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內膽、設計,我把有關於ARC60的一切都埋在這裏了······
觀前提醒: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全文近8千字,預計閱讀時間27至40分鐘。
弧
你喜歡60%嗎?
八月中旬,VERTEX (維塔科思)工作室寄來了一把ARC60(弧60)。
意外、困惑、驚喜,一時間五味雜陳。一方面ARC60的團購銷售已於幾周前結束了,此時送測似乎顯得有些多餘。但更讓我意外的是他們送測的原因。
看到你一直都很喜歡我們的產品,也想讓你談談ARC60。
能得到一個工作室認可,對我這樣的普通玩家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不會攝影的玩家,誇張點講,不會拍照在客製化圈子裏相當於斷了條腿,能夠體驗作品機會寥寥無幾。而能玩上好的作品更是一種緣分,這把ARC60,便是緣分之一。在鑽研了一段時間之後,提筆卻又成了難事,ARC60雖是佳作,但寫一篇簡析並非易事。
客製化鍵盤,是一個低門檻,人人都能上手玩一玩的愛好,相較於其他品類的數碼產品,鍵盤參數相對有限,其功能也基本停留在輸入這一質樸層面,但若深入探討鍵盤內外的種種思路細節和邏輯,其實並不像大多數人所想的那麼簡單。而有關工藝和設計的理解,對於我這樣的普通玩家來說又是一道知識的鴻溝。寫出有理有據有價值的內容,需要時間的沉澱。儘管對於當下環境而言,寫客製化鍵盤這個品類可能有些徒勞,但畢竟愛好如此。
有關ARC60的所觸所感,我也將在這篇文章中盡數呈現,且當一樂。
配列與造型
從套件和團隊的命名不難看出,對幾何概念的解讀一直是Vertex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弧與角(ARC&ANGLE)皆是如此。
作爲Vertex的首秀,ANGEL80給我帶來了許多驚喜,儘管它並不完美,但仍有可圈可點之處。而相較於ANGEL80的高人氣,ARC60在國內社區則顯得有些名不見經傳。
問題出在哪裏?在這段時間的使用中,我對於ARC60在國內外截然不同的人氣也有了一些思考,按照慣例,讓我們先從配列講起。
小而美的60%
熱插拔:支持WKL/Tsangan/HHKB(7u空格),不支持ISO配列
焊接
ARC60是一把60%配列的鍵盤,60%也是我心水的配列之一,小巧的身軀,「對稱」的美感,以及靈活的佈局,這也使得我對60%的喜愛遠超65%,這是一個富有客製化趣味的配列。
從歷史地位來看,60%配列在一衆配列之中屬於「老牌勁旅」。產品方面,既有Vortex TAB60、Poker 60以及其他一系列知名品牌的60%配列鍵盤,也有GH60這種在客製化鍵盤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研發層面,60%配列的開發程度堪比海賊王裏的橡膠果實,在一衆鍵盤愛好者的研發下具有極高的配列靈活度和大量的適配外殼與配件。
但從市場角度來看,60%配列鍵盤在整個機械鍵盤市場中並不是主流的選擇,甚至是有些小衆的。暫且不談佔據絕對優勢的大配列(≥80%),即便是在「沒有數字鍵盤」的細分市場中,60%也很難被稱爲「大衆的選擇」。究其原因,一語道破天機。
你的鍵盤沒有方向鍵,怎麼用?
我明白,再多的好也沒法改變傳統派對於實體方向鍵的執着。但在2023年,「小鍵盤乾重活」早已不是難事,尚且不談各位大佬自研改進的固件軟驅,光是via和vial就足夠支持日常所需的切層映射,而許多奇怪配列的佈局和映射邏輯更是「精妙絕倫」。
同時,60%也是我認爲最適合中文體系的小鍵盤入門配列,在質疑這些奇奇怪怪的小鍵盤之前,不妨先試試切層映射的方向鍵。
接下來,讓我們來簡單聊聊ARC60的外觀設計。
大膽跳脫的造型設計
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
從設計理念來看,ARC60和ANGLE80,其實是一對互補的主題套件,由頂點(vertex)生出的角(angle)與弧(arc)共同交織出形與面。
如果說ANGEL80是基於「角」的理解所提煉的元素進行設計,那麼ARC60則是「弧」。
由頂點延伸出直線,由直線形成角,再由角交織出面,ANGEL80的一切都基於此。破形配重和三角月長石以及邊框比例,搭配最小限度的曲面倒角,使得這把套件雖摸起來不算太割手,但看起來卻是銳意十足,
ARC60的靈感則是源自鳶尾摺疊,通過對三角形的變形,創造出曲線。鍵盤的底部配重設計部分受到鳶尾摺疊圖案的啓發,而鍵盤的大部分曲線也基於此。與angle截然不同的是,arc是由面拼接出線,再由線凝聚成視點,虛幻的交匯點提供了模糊的邊界感,不同於ANGEL80的橫平豎直ARC60的曲線肆意地伸展、蔓延,猶如波浪。
不過,儘管設計上強調了曲線的靈感,ARC60並不是一把外形「圓潤」的鍵盤。相反,它呈現出相當「方正」的輪廓。通過大傾斜的切割和留白的設計,勾勒出了ARC60的形體,同時起到了「分割」的作用,讓你能清楚地感知到鍵盤的立體感。
再從整體來看,天包地的上下蓋設計搭配流暢貫通的線條,同時沒有任何多餘的修飾,連銘牌都藏於內部,外觀極其純粹而內斂。
當然,如果你要說沒有裝飾的造型就是「公模」,我覺得多少有些牽強了,至少從辨識度來講,ARC80絕對是極好辨識的,甚至比ANGEL80更容易辨識。
有關於ARC60外觀的評價,比起「美與醜」,「怪」纔是我最常聽到的。
這也是ARC60小衆的原因,大膽跳脫的設計和純粹弧的運用,正面雖然運用倒角曲線減少了過於板正造成的刻板感,但這也帶給了它不易被人接受的「又圓又方」的視覺效果。
在分析完配列、造型之後,現在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真正讓ARC60在國內人氣雪上加霜的原因——組裝門檻。
重拾基本功——焊接
不論是造型、配列,甚至是配色,這些因素主要是個人偏好的體現,ARC60究竟爲何在國內不溫不火?對此,我思索良久,直到我跟vertex聊到焊接與熱插拔,聊到ARC60在國內外截然不同的人氣處境,他們說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現在好多送測做視頻的都不願意甚至是不會焊接。
或許,答案就在這裏。ARC60在國內不溫不火的原因,在於它有一定的組裝門檻。
在2023年聽到「組裝門檻」這個詞,你或許會有些詫異。是的,ARC60是一把具有一定「組裝門檻」的套件。雖然這所謂的「門檻」只是簡簡單單的焊接,但今時不同往日,焊接作爲客製化鍵盤甚至DIY領域的基本技能,在熱插拔普及之後,這項基礎技能在客製化鍵盤領域已經日漸式微,關於這一點,我相信那些專業從事代組的博主會比我更清楚。
誠然,熱插拔技術的推廣讓更多人接觸到了客製化鍵盤,也讓更多玩家能夠輕鬆上手,它的便利性是毋庸置疑的,作爲一個玩家,我也從熱插拔這項技術的推廣中獲益良多。但我仍舊認爲,具備焊接技能對於深入玩鍵盤會有很大幫助。這或許說出來有些要當衆矢之的的味道,當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畢竟並沒有多少人關注我不是麼。
回到焊接這個話題,我並不是想表達會焊接就高人一等或者有什麼優越感。實際上,焊接鍵盤軸體是一項非常簡單的技能,它既不是微型焊接這種需要使用高倍率的顯微鏡和非常精細的手部協調的手藝,也不是BGA焊接這種需要高度的技術和精度的焊接作業。軸體焊接這件事,只要你踏出第一步,上手是很快的事情,後續還能延伸到鍵盤飛線維修、剪線鍵盤改造等一系列DIY拓展。
當然,熱插拔也不是不純之物。熱插拔的便利性以及對於客製化鍵盤的推廣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但同時,拒絕焊接,就已經拒絕了相當一部分有意思的產品設計了,同時也很難體會到一些套件最甜美的部分,而ARC60便是其中之一。
焊接是深入體驗鍵盤的一種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但也不應當忽視。
靜下心來,花個一下午,慢慢去組一把鍵盤,這個過程我很享受
說完了ARC60的配列與造型,我們來講講潛藏在外表下那些樸實內質。
樸實無華的內膽
與ARC60的純粹外觀相呼應,它的內膽結構也相當簡約和樸實,沒有複雜的零部件或獨特的設計。採用三層式結構,包括上蓋、中框和內膽,以及底殼。嚴格意義上來講,這裏一共有四個組件,但我更傾向於將內膽和中框視爲一個整體。主要原因是ARC60這把鍵盤的內膽設計中,中框和內膽有着強關聯。當然,你也可以把它劃分到外殼組中,隨你喜歡,內膽的固定方式採用了相對傳統的貼棉條的Gasket Mount。
底殼
底殼部分,整個底殼非常規整,將一切不平整的地方用配重進行了填充。當然,這裏仍舊有一些我想要吐槽的地方,就是外露配重的一部分是蓋在長條形配重上的,這可能是出於對設計美觀的考量(兩塊配重無縫銜接),但假若你的字板壞了,你就需要擰開所有的螺絲,將外露配重抬起後才能拿出長條形配重。雖然子板更換的概率並不高,不過碰上一次還是略顯煩心。
講到底殼,絕對繞不開配重這個話題。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對此有什麼看法,於我而言,「重量」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衡量一把套件質量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乍聽起來是有些意義不明甚至反直覺的,因爲在鍵盤乃至所有數碼產品的發展史中,「輕薄」一直是各家努力發展的方向,例如筆記本電腦、相機、耳機等等,而機械鍵盤方面則是發展出了矮軸鍵盤這樣的特化產品。
那麼,捨棄了輕薄和便攜的客製化玩家,究竟爲什麼如此癡迷於「重」?
除開諸如外觀質感等因素,「重即是好」之所以能夠成爲客製化鍵盤玩家近乎圖騰的信仰,實際上有其合理之處。基於密度越高的材料反映出來的聲音是越乾淨這一點,從早期客製化對於鋁合金的執着到後續銅配重熱潮,以及全銅鍵盤的出現。對於設計相對原始的套件而言,高密度帶來的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提升方式。這有點像在遊戲中提升角色強度最簡單的方法——調高數值。這種提升並不涉及到複雜的機制或美感,但卻有着絕對的暴力。
但在ARC60上,這一點被「捨去」了。底殼飾塊小巧而又精緻的設計決定了其本身在套件中的佔比是極小的,更何況標配均爲鋁材,即使後續升配爲黃銅配重也不會對整體表現有太多影響。
小配重設計其實在這幾年的鍵盤市場裏相當少見,在過去幾年的客製化市場中,「加量不加價」的超大配重塊已經成爲了許多套件尤其是低價位卷王的「必備賣點」。這些配重塊不同於精心設計和高難切削造型的背面設計,他們往往是大塊、堆砌而又單一的。但你不得不承認,這其中確實反映了對當前客製化市場的某種高度概括的需求和氛圍。
當然,在「密度」這件事情上,vertex也並非沒有嘗試,而實驗證明,數值帶來的提升確實是純粹而又不講道理的暴力。
這個是一個純不鏽鋼底的ARC60,聲音表現確實提升一個維度
純不鏽鋼底的arc試樣
另一方面,小配重設計和統一鋁材也爲ARC60帶來了成本上的節約,至少2k的售價沒那麼讓人望而卻步不是麼?
中框與內膽
提到中框,你會想到什麼?
談到中框設計,我會聯想到Flame60、Leaf65、Y8等作品。這些套件的中框或如三明治的夾心一樣引人注目,又或如優雅的腰帶般巧妙點綴在衣間。
中框在客製化鍵盤設計上的運用並不少見,其中既有偏向造型設計的,也有偏向結構運用的,這兩者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有所取捨。
而ARC60顯然屬於後者中的極端,中框被深深隱藏在外殼內部,完完全全捨棄了中框在造型上的運用,但也因此獲得了靈活多變的設計自由。而這些「自由」被盡數用在了結構切換上——有鋼與無鋼。
這樣的設計是相當大膽的,額外花費精力打造一個定製件,卻並非用於兼容多種安裝結構(如Case mount)。這種設計是相當奢侈的,因爲一般來說,從無鋼到有鋼的切換並不需要如此「私人訂製」,只需更換一些固定件(比如棉條、螺栓等)的尺寸以確保不會出現露軸或下陷問題,就可以完成適配。
說回ARC60,Vertex 之所以對有鋼和無鋼結構切換的設計能夠如此自信,源自他們對於內膽,對於支撐與形變的理解,而在PCB方面,無論是焊接還是熱插拔,ARC60不同以往,選擇了1.6mm且不開槽(No Flex cuts)的配置。
其實一塊PCB的軟硬,受到非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基材,制板工藝,開槽、厚度等等,同時剛性與韌性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話題,而加上其他組件形成內膽之後,這一切會更加複雜。好在ARC60已經減去了非常多的影響因素,讓分析也變得簡單了一些。
有鋼的情況下,相較於柔軟的PCB,鋁製的定位板提供更強的支撐和敲擊反饋,而無鋼狀態下,整個鍵盤內膽的撐託就只有PCB,它自身就是一張巨大的有變形量的「板簧」。
另一方面,通過對棉條位置的設計,在ARC60上,無鋼手感的分區是明顯的,接近棉條的邊緣區最硬,而空格區域最軟,整體的回饋仍舊是較爲韌且有力的。當然,這裏的「韌」或許與當下許多廠商博主宣傳的「gasket=軟彈」的公式背道而馳,但絕非所謂的「結構失效」。
紅色區域最硬,黃色區域最軟
同時,我非常喜歡ARC60在無棉無鋼狀態下的聲音反饋,深沉而獨具風味,值得上一些有特色的軸體來玩。這樣的聲音回饋是相當簡單而純粹的,相較於有泡棉模組的熱插拔狀態,或許會顯得有些不夠飽滿和空洞(不是空腔)。但起碼,鍵盤本體對於共振的抑制是非常好的,無需泡棉的加入,也沒有惱人刺耳的金屬音。
看完了全文,或許你心中有許多疑惑,就這?
是的,這就是ARC60的全貌。ARC60並不是一把有多麼高深莫測的鍵盤,相反,它非常的簡單,非常的純粹。從外形設計到內膽配置,頗有種奧卡姆剃刀中「若無必要,勿增實體」的神髓,這一點在內膽方面的體現尤爲明顯,arc60的內膽從一開始便是以無棉爲基礎進行設計與調試。
在結束這把鍵盤的點評之前,我想分享一些我從arc60這把鍵盤以及這家工作室身上得到的一些想法,雖然只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但我覺得仍然值得一說。
從Arc60到Vertex
ARC60雖然是Vertex工作室的第二款作品,但嚴格意義上它是他們推出的第三款產品。在成立之初,Vertex先後發佈了Angle80 R1(2021年初)和Angle80 R2(2022年初),再於同年年底推出了Arc60(2022年底)。儘管這三款產品在外觀風格上同屬一派,但它們的設計理念和方向在我看來差異頗大。而這樣的差異或許源自於從玩家到設計者的角色轉變以及有關鍵盤新的思考。
在Angle80這把套件身上,我們其實能看到很多「趨勢」的集合——1.2mmPCB和開槽(flex)設計,以及Leaf spring和gasket等等,這些趨勢的匯聚似乎指向了一個明確的市場傾向和喜好。最初看到angle80的時候,我會想到一些作品,有時會猜想這把套件或許想去「對標」一些現象級的作品(比如7V),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無關緊要的推測。
說到這裏,有些朋友可能會誤解我的意思,認爲我在說Angle80是一款隨大流的產品。我覺得這其實是非常微妙的界定,因爲Angle80最初並未提供熱插拔 PCB,這意味着它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大衆」爲出發點的作品,我的意思是,Angle80是一把以「知道什麼」爲基點進行製作的作品,他們有自己的一些堅持,但也受到了非常多作品所帶來的「趨勢」的影響。
這其實不難理解,設計中的靈感和啓發往往來自對他人作品的欣賞和理解。而作爲從機械鍵盤客製化頻道中孕育出的工作室,vertex接觸過的客製化套件是非常之多的。什麼是流行?什麼是好賣的?對於這些市場性的問題,vertex絕對是比我這樣的個人玩家有着更高一層的視野的,他們所能見的,是一個更透徹,更全面的市場,Angle80便是在這樣的基礎下應運而生。
在經歷R1和R2兩輪的團購之後,Angle系列暫告一段落,雖然R2的改進沒有臻至完美,但也算給玩家一個不錯的答覆。
那麼,ARC60呢?
我最喜歡的ARC蘆薈HHKB by夏木
時隔一年左右,ARC60以現貨的形式進行了團購。相較於Angle80,ARC60是一把更具「實驗」性質的作品。
相較於給出一個激進花俏的創新方案,我們可能更擅長去做一些純粹的東西
對於這句話,我只能同意一半。用市場的角度來看,ARC60的配置,其實是相當「激進」。1.6mmPCB、不開槽(Flex)設計、「隱藏」的中框、無棉的組裝建議等等,這是一把「逆水行舟」的作品。
但這也是一把目的性極強的作品,是一把基於「想要什麼」而製作的作品。
想要玩家能夠停留在這把鍵盤上的時間更久一些,去體會整個玩鍵盤的過程,於是,搭配可變更中框的雙內膽設計出現了;想要儘可能的純粹而簡單,纔有了弧的造型和最原初的gasket棉條安裝;想要對當下過度依賴泡棉填充以及公式化內膽設計的環境發出抗議,所以將聲音包作爲了選配,並建議無棉安裝。
這麼看來,看似圓潤的ARC60比方正的Angle80更有「棱角」,更有自己的「態度」。
從ARC開始我們就在做一些對泡棉填充玩法的「抗議」。
不是去否認泡棉的存在,只是想讓玩家認識到它是以一種mod的形式存在,並不是一把鍵盤出身時候應該附帶的東西,而ifoam(vertex的泡棉選購項)這個命名本身就帶有一點調侃的意味在裏邊。
這種態度在ARC60這把鍵盤上是是微妙而隱祕的,甚至有些私人的,但在後續推出的Angle65上,這種態度變得旗幟鮮明瞭起來。我覺得這其中的轉變與ARC60在玩家羣體裏取得的反饋與成功不無關係,儘管ARC60在國內並不算多麼有知名度,但大部分上手過的玩家對其手感聲音表現的認可是實實在在的。
而這份實實在在的口碑,源自於對作品的千錘百煉。如果你仔細讀過Vertex的每一條產品帖,你會發現他們傾向於將鍵盤測試的過程作爲帖子的一部分與玩家分享。
ARC整個設計階段差不多花費了1年之久,它的效果之所以能獲得大家的認可,其實是通過不斷的測試驗證而得到的,方向沒問題的情況下,只要肯花功夫不斷微調跟整改,都是可以得到理想的結果的。
在與Vertex交流的過程中,我也討教過許多有關鍵盤結構、聲學、手感的問題。
因爲在鍵盤聲學、結構和手感等方面,絕大多數的評測對於鍵盤的理解,似乎只是簡單地將一個特徵映射到另一個結果。例如開槽——軟彈,這就像是一個一個的連連看遊戲。但這樣的解釋只是表面現象,深入挖掘鍵盤內膽的背後邏輯時,會發現有太多因素交織影響最終的效果。這使得紙面的甚至實際的推論往往是充滿了民科色彩的迷局。
那些車軲轆話術對於我這種半吊子水平的博主用來胡扯糊弄小白尚且夠用,那麼工作室面對如此困境該如何解決呢?
我們曾經也嘗試過利用軟件去用數據找到答案,可是我們後來才發現沒有這麼簡單,內膽設計就像是化學反應,你可能改變了一點反應溫度,出來的產物就完全不一樣了。就板簧而言,改變一點點板簧的形態,長度,位置,都很難去估計最終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所以,儘管在結構方面積累了一些基本知識和設計理念,但每次製作產品的最後階段,我們仍然會選擇對每個細節進行打樣嘗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最終的實際效果。
坦白的講,其實有一些慶幸,雲裏霧裏的可能不止我一個,至少目前來說,實際打樣纔是驗證產品好壞的唯一標準。
不會是第一把,也不是最後一把,但值得有一把
在你閱讀到這一部分之前,或許你已經對 ARC60 有了足夠清晰和充分的認知,但如果仍有一些未能理順的部分,不妨看看我的總結。
我認爲 ARC60 的市場定位其實是蠻清晰的。如果你是一位60%愛好者,那麼這套 ARC60個非常值得入手把玩的套件。它採用雙層內膽結構,爲玩家提供了充足的嘗試空間。就鍵盤佈局而言,我個人更偏愛 HHKB 分裂退格。如果焊接板允許的話,我都會選擇這種佈局。除了更輕便的退格外,還能省下一個衛星軸的費用,何樂而不爲呢?
同時,ARC60配色選擇也非常豐富,總會有你喜歡的,其中我最喜歡的莫過於蘆薈色,清新而爽脆的綠色。造型就見仁見智了,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把鍵盤的辨識度絕對不低,儘管它的正面沒有任何裝飾件。
除開能夠欣賞60之美的玩家之外,我認爲ARC60也非常適合已經玩過一兩把套件的新玩家作爲往下一個階段進階的鍵盤。
對於新玩家而言,儘管這把鍵盤的價位相當於兩把入門級套件,例如TOFU60、QK60等,兩千肯定是與「便宜」無緣。但我認爲這把鍵盤仍舊是物有所值的,無論是外殼工藝(噴塗由Matrix代工)、內膽配置(兩張PCB)、手感與聲音以及設計,它值得這個價位。組裝方面也不需要過於擔心,除了焊接需要一點學習成本外,這款鍵盤的組裝非常簡單、直觀。拆裝步驟連貫流暢,而隱藏螺絲設計的優雅設計也是值得品味的亮點。
那麼,這把鍵盤能否作爲最後一把呢?
如果以不留遺憾的「退燒」爲目標,我覺得ARC60仍舊無法完全滿足這個目標,儘管ARC60作爲兩千價位的套件已經近乎臻至完美,但這也僅僅是這個價位所能做的,距離我心目中真正的頂級、完美、歎爲觀止的作品,仍有一段距離。
當然,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會不一樣,至少於我而言:
這裏不是終點,也不是vertex的頂點。
一些題外話
這裏說一些題外話,我一直認爲,中框結構對於鍵盤的共振有着一定的良性的影響。雖然共振的產生受非常多因素的影響,但根據我過去的改造經驗,定製中框對減輕套件共振似乎有所效果。這種猜想可以進一步延伸到 Sandwich Mount 和 Integrated Mount 在抑制共振方面的表現差異,我粗略推斷Sandwich Mount中定位板的延伸起到了中框的作用。當然,設計不當的金屬件中框指不定還會成爲金屬聲的源頭,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推測,當個笑料便是。而有關中框的猜想,vertex倒是直白的回答了我。
ARC的中框對於聲音應該是沒有影響的,至少在設計階段,我們並沒有考慮說加設中框來對聲音產生影響,ARC的中框僅僅是服務於內膽結構切換的;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一鍵三連+轉發
有任何問題歡迎評論區討論。
tips:
ARC/弧60 國內團購輪次【R1-2022.11】【R2-2023.8】
發售價:陽極1900、電泳1950、噴塗2050(由matrix代工)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