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省流:
千元左右,打遊戲CPU選R5 7500F;
整機預算7K+,等下月新品發佈後再決定配置
然後進入疊甲環節
1. 下面的配置推薦僅代表個人看法,如果對產品有不同見解,可以友善指出,共同討論;
2. 價格:配置中的參考價截止於發佈日期,沒有刻意領卷,標價肯定能買到,願意找的話肯定會有更便宜的購買渠道;
3. 勘誤:全程一個人完成,肯定會有寫錯打漏的地方,如果有問題可以友善指出;
4. 配置選擇方面,以個人拙見,硬盤速度對於95%的用戶日常使用都影響極小,所以硬盤會推薦採用原廠TLC顆粒的方案,穩定性優先;
5. 主板儘量選擇御三家的,一般情況下不推薦三線品牌型號;
6. 這篇文章沒有收到任何廠家贊助,如果你覺得收錢了,那我希望是真的;
市場分析部分
目前值得推薦的CPU
I3 12100F
沒啥好說的,從發佈到現在一直都是低預算遊戲神U。四核八線程的規格,能暢玩主流遊戲,現在只賣三百多,要啥自行車。至於後面發佈的,I3 13100/14100,多少帶點智商檢測了,同樣的規格,提升0.1/0.2Ghz頻率後就是新品了,性能沒漲多少,價格倒是漲的快;
R5 5600
遊戲方面和I5 12400F基本一樣,目前單CPU比I5 12400F便宜五十左右,需要搭配的B550主板最近價格也下來了,五百塊就能買到有雙M.2接口,支持ARGB的華碩B550M-K。板U搭配能比12400F便宜兩百,剛好夠把內存從16G升級到32G。
R5 7500F
目前千元價位的遊戲首選。如果說前段時間的低價I5 12600KF還能和R5 7500F競爭一下的話,現在漲價到1150的I5 12600KF,基本算是退出競爭了,打遊戲不如R5 7500F,多核性能不如下面要講的I5 13500,上不去下不來,卡在這裏了。
I5 13500
目前千元價位的生產力首選。前面說R5 7500F是千元的遊戲首選,但R5 7500F六核的核心規模,多核性能方面稍顯羸弱,面對剪輯/畫圖等需要多核性能的生產力需求不太夠用。有多核性能方面需求的用戶就可以考慮I5 13500了,6大核8小核的規模,C0步進,是由12代完整核心閹割而來的產物。多核性能略強於I7 12700,對比幾乎同價格,6大核4小核的I5 12600KF更是不知道強到哪裏去了。
作爲不帶F的型號,內嵌一顆UHD770核顯,作爲辦公機的亮機卡,平時玩玩騰訊全家桶,剪視頻的時候用核顯加速,都是挺不錯的選擇;
Intel CPU方面
目標I5 13600KF及以上,非剛需用戶,建議等10月24日,Intel新品發佈後再決定。
根據目前已知的消息,Intel下一代桌面端新品命名將同步移動端平臺,改爲酷睿ULTRA 200系列。與往年一樣,首發將只提供U9、U7、U5系列中帶K的高端型號。
各級別核心規模與14代基本相同,設計方面取消了超線程,熱密度下降很多,不會像現在的I7/I9一樣難以壓制溫度。
砍掉超線程對遊戲和系統調度策略來說都是好事,關心過超頻的同學可能會發現,在I7/I9這種核心規模較大的CPU上,關掉超線程後遊戲幀數反而會上升:這是因爲在大小核異構的CPU中,需要調度三個部分,即性能核(P核)、能效核(E核)、性能核的超線程,如此複雜的調度,哪怕連操作系統都無法完美調用,更不談遊戲了。現在砍掉超線程,可以一點程度上緩解這種問題。
性能方面,根據目前的爆料,ULTRA7 265KF(I7 15700K)在Geekbench 6基準測試中,單核3219分,多核19433分的成績。作爲參考,I7 14700K在此項目中的成績爲單核2928分,多核18787分。
對比核心規模同爲8個性能核+12個能效核的I7 14700K,ULTRA7 265KF單核性能提升10%左右,在取消超線程(超線程理論上可增加25%多核性能)並且頻率降低的情況下,多核性能基本持平上一代I7 14700K,可見其單核性能和能效E核效率提升應十分顯著。
還有幾個有意思的點
1.首發U9型號僅提供帶核顯的U9 285K,沒有提供不帶核顯的KF型號,不知道後續會不會補充。
2.緩存加大:一、二級緩存由2MB/一個大核,提升到了3MB/一個大核。緩存的意義大夥們在R7 7800X3D這個遊戲神U上已經看到了,我就不贅述了。這個改動預計能帶來最多10%的遊戲幀數提升,就看接下來的上市後的實際測試了。
3.U3增加核心規模,引入大小核設計,增加了4個能效核,即4個性能核+4個能效核共8核。這一點對與入門級的遊戲主機,辦公主機都是極大的提升。目前的I3單核性能可以追上主流水平,但如果碰到比較喫CPU性能的3A遊戲,或後臺軟件較多的情況下,4核的性能就不太夠用了。增加4個能效核後,多核性能估計能追上目前的R5 7500F,這個提升相當可觀了。按照Intel的一貫定價,U3如果後期賣四五百塊錢,性價比是非常不錯的,如果漲價了就當我沒說。
AMD CPU方面
個人意見,主流型號中R5 5600 /R5 7500F/R7 7700是比較值得推薦的。
其他中高端型號目前價格太高,R7 7800X3D價格起飛,目前價格2900左右,相較八月初漲價五百多,非剛需剛需剛需用戶,不建議在這個價位購買。
現在甚至出現了R9 7900X3D價格比R7 7800X3D還便宜的奇觀,但不建議不會折騰的遊戲玩家因此選購R9 7900X3D。原因是R9 7900X3D採用了雙CCD架構,十二核的規模是由一個搭載X3D緩存的六核CCD和另一個無X3D緩存的CCD組合而成的。在默認情況下,當負載超過六核時,系統會同時調用有X3D緩存和無X3D緩存的雙CCD,混亂的調度會造成幀數損失。遊戲方面反而不如單CCD,擁有完整核心的R7 7800X3D,如果是衝着X3D的超高遊戲幀數想買來全默認直接用的朋友可能會失望了。
想要發揮R9 7900X3D全部性能的話,需要用processlasso指定線程,指定在有3d緩存的核心運行遊戲。可以說這個CPU調度好是7600X3D,調度不好是7600X。
新品R5 7600X3D首發價2199,這價格…也不太好推薦。9000系列新品目前價格虛高,相比7000系列,性能提升和差價不成正比。遊戲玩家建議先買R5 7500F或R7 7700,其餘預算先幹顯卡,等9000系X3D型號發佈後再置換。
高端型號方面,R9 7950X/7950X3D這兩個型號目前性價比還行,散片價格分別在3100/3800左右,真16大核,生產力性能優異,並且不用擔心高壓縮肛問題。R9 7950X3D在指定CCD運行遊戲後,憑藉更高的頻率,遊戲幀數比R7 7800X3D還要更高一點,是目前的真 遊戲天花板。
還有目前熱度也比較高的R7 5700X3D,個人覺得這顆CPU比較合適有AM4平臺的老用戶升級。這顆CPU的遊戲表現和R5 7500F基本在同一水平,老用戶僅更換CPU便可一步追上主流水平,主板/內存都不用換,性價比還是挺高的。新用戶購買的話,還是上R5 7500F吧,按照AMD的說法,目前的AM5平臺更新至 2027年,也就是說,現在隨便買個大廠的B650主板,就可以支持後續兩代的R5 9500F甚至R5 11500F(如果是這樣命名的話)。但現在新購置R5 5700X3D+B550的話,後續的升級空間基本上是到頭了。
主板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主板就相當於主機內的插線板,其他設備往上接入的時候需要接口數量和功率。接口數量滿足需求,主板供電可以滿足CPU滿載使用即可。
Intel主板推薦
13700K及以上帶K的CPU建議搭配Z790系列主板使用。
微星H610M-E DDR4
四百出頭的價格,一線品牌
推薦搭配I5 12400F及以下CPU使用,有簡易Debug自檢燈,單M.2硬盤位,後置6個USB接口。
華碩B660M-K DDR4
550左右的價格,一線品牌。供電爲華碩經典的6+1項設計,搭配風冷散熱,最大可提供130W左右的供電能力,剛好可以跑滿12600K。
推薦搭配12600K及以下CPU使用,雙M2硬盤位,後置6個USB接口,不支持5V ARGB燈光。
華碩B760M-R DDR4
價格630左右,供電和B660M-K相同
推薦搭配12600K及以下CPU使用,雙M2硬盤位,後置8個USB接口,支持5V ARGB燈光。
以下的Intel主板型號均支持PUMP水冷水泵接口
微星B760M-A DDR4
價格830左右,CPU供電爲6項55A並聯,實測最高可支持I7 14700KF在降壓後穩定使用。一般情況下推薦搭配I5 14600K及以下CPU,銀色散熱裝甲,可搭配白色海景房主機。
支持PUMP水冷水泵接口,有簡易Debug自檢燈,雙PCIE4.0 M2硬盤位,支持PUMP水冷水泵接口,後置6個USB接口,兩個10Gbps高速USB接口,支持5V ARGB燈光。
同時這個型號還有DDR5內存版本,爲黑色散熱裝甲。
微星B760M MORTAR II DDR5迫擊炮二代
價格1050左右,CPU供電爲12項75A,理論上可以適配LGA1700全系列CPU。
有簡易Debug自檢燈,三個PCIE4.0 M2硬盤位,後置一個20Gbps速率的Type-C接口,7個USB-A接口,幾乎用完了B760芯片組提供的所有PCIE通道。支持5V ARGB燈光。
華碩B760M-PLUS II 重炮手二代
價格1100左右,CPU供電爲12項50A,建議搭配14700K及以下CPU。
有簡易Debug自檢燈,支持顯卡快拆,三個PCIE4.0 M2硬盤位(其中一個接口爲PCIE4.0x2),後置一個20Gbps速率的Type-C接口,7個USB-A接口,支持5V ARGB燈光。
重炮手和迫擊炮這一對歡喜冤家,各位按需選購即可,日常使用基本沒啥區別。
微星Z790-P II
價格1350左右,CPU供電爲14路55A,可以適配LGA1700全系列CPU。
有簡易Debug自檢燈,四個PCIE4.0硬盤位,後置一個20Gbps速率的Type-C接口,7個USB-A接口。支持5V ARGB燈光,一線品牌入門Z790首選。
微星Z790-A MAX WIFI DDR5
價格1600左右,CPU供電爲16路80A,可以適配LGA1700全系列CPU。
有簡易Debug自檢燈,支持WIFI7無線網絡,四個PCIE4.0硬盤位,後置一個20Gbps速率的Type-C接口,7個USB-A接口。支持5V ARGB燈光。
華碩Z790 AYW OC WIFI
價格1700左右,CPU供電爲12項60A,可以適配LGA1700全系列CPU。
專爲超頻設計的雙內存插槽,可大幅優化內存佈線,提高內存頻率上限,這塊主板可稱之爲“APEX青春版“。
有Q-Code自檢碼顯示屏,主板上集成開機鍵,支持WIFI6無線網絡,三個PCIE4.0硬盤位,後置一個10Gbps速率的Type-C接口,7個USB-A接口。支持5V ARGB燈光。
AMD主板
華碩B550M-K ARGB
目前價格520左右,搭配R5 5600使用較爲合適。
兩個PCIE4.0硬盤位,後置6個USB接口,支持5VARGB燈光。
AM4主板因爲發佈時間較長,市面上有很多拆機/二手主板,下單時需要注意
華碩B650M-R
目前價格650左右,搭配R5 7500F使用較爲合適。
兩個PCIE4.0硬盤位,後置6個USB接口,支持5VARGB燈光。
以下的AMD主板型號支持PUMP水冷水泵接口
微星B650M-P
目前價格790左右,建議搭配R7 7800X3D及以下型號。
有簡易Debug自檢燈,支持PUMP水冷水泵接口,兩個PCIE4.0硬盤位,後置8個USB接口(其中兩個速率爲10Gbps),支持5VARGB燈光。
微星B650M MORTAR WIFI DDR5迫擊炮
價格1100左右,CPU供電爲12路80A,可適配AM5全系列CPU。
有簡易Debug自檢燈,支持WiFi6E無線網絡,兩個PCIE4.0硬盤位,後置一個20Gbps速率的Type-C接口,7個USB-A接口,支持5VARGB燈光。
華碩TUF GAMING B650M-PLUS WIFI 重炮手
價格1200左右,CPU供電爲12路60A,可適配AM5全系列CPU.
有簡易Debug自檢燈,支持WiFi6無線網絡,兩個PCIE4.0硬盤位,後置一個20Gbps速率的Type-C接口,7個USB-A接口,支持5VARGB燈光。
重炮手和迫擊炮這一對歡喜冤家,各位按需選購即可,日常使用基本沒啥區別。
AMD主板這邊B650系列就足夠滿足大部分用戶日常使用了,如有特殊需求可自行選購其他型號。
顯卡
千元左右
在這個價位段兩家的產品線都許久未更新了,NV的新品更是令人眼前一黑。
RTX3050 8G,發佈於2022年1月5日,到現在一共上市兩年零八個月。其性能和發佈於2019年10月29日的GTX1660SUPER基本爲同一水平,引入了DLSS和對這個性能來說聊勝於無的光線追蹤技術。
圖片來源:裝機之家
就這麼個性能,甚至還能砍一刀顯存和帶寬。作爲2024年新品發佈的RTX3050 6G,性能更是隻有GTX1660水平,目前售價1300左右。高情商的說,這個是目前無需外接供電的最強獨立顯卡,低情商的話大夥們評論區說吧……我說怕過不了審。
目前NV和AMD兩家也沒有絲毫想發佈這個價位新卡的跡象,可能是不如高端型號割韭菜賺的多吧,無所謂了。可能在明年50系發佈前,在無人在意的角落裏,一紙新聞稿,就能把新品RTX4050端上市場。把庫存的AD107核心閹割屏蔽,性能控制到RTX2060的水平,又不是不能用,再定價1499慢慢清庫存。
圖片來源B站@螺絲測評:(還有誰?)6500XT能打得過GTX1660或者1660S嗎?本次測試cpu:i5 12400f 分辨率1080P
1500-2500
這個價位目前比較值得推薦的有三個
AMD的RX6650XT(目前售價1600元左右),RX6750GRE 10G(目前售價1800元左右)
NV的RTX4060(目前售價2100元左右)
這三款的性能對比,各位可自行搜索查看
來源B站@和微論件:千元顯卡橫評!6650XT vs 6750GRE 10G vs 7600 vs 4060!
RTX4060在剪輯、渲染時可以調用CUDA核心進行加速,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前面罵歸罵,但NV在CUDA方面的壟斷地位也是要承認的。
N卡遊戲方面的DLSS3在圖像分辨率以及幀數上還是優於FSR和XESS,並且可以體驗到較爲流暢的光追效果。
各位根據自身財力和需求選擇即可。
2500-3500
這個預算下,NV的RTX4060TI 8G(目前售價2900元左右)和AMD的RX7800XT(目前售價3500元左右)都是較爲值得選購的。
兩千多的價位段,前兩個月還有一個性價比頗高的型號:RX6750GRE 12G,當時價格2300左右,性能近似RTX3060Ti,還是很值得選購的。但這個型號目前減產缺貨,價格上漲到2500元左右,僅與丐版4060TI相差兩百多塊。兩百多換來DLSS和光追,這個價格還是比較值得的。
RTX4060TI,功耗僅160W,因此不太建議選購價格昂貴的旗艦型號,個人建議選購一塊價格三千以下,用料說的過去的型號就行。
推薦映衆耀夜2X/耀夜3X/雪域冰龍,銘瑄終結者/璦珈X2/璦珈X3,影馳金屬大師經典/星耀
圖片來源B站@51972:RTX4060Ti 顯卡橫評(上半場)
圖片來源B站@51972:RTX4060Ti 顯卡橫評(上半場)
三千元以下的A卡的RX7700XT,個人認爲其在性能和價格上並沒有拿到可以讓人推薦的強度,在這裏就不做推薦了。
但在3000-3500元這個價位,NV並沒有拿出符合遊戲玩家要求的產品,該價位的RTX4060TI 16G僅在顯存大小上增加,核心規模與8G版本並無區別。這就導致了其除了在部分生產力以及AI方面有提升外,在遊戲方面與8G版別無二致。
A卡的RX7800XT,目前推薦價格較爲便宜的瀚鎧合金版。售後時長三年並且支持個人送保,在A卡陣營內優勢明顯。
圖片來源B站@冰晶炫耀RadiantCryst:7800XT 決戰 RTX 4070 23款遊戲2K/1440P自費對比 雙11你會選誰?
4K及以上預算
四千價位以上,基本就只推薦N卡了。RX7900XT和RTX4070TI SUPER目前價格差距不大,A卡純光柵性能優勢不大並且缺少了光追和DLSS,如果再降點價可以考慮。
RTX4070 SUPER
推薦影馳星耀/金屬大師,電競判客X3W MAX,銘瑄璦珈,
來源B站@51972:4070S天梯圖
推薦影馳星耀/金屬大師/大將,映衆超級冰龍
來源B站@51972:RTX 4070Ti SUPER橫評
推薦影馳星耀/金屬大師,七彩虹ULTRA,銘瑄璦珈
來源B站@51972:RTX4080SUPER橫評
推薦映衆超級冰龍,七彩虹AD
下一代RTX5090預計在2025年Q2季度上市,目前的RTX4090系列會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缺貨緊俏狀態。
完整版的RTX4090因爲美國禁令,目前國行庫存基本都漲價到1.7W左右,完全不建議遊戲玩家購買。
想買這個價位機器的老闆建議考慮一下上面的RTX4080S,其實絕大多數遊戲都是足夠足夠了。
RX7900GRE超頻
這算是個特例,所以上面沒有提及。具體可以看B站@ 鯉魚yjj:“7900GRE的正確打開方式!顯存頻率限制終解鎖,7900GRE性能調試分享&對比4070Ti Super”這一期視頻。
圖片來源B站@ 鯉魚yjj:“7900GRE的正確打開方式!顯存頻率限制終解鎖,7900GRE性能調試分享&對比4070Ti Super
PS:這裏僅提供思路,後續操作需自行完成,若因操作不當造成硬件損壞,本人不負責任。
A卡掉驅動?
首先,掉驅動這個情況肯定是客觀存在的,但N卡就不掉驅動了嗎?
我看未必,兩家掉驅動的表現形式不一樣,A卡掉驅動後會有直接的彈窗表明驅動出現問題;N卡掉驅動則可能表現爲畫面卡死、黑屏等現象,並不會直接表明是驅動出現問題。
顯卡作爲一個工業產品,不太可能在使用過程中100%不出問題,只是就概率而言,N卡不會那麼頻繁的出問題,至於A卡,畢竟同價位更便宜,就不多說啥了。
這兩家的產品,目前更多的差異個人認爲還是在軟件上,DLSS3相較其他兩家的XESS和FSR優勢明顯,更好的光追單元,以及部分遊戲廠商基於市場佔有率的遊戲幀數優化,還有多年前就佈局的CUDA生態,這纔是目前NV在個人應用市場上真正領先的地方。
內存
優先選擇標明原廠顆粒的型號。
作爲遊戲主機使用建議搭配兩根同型號內存。
DDR4內存顆粒選三星/海力士/鎂光/長鑫,對於插上打開XMP就行的用戶來說,這些廠家的顆粒性能區別不大,按需選購即可。
CPU使用Intel,不帶K 建議使用DDR4 3200;帶K建議使用DDR4 3600至4000。
AMD 5000系列建議搭配DDR4 3600。
推薦金百達銀爵/刃,科賦雷霆,阿斯加特女武神/TUF聯名
DDR5內存顆粒儘量選擇海力士ADIE,需要24G*2或48G*2時選擇海力士MDIE
CPU使用Intel,不帶K系列建議使用DDR5 6400;帶K系列建議使用DDR5 6800或7200。
AMD 建議的搭配DDR5 6000
推薦金百達星刃/刃/銀爵,阿斯加特女武神,宏碁掠奪者冰刃
硬盤
目前市面上硬盤讀取速度極快,7000MB/S遍地走,更有讀速高達11700MB/s的PCIE5.0接口固態。但大部分人沒注意的是,這些所謂極快的讀取速度,清一色爲順序讀取。
順序讀取速度反饋了硬盤在訪問大型多媒體文件,轉碼,視頻讀取以及編輯等任務時的速度。
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會從固態硬盤內連續的空間讀取數據。這個速度是硬盤在最理想的工況下可以達到的速度。
但這種最理想的工況,在日常使用中99.9%的時間內是無法達成的。日常使用中更多的情況都是在進行零碎文件的讀寫,能更多反應日常響應速度的參數應該是隨機讀寫速度,即4K讀寫。
而4K讀寫性能相較提升離譜的順序讀寫速度,發展並沒有這麼快,並且有一定的邊際效用,這就導致了不論是PCIE3.0的固態,還是PCIE4.0的固態,在日常使用中幾乎沒有區別。
來源B站@喫飯糰的佳樂同學:【佳樂侃機】其實99%的用戶,都看錯了固態硬盤!(上)
來源B站@ 小超Tech:不談4K讀寫,是真沒用還是奸商的誤導【硬核科普】
聊完了速度,再來說一下壽命與穩定性。
硬盤顆粒和內存顆粒一樣,分爲三種:一種是最好的原廠顆粒,第二種是僅次於原廠的自封裝顆粒,第三種就是第三方封裝顆粒。簡單來說,這三種顆粒質量第一種>第二種>第三種。原廠正片的穩定性以及方案的可靠性一般都強於第三方。
目前主流市場中硬盤顆粒還分爲TLC和QLC兩種,簡單說,QLC別買!!!
下面推薦的型號均爲原廠正片TLC顆粒:
PCIE3.0固態:鎧俠RC20(目前符合原廠顆粒且價格相對合適的應該只有這個了,高端PCIE3.0固態的價格都能直接買PCIE4.0型號了)
PCIE4.0固態:西數SN580/770/850X,鎧俠SD10/SE10,致鈦TiPlus 7100,海力士P41
PS:這篇文章的本意是簡談,希望能簡述硬盤速度對於日常的影響。如果前面寫的有歧義或不正確的地方,可以評論區/私信指出,會改的。
電源
這玩意看起來複雜,其實原理就是高中物理,願意堆料就能出好結果。選購成熟穩定的方案即可。
關於定製線的個人看法:首先是不建議,畢竟是第三方出品,質量參差不齊,萬一出問題,無論是電源售後還是線材售後都不一定能處理。其次目前有很多電源原廠線材就是壓紋線/編織線,裝機後觀感已經挺不錯了,與其花兩百多定製一套線材,不如把這錢直接加到電源上,可以換來更好的用料和自帶的優質線材。
推薦型號
1. 驛晨宇 玄武550v4
現在的網紅熱款,這個價位能給到ATX3.0,全臺系電容,常用的防意外保護齊全。相比同價位其他品牌十年不變的方案,強太多了。在這個價位十分值得推薦,帶I5+4060TI沒啥問題。
不過作爲網紅新款,個人認爲是值得推薦,但不應過度神話,預算有富裕的用戶還是建議考慮大廠出品的靠譜產品。
2. 微星MAG A650BN/MPG A-GL系列/ MPG A-G系列
微星的中高端電源均爲業內知名代工廠僑威生產,做工和用料都不錯,在同價位有一定競爭力。
其中MAG A650BN五年質保,支持個人送保,採用臺系主電容。
MPG A-GL系列七年質保,支持個人送保.
MPG A-G系列十年質保,支持個人送保,首批通過ATX3.0認證的產品,全日系電容。
3. 華碩TUF裝彈手系列
代工廠爲長城,作爲代工廠的長城不會隨意給產品縮減用料,是值得考慮的。
售後爲十年質保,支持個人送保,電容通過防潮測,更適合沿海潮溼地區用戶。
4. 追風者AMP/GH系列
AMP系列由海韻代工,和海韻自家的focus系列基本爲換殼關係。十年質保。不過這一款目前在官方渠道均已下架,需要到第三方店鋪購買。
GH系列爲以藍代工,八年質保,自帶線材爲蟒紋線,裝機效果很漂亮。
5. 金河田白金A+系列
由自家工廠生產,這一款屬於是老品牌的翻身作,用料和價格給的十分合適。
支持ATX3.1,自帶線材爲壓紋線,十年質保,且目前售後政策不錯:嘯叫異響包換包賠,電源導致的硬件損壞包賠。
更多的電源參數可看下圖
來源貼吧@咕嚕靈波
PS:
1. 第一次發這麼長的,如有語句不通暢還請提出,以後注意。
2. 這裏的推薦都是純個人主觀看法,如有異見可評論指出,共同討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