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又見面了。前面我們瞭解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樂大帝朱棣。接下來,我們來共同瞭解一下大明五龍中的第四條龍————洪熙皇帝朱高熾。
其實提起五龍同朝,我們往往是會先想到開疆拓土,建立大明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創建永樂盛世的明成祖朱棣,另外三位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傳世之孫”朱瞻基了。而朱允炆和朱高熾,我們往往會先想到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高熾,甚至有人會覺得這個皇帝沒有什麼存在感。這個還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建文帝的在位時間只有短短4年,可以說極其之短,而今天這位皇帝,他的在位時間甚至比他還要短。
不信請看,明仁宗朱高熾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改號洪熙後,於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去世
他甚至沒有在位滿一年,是不是覺得很離譜,但他的諡號卻是仁宗。有人會這樣認爲:“他在位連一年都不到,怎麼能有仁宗的諡號,他配嗎?”
哎!還真配,這個仁宗,朱高熾是實至名歸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共同瞭解一下這位短命的帝王——明仁宗朱高熾!
人生經歷
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16日),朱高熾出生於鳳陽。當時他的父親朱棣還是燕王。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在他小時候,就開始接受武術和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爲燕王世子。在這之後朱高熾也充分的開始展現自己的才華,對民情和軍務的處理也是極爲妥當,曾經被朱元璋評價道有“君人之識”。
在後面的故事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了,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開始瘋狂削藩,朱棣於是起兵造反。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發起靖難之役。他將朱高熾留在北平守城,自己帶領軍隊一路向南去“救侄子”了。
當時的朱高熾可以說是忙到了極致,他父親帶兵打仗,自己也不能閒着,每天四更起牀,二更休息,城中所有事務都落在了他一個人的頭上。朱高熾的這種做法人們都看在眼裏,所有人都認爲世子朱高熾過於疲累,應該注意身體,當時的朱高熾是這樣回答的:
“君父身冒艱險在外,此時豈是做人子的可以懈怠安逸的”
意思是我父親在外面艱苦作戰,我這個當兒子的豈敢怠慢偷懶?
當時的建文帝派遣一個叫李景隆的人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北平,北平城內只要萬人,結果朱高熾硬是堅守了下來。可以說,如果沒有朱高熾的後方補給和堅守,朱棣想要贏得靖難還是有難度的。
自古以來,歷代皇帝都是遵循着“立長立賢”的傳統,當時朱棣當上了皇帝,太子之位還沒定下來,按道理來講,這個位置都該是世子朱高熾的,但是朱棣卻在這時犯了難,他當時並不太想傳位於朱高熾。
這裏我們還要着重的講一下朱棣的兒子們,其中最出衆的就是這三個——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
其中比起大兒子朱高熾,朱棣更偏愛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尤其是朱高煦,這個兒子無論是性格還是做事都是最像他的。
於是就有了最著名那個典故,靖難期間,朱棣曾經對朱高煦說過這樣一句話:“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
這句話或許對朱棣來說沒什麼,但對於當時的朱高煦可不一樣,他當時聽到這話那叫一個興奮,與敵軍對戰時像打了雞血一樣瘋狂往前衝,彷彿立國後他就成了太子。
但是真正到了那個時候,朱棣卻有點犯難,畢竟立長立賢的傳統在那擺着,自己也不好廢了朱高熾的位置,而且他也發現,二兒子朱高煦雖然英武,但卻沒有治世之才,如果天下真給了他,大明不會好過。
於是針對這個問題,朱棣與衆大臣展開過很多次會議,但都沒有個結果。
如果立了世子朱高熾,他身體羸弱不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去世;但如果立了二子朱高煦,他又無治國之能,不堪大用。就這樣,這件事一直拖了小兩年之久。
直到永樂二年,朱棣再次討論這個話題。毫不意外的,人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支持朱高煦,因爲他們看到了他在靖難時的英勇,一派支持朱高熾,因爲他有治國之才,並且立長立賢的傳統在那擺着。朱棣一時也拿不定主意,這個時候,他看到了縮在角落沉默不語的一個人,這個人叫做解縉。
朱棣於是詢問他的看法,這個解縉沉默了好久,只說了三個字:“好聖孫!”
朱棣恍然大悟,對呀!即使朱高熾不行,後面還有這位“傳世之孫”朱瞻基,於是拿定了注意。冊立世子高熾爲皇太子,封第二子高煦爲漢王;第三子高燧爲趙王。
太子之位一定,可喜可賀,但是朱高煦可不是這麼想的,“不對呀,你當時拍完肩膀對我說的讓我努力的話都不算數了嗎?”於是開始極力表達自己的不滿,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死都沒結束。
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朱棣命太子朱高熾監國,自己開始籌備北伐事宜。這個監國可不是一個好活,這就意味着朝中大小事務都落在了他一個人的擔子上,本來朱高熾就多病,這樣折騰下來更加喫不消,更何況,這一干就是小二十年。
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病重前的朱棣發下遺詔,將帝位傳於皇太子朱高熾。
因爲當時來的突然,大臣們決定祕不發喪,軍中一切如常。因爲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也在軍中,如果他們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不免會起異心。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日,朱高熾召見衆臣商議明成祖喪禮,並加強京師的防務。直到皇太孫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遺體,方公開發喪。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熾正式登基,改國號爲洪熙。
在瞭解洪熙帝的治國策略之前,我們要了解一件事。那就是朱棣的五次北伐,打仗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字——錢,打仗期間,雖然領土得到了擴張,邊疆得到了安寧,但是卻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平民百姓不好過。因爲一直在打仗,賦稅等等不斷增加,人們苦不堪言。這也就是爲什麼當時漢武帝明明功蓋千秋卻在百姓中評價很不好的緣故。
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洪熙皇帝做出了決定————與民休息。
他登基後降低賦稅,減少勞役,暫時停止了鄭和下西洋的策略,因爲這個方針太燒錢了。
不僅如此,朱高熾赦免了很多建文舊臣,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
政治上,他撫卹災民,改組內閣,裁剪官員,重用賢臣,寬刑平獄。
經濟上,他遷民屯田,減免貢賦。
文化方面,他推崇儒家文化,改革科舉制度。
並且昭告天下決定遷都回南京,並且派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這之後就開始着手遷都事宜,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就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洪熙帝突然駕崩。
沒錯,就是這麼突然,我查遍史記,發現並沒有對他的死有太多記載,最多就是一句:“朱高熾病重,十二日去世”
有人說他是積勞成疾,本就多病,再加上監國二十年勞累過度,其實這不無道理。雖然他在位不到一年,但卻行仁政,與民更始,施恩於天下,他諡號明仁宗,實乃實至名歸!
天若再假借其十年爲君,他必會在歷史上留下沉重的一筆。
雖然他駕崩的突然,但卻也爲後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本篇文章到此就結束啦,接下來我們將要講到的就是五龍同朝中最後一條龍,被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熾寄予厚望的“傳世之孫”,打下“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