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7000字,建議閱讀時間7分鐘。
各位買手機主要是看中什麼呢?
如果在預算充足的情況下,自然是外觀看上什麼就直接買。
但是在預算沒那麼充足的情況下,就需要仔細挑選了。
否則遇到需要的功能沒有、想玩遊戲玩不了的情況就是追悔莫及,只好忍着用下去。
本文將會從外觀、屏幕、性能、拍攝、續航、外圍配置等方面入手,
初步講解購機時需要注重的一些參數配置,幫助各位買到適合自己的手機。
我這裏不會像某些人一樣唯性能論,也不會給某些超低性價比的玩意推脫。
如今,性價比不只是指花多少錢買到多少性能,各種外圍配置也一樣是性價比的一部分。
由於篇幅和個人能力所限,很多細節方面沒有涉及,也難免疏漏錯誤,歡迎各位指正補充。
覺得有用的話,請多多點贊充電收藏轉發。
如果各位想要問手機的話,可以在評論區下留言,我會盡量幫助。
目錄
第一件事——瞭解你的需要
外觀類――三維尺寸、重量、材質
屏幕——分辨率、刷新率、頻閃
性能——處理器、內存、硬盤
續航——電池容量、充電速度
其它外圍配置——小部件大提升
結語
第一件事——瞭解你的需要
首先,明確需求!
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明白你自己要幹什麼。
如果預算充足,那自然是大旗艦配置拉滿。
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
預算不足的情況下,不要浪費每一分錢,
不要爲了自己不需要的功能花錢!
比如,不要聽別人說“拍照有多強”,然後你基本不拍照還買了個大板磚。
或者是想要玩遊戲卻奔着外觀和牌子買了個純純的花瓶,然後玩起來很卡。
再或者是隻要電池夠大其它一概不看,買了個除了電池啥也不行的玩意。
如果你要打遊戲,在有限的預算內要用久一點,要更好的性能,
這種情況務必選擇子系列手機,不要貪圖大牌!
這種情況下基本只有紅米 一加 真我 iQOO可選,榮耀最近的X系列也不錯。
除了售後完全獨立的真我之外,你也不用擔心售後問題,它們都共享大廠售後。
紅米Redmi是小米的,一加屬於OPPO,iQOO屬於vivo。
至於大廠自家的千元機,像OPPO A,vivo Y,華爲暢享榮耀暢玩,雖然偶爾可圈可點但多數時候不值得。
最起碼你手裏有兩三千的時候,再考慮大廠自家的手機。
比如OPPO Reno、vivo S、華爲nova、榮耀數字系列。
我相信來看的肯定多少是有點要求的。
要是你只是打打電話,發發微信,沒啥別的要求,爲什麼還要來看呢?
買什麼不都無所謂嗎?
另外再介紹一點點概念:
千元機:指1000元左右的手機。有的數碼媒體會把範圍放大到1500甚至2000內,但是我們取原本定義,按1200以內算。
中端機、旗艦機的區分:我傾向於通過使用的芯片。
如果用的是旗艦芯片,比如天璣9200+的紅米K60至尊版,雖然只賣2599起我依然認爲其是性價比旗艦,因爲它取捨掉了很多東西。
至於某4000多還使用中端芯片的手機,怎麼說也沒法管他叫旗艦。
外觀――三維尺寸、重量、材質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好的外觀能給人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以下是和質感、手感相關的一些參數,如果想要拿起來輕薄舒適,務必要關注這一部分。
三維尺寸、重量、機身材質。
![]()
首先是三圍尺寸,也就是長、寬、厚。
我個人認爲尤其要注意寬度。
這方面因人而異,但是也有以下數據做參考。
現在在售的都是全面屏手機,一般來說在刨除邊框影響,默認21:9的直面屏的情況下,屏幕尺寸可以大體與手機掌握感受掛鉤。
其中6.2英寸以下(<70mm)可以做到一手掌控屏幕,
例如小米12(S/X)、三星S23;
6.2~6.7(70~76mm)拇指可以碰到另一側的邊框,可以做到單手打字,
例如小米13、華爲P60;
6.7以上(>76mm)單手打字比較困難,
例如華爲Mate 60 Pro、小米13 Ultra、OPPO Find X6。
如果你想要單手使用手機,請儘量選擇76mm以內的手機。
然後是重量和機身材質。
重量顧名思義,如果追求輕便手感,請儘量選擇200g內的手機。
機身材質主要有金屬、塑料、玻璃、陶瓷、素皮等。
金屬後蓋手感好也不會摔碎,但在如今NFC和無線充電要求下很少見了。
玻璃、陶瓷、素皮這些具體哪個手感好,取決於個人喜好。
塑料背板雖然不會摔碎,但是最廉價、手感通常來說最差。
如果不是有特別的亮點(比如性能),否則塑料後蓋手機不建議優先考慮。
中框材質我們可以簡單分爲金屬和塑料。
在質感上,金屬中框的觀感肯定要好於塑料。有些塑料邊框手機會做電鍍處理,讓它也能如金屬般反光。
中低端機現在基本全是塑料,這也是我對近兩年手機普遍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來,2019 2020年左右,金屬中框和玻璃後蓋在一些千元機和性價比類旗艦都配了,最近幾年爲了性能讓路的東西太多了,3000的手機都少有配金屬邊框的。
如何區分呢?
金屬中框爲了保證手機能收到信號,會留下白色的天線斷點。如果你找不到那就是塑料。
另外,在手感上有很大影響的還有直屏和曲面屏。
這裏其實也是個人喜好的區別。
曲面屏手持時更具有一體感,但是也可能會有屏幕偏色、貼膜麻煩的問題。
直屏沒有以上的問題,但看起來就沒有曲面屏那麼有高級感。
如果需要輕便、手感好的手機,那麼可以優先考慮曲面屏。
以上關於外觀手感的部分,如果你習慣一直帶殼用,就別太在意了。
屏幕——分辨率、刷新率、頻閃
除了外觀之外,日常使用體驗最明顯的就是屏幕。
屏幕直屏和曲面屏的問題前邊已經說過,這次不贅述了。
屏幕相關的參數有材質、分辨率、刷新率、調光方式、亮度、色域、色準等。
另外前攝放置的方式也有區別。
這裏我就挑感知最明顯的講。
首先是屏幕材質。
材質主要分爲LCD屏和OLED屏。
現在的手機主要是OLED屏,可以做到很窄的邊框、更鮮豔的畫面,但比LCD屏來說有損害視力的風險。
如果您看OLED屏感覺不舒服,不妨特意尋找下市面上尚存的LCD屏手機。
接下來是前攝放置的方式。
如今手機的屏幕通常是異形的“全面屏”,大致分爲以下幾種:
劉海屏:典型代表是iPhone X到14的標準版。
![]()
水滴屏:如今一些低價位,也就是1000元以下的手機會用水滴屏節約成本。超過1000的水滴屏都不要買。
![]()
挖孔屏:這個就很多了,如今大多數機型是中置挖孔。包括iPhone 14 Pro開始有的“靈動島”,實際上也是個中置挖孔。
![]()
屏下攝像頭:屏下攝像頭可以保持正面觀感的一體性,代價是犧牲前攝效果。
![]()
圖爲小米MIX4
目前代表機型只有努比亞和紅魔。
然後是屏幕分辨率。
現在手機上比較常見的是720P、1080P、1.5K、2K。
這個數字越高越好。
720P屏幕主要在線下市場的低端機中出現。儘管這個數字已經夠用,但畫面確實不夠細膩、清晰。
要是看字體邊緣很容易看出毛邊,那就是720P屏幕了。
要是它還賣到1000元以上,就絕對不要選。
只要你對屏幕顯示效果有一點要求,一定要至少1080P的屏。
屏幕刷新率,比較常見的有60Hz、90Hz、120Hz。
這個數字也是越高越好,高刷新率的屏幕可以讓畫面更流暢。
只要你打算花1000元以上的價格買手機,想要好一點的體驗,1080P高刷屏就是基礎。
到120Hz其實就差不多了,再往上感知真的不太明顯。
至於調光方式,需要注意部分OLED屏的低頻PWM調光有傷眼風險。
OLED屏通常用PWM調光,
簡單來說就是讓一個燈泡不停的在快速開關來調節亮度。
亮度高的時候這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低亮度的話就可能讓眼睛不舒服,尤其是低頻PWM調光。
此處@iPhone。
具體到實際場景,晚上用低頻PWM調光的手機,就會因爲屏幕閃爍讓眼睛發乾、發癢。
高頻PWM調光的閃爍頻率達到了人眼無法辨認的程度,可以避免這個現象。
一般來說,頻率超過1250Hz對眼睛的傷害就小很多,超過3125Hz時,頻閃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如果要一塊護眼的屏幕,請優先選擇有超過1250Hz頻率PWM調光的OLED屏,或者選擇LCD屏。
亮度顧名思義,數值越高屏幕越亮。
一般手機會有激發亮度,在強光環境下會提升到比手動亮度拉滿還要高的亮度。
想要保證在室外也能看清內容,屏幕最高亮度需要有600尼特以上。
如果屏幕不夠亮,比如300nit以下,就算在採光良好的室內使用都有問題,到了室外就更沒法用。
性能——處理器、內存、硬盤
如果你想要讓手機長久流暢、要更爽快的玩遊戲,那麼這一部分就是重點。
首先是處理器,這是手機一切體驗的基礎。
內存和閃存規格的上限也取決於處理器。
打遊戲、拍照、日常使用的流暢度等等,都需要一顆好的處理器支撐。
正常來說,處理器應該是手機最貴的部件,或者僅次於屏幕。
安卓手機現在主要是高通驍龍和聯發科天璣芯片。
高通驍龍芯片分爲8系、7系、6系、4系,定位和性能逐漸降低。
8系比如高通驍龍8 Gen2就是目前最好的安卓芯片(截止2022年10月)。
7系,目前最強的中高端芯片是驍龍7+Gen2,擁有和上一代旗艦芯8+同樣的規格。
6系則定位中低端,至於4系的地位要更低一檔。
然後再看聯發科這邊。
有9000 8000 7000 6000系,定位也是依次降低。
最低端的天機6020,用在千元機上勉強說得過去,再高一點點都算了吧。
當然,這部分你要買果子的話就當我沒說了。
至於如何區分各個處理器的強弱?
如果你不瞭解某個處理器什麼水平,可以善用搜索。
我推薦去極客灣的網站(socpk.com),就能直觀看到它們性能的區別。
![]()
你應該買什麼芯片的手機?
如果你有在手機上玩大型遊戲的需求,我建議驍龍7+ Gen2、天璣8100、8200的手機起跳,2000元之內就能買到對應的手機。
這幾顆處理器和其它的“真·中端”處理器不是一個層次的,價格差不出一倍,性能卻是翻番,遊戲體驗相比它們也會有質的飛躍。
![]()
相對高端的驍龍8+、8 Gen2、天璣9200、以及年底的8 Gen3、9300這種看價格和其它外圍配置酌情考慮。
就算你不玩遊戲,僅僅是日常使用,我也建議你最好買搭載4大核處理器的手機。
如驍龍782G、778G、6 Gen1,聯發科天璣1300、天璣1200。
除非你的預算實在非常有限,不然我真的不建議你買這些入門級芯片的手機:
天璣700/6020/MT6833、天璣810/6080、天璣920/7020、天璣1080/7050、驍龍695、驍龍4Gen1、驍龍4 Gen2、驍龍680(這個雖然4大核但是很弱)。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採用了2+6核的規格,跑分也趕不上778G這種中端U,日常使用只是剛好滿足需求,長期的流暢性和4大核(或者更多)的中高端Soc無法相比。
用以上這些芯片的手機,價格剛1000出頭可以接受,再多一點比如到1500就真的別買了。
然而現在某些廠商,還在用翻倍的價格去賣這些玩意(某Y78t1 來到了1999),我真的徹底無語了。
再願意多花一點錢,比如說加到1500,就能買到強非常多的手機(前提是得會買),日常使用還是遊戲都會有飛躍。
當然,這個錢真不是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想掏就能掏的。
有人說,我不打遊戲,就要個電池大屏幕大不卡的,還要看嗎?
當然要!畢竟,處理器是支撐體驗的核心,而且國內臃腫的軟件環境真不是能輕易hold住的。
接下來是內存。
一般內存和硬盤容量是按照8+256表示的。
8是內存,256是硬盤。
內存決定了你能保留多少後臺應用,內存太少你可能剛退出去一個軟件再進去就得重新加載。
這個也是多多益善,對於現在來說,根據不同的使用強度8GB/12GB是基礎,16GB差不多就是上限了。
畢竟3A大作的內存佔用已經夠徹底幹碎4GB 6GB這種低配手機了。
至於最近流言的32GB,我真覺得路走的太遠了。
內存除了數量之外,規格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市面上的機型,大概是這樣的排序:
LPDDR5X>LPDDR5>LPDDR4X>LPDDR4
越高越好,不過上線取決於處理器。
然後是存儲空間。
足夠的存儲空間可以安裝更多軟件和遊戲,保存更多文件。
這項也是越高越好,但是和不同人的使用習慣也有關係。
手機存儲的閃存芯片也有不同規格區分,規格越好讀寫速度越快,對日常體驗也有影響。
不同規格的區分,對於我們來說記住UFS>emmc就夠了。
內存和閃存規格的上限取決於處理器。
至於你需要多少容量呢?
依照我自己的感受,最起碼要128GB起步,除非你只是要接打電話。
如果你準備當主力機用,我建議256GB的手機起,如果需要拍照存東西再往上加。
不要覺得256GB的手機就一定貴,這玩意論價格真的不比處理器、屏幕、攝像頭。
如今閃存價格已經很便宜了,1000元仔細挑選可以買4T固態硬盤。
比如說8+256的紅米Redmi 12,只要1299元。
還有,我求求各位廠商,除非是那種最基礎款的手機,否則別拿個128G當大存儲賣點了。
這種很基礎的東西拿出來當賣點說,只能證明它已經沒活了。
拍攝——別把湊數鏡頭當鏡頭!
相對來說,這其實是我的盲區。
我也只能做到給大家排掉一些誤區。
Q:攝像頭像素越高越好嗎?爲什麼很多6400萬像素還打不過5000萬?
A:是,但不完全是。
最重要的其實是傳感器尺寸。
一般以1/1.4表示,也就是“1.4分之1”英寸。
尺寸越大,進光量越大,成像效果也越好,也就是所謂的“底大一級壓死人”。
如果在中低端機裏,看像素高低就行了。
比如說某些手機還在用的1200萬、1300萬像素,那種就是最差的。
如今中低端機主要用的高像素攝像頭,如紅米Redmi Note系列裏的2億,和那種1X00萬像素的老舊玩意比是降維打擊。
而旗艦機用的攝像頭沒有那麼高像素(比如5000萬),但是傳感器尺寸更大。同時有算法加持,拍攝效果更好。
但是中低端機裏常見的5000萬攝像頭一般都是最爛的那種,規格參數裏都不寫具體型號和傳感器大小,根本不用指望效果。
![]()
Q:手機攝像頭越多越好嗎?
A:不是這樣的,得看真正有用的攝像頭數量。
“湊數攝像頭”就是指某些手機上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攝像頭。
比如中低端機上氾濫成災的500萬/200萬景深、微距攝像頭,實際效果可能還不如主攝放大,基本沒有使用價值。
另外,也有國產手機上經常見到的800萬超廣角鏡頭,效果只能說能拍。
但是由於傳感器廠商捆綁銷售,加之普通人“多就是好”的樸素觀念,造就瞭如湊數鏡頭氾濫的情況。
![]()
湊數鏡頭
Q:攝像頭越大越好嗎?
A:是。旗艦機需要更好的相機傳感器,所以攝像頭模組做的很大。
這本身沒什麼問題,但是也有部分中低端機,明明鏡頭素質不咋地,還硬要搓一個非常唬人的攝像頭模組。比如某看起來像是四攝的手機,鏡頭也不小。
但事實上只有倆鏡頭還有一個湊數的,給一個單攝這麼多裝飾也是煞費苦心了。
![]()
Q:OIS光學防抖有什麼用?
A:讓拍攝時不容易因爲手抖導致照片糊掉,尤其提升夜景的體驗。如果看重拍照效果,這個一定要有,就算手機才1000多。另外,如果廠商宣傳“光學級防抖”,那實際上是通過算法實現的電子防抖,不是真正的光學防抖。
Q:拍照好的手機錄像一定好嗎?反之呢?
A:不一定。如有些人認爲iPhone的拍照好,實際上它真正強大的是錄像。作爲視頻工作者、直播用的生產力工具時纔是它的優勢。
而且一般拍照機着重宣傳點都是後攝裏的某一個攝像頭,尤其是預算有限的中低端。
這情況下能用主攝用主攝,不然效果真是一個天一個地。
Q:爲什麼線下導購員非常喜歡拿拍照說話,尤其是中低端機型?
A:這種情況經常是推銷一些低性價比手機時會遇到。在性能、續航這些可以量化判斷的地方沒什麼可取巧的,但拍照評價標準比較模糊,尤其是在缺少對比的情況下。再加上某些手機故意造出唬人的攝像機模組,自然很容易讓人誤解。
對於普通人就算了,對於數碼愛好者來說,這玩意簡直就是侮辱智商。
續航——電池容量、充電速度
先介紹電池容量。
顧名思義,容量越大的手機一次充電能用更長的時間。
進入5G時代後,4500mAh、或者5000mAh成了大多數手機的標配。
另外,有些低端機會把5000mAh當賣點,但是這個真的很常見。
電池也不貴,比處理器、屏幕這些真正貴的部件便宜很多。
真正主打長續航的手機會用更大容量的電池,比如榮耀X50的5800mAh。
然後是充電速度,瓦數也是越高越好(當然這個和果子無緣)。
我自己認爲注意這兩個節點就行了:
50瓦以上就可以做到1小時滿電,100瓦以上可以做到半小時內滿電。
如果使用非原裝充電器,就算你的手機支持百瓦,實際上可能只能到18瓦甚至10瓦。
另外,市面上的共享充電寶也基本只有10瓦,用起來就是烏龜爬。
中高端手機會有配備無線充電的,如果你有類似的需求比如車上的無線充,請特別注意。
其它外圍配置——小部件大提升
這裏我列舉一些前邊沒法包括,但是確實會影響實際使用的功能配置。
紅外發射器:
你不需要到處找遙控器了,配備紅外發射器的手機可以直接當遙控器來用。
紅米Note系列這個東西是標配,就算只是1000剛出頭的標準版也有。
NFC:
身上帶一堆交通卡、門禁卡嫌麻煩又怕丟怎麼辦?有NFC功能的手機就是你的移動卡包,只要輕輕一貼就可以當公交卡、門禁卡來用,告別找卡的麻煩。
“外星科技”3.5mm耳機孔:
儘管無線耳機十分流行,但是仍然無法兼得有線耳機的高音質和低延遲。
有線耳機的延遲基本可以忽略,藍牙耳機的延遲大多在100-300ms。
在像射擊遊戲、音樂遊戲這種需要快速反應的遊戲裏,藍牙耳機的延遲無法忽視,音畫不同步必定會讓遊戲體驗變差。
使用Type C耳機,就沒辦法同時充電。
如果有玩遊戲的需求,極其先進的耳機孔最好也要有。
導航定位:
手機的導航定位是通過網絡和自身傳感器配合完成的。
關於導航定位的傳感器有三件東西比較重要,決定了導航定位的體驗。
分別是GPS、北斗、地磁傳感器。
GPS一般分單頻段和雙頻,北斗的滿配規格是三頻,都是越高越好。
國內的地圖軟件用的是北斗,所以我們可以着重關注下北斗定位的頻數。
若只說明瞭支持,則必定爲單頻。
單頻雖然也可以用,但是雙頻和三頻最好有。
地磁傳感器:如果沒有地磁傳感器,手機導航的時候會識別不到方向。
如果手機規格參數裏說明有“電子羅盤”、“地磁傳感器”等字樣,就是有。
揚聲器:
可以大致分爲單揚聲器和雙揚聲器。
雙揚聲器就是手機上下各有一個揚聲器,橫屏看視頻、玩遊戲時兩邊都能出聲。能聽出方向區別,也不會手堵住一邊直接沒聲。
馬達:
手機振動靠的就是馬達。
馬達可以分爲轉子馬達、線性馬達。
轉子馬達是最差的,線性馬達中,X軸線性馬達好於Z軸線性馬達。
防塵防水:
有防塵防水的手機不容易因爲沙塵、沾水損壞。
對於常規手機來說,基礎的防護等級應該是IP53/IP54,代表防沙塵造成的損壞、防潑賤。
如果這個等級都沒有,非常容易因爲沾水、沾沙子損壞。
除非是特別低端的手機,比如剛到1000元。
否則要是某個廠商還專門給IP53/IP54這條寫一張PPT當賣點,也只能證明它沒活了。
對於常規手機來說,最高級別的防護等級是IP68,代表完全防塵、1.5米浸泡30分鐘無損。
目前最便宜的IP68常規手機是紅米RedmiNote 13 Pro+,2000元內唯一一個。
三防機也有IP69K,也可以抵抗高壓水、水蒸氣衝擊無損。
但是注意,防護效果會隨時間減弱,一旦拆機就會失效。
指紋識別:
主要分爲後置指紋、側邊指紋、屏下指紋。
如今後置指紋幾乎看不見了,主要是側邊和屏下指紋。
這裏主要說屏下指紋。
屏下指紋主要分爲短焦和超薄屏下指紋。
短焦指紋需要在屏幕下放一個攝像頭,因此位置靠下(不能擠壓電池位置),對於大屏手機來說解鎖不舒適。
![]()
某一加品牌的屏下指紋
超薄屏下指紋沒有這個問題,缺點就是成本較高。
結語
雖然我自己購買手機比較偏向於性能黨,但是實際上本文更偏向於外觀材質和各項外圍配置。
本文主要還是提供一個大致的思路,如果你看完還不知道選什麼,可以盡情問我。
由於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也無法面面俱到,如有疏忽或者錯誤,歡迎諸位斧正。
另外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務必明白你自己的需求!不要浪費你的每一分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