中的突然流行其實主要是因爲大家對於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審美疲勞導致的一個果,粗野建築帶給人的是獨特而大膽、是強烈的態度、是拋棄了造作華麗的真實與壯觀,所以越來越多陷入審美疲勞的人就會願意去看一個凸顯本真的物體。
無論是公共住宅還是文化建築,粗野主義的發展呈現出對自然以及人類社會狀態的思考。雖然該建築風格在過去給人以冰冷之感,但隨着當下社會的發展,它已成爲多元建築文化的代表。或許,每一種流派都值得我們去探討背後的意義、感受其歷史價值。
[倫敦/巴比肯區域](The Barbican Estate)
[波士頓/波士頓市政廳](Boston City Hall)
遊戲
粗野主義在遊戲中也有過體現,最具代表性的遊戲便是《控制》。
遊戲中的太古屋原型便是粗野主義代表作,位於紐約的長線大廈。
遊戲裏面大量使用裸露的混凝土結構,這些結構在視覺上給人以厚重、粗糲的感覺,還有其建築形態也具有明顯的幾何特徵。
我知道可能有人聯想到死亡擱淺的結點城,但死亡擱淺並不是粗野主義,粗野主義建築的核心美學在於對材料本質的展現和對建築結構的直接表達,它強調的之前我已經說過了,那是一種原始、未經雕琢的美感,還有就是對建築功能和結構的誠實呈現。
而《死亡擱淺》中的建築雖然在材料和形態上有一些粗野主義的影子,但其整體美學風格更爲多元和複雜,雜糅了未來主義、科幻元素等多種風格,不僅僅侷限於粗野主義所倡導的原始和質樸。(不過真要說我還是更喜歡死亡擱淺裏面的建築)
[紐約/長線大廈](Long Lines Building)
一些其他的粗野主義
首先講一下,我故意沒有說前蘇聯的建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蘇聯美學建築所涉及的流派實在太多了,你很難講清楚你看到的這個建築究竟雜糅了哪些風格,所以我乾脆不講了。
這裏的部分就是挑一些粗野主義建築給大家看看。
[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總部](Academy of Sciences Headquarters)
[第比利斯/格魯吉亞銀行總部](Bank of Georgia)
[紐黑文/耶魯大學建築和藝術系大樓](Yale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and Art Department building)
[馬德里/白塔](White pagoda)
[前蘇聯/陀思妥耶夫斯基·戲劇藝術劇院](Theatres of Fyodor Dostoyevsky)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