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次的科學家。
①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美國和瑞士雙國籍的猶太裔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爲猶太人)。1905年,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同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1933年移居美國,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於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逝世,享年76歲 。
1999年12月,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爲20世紀的“世紀偉人(Person of the Century)”。
愛因斯坦的理論爲核能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爲幫助對抗納粹,他曾在利奧·西拉德等人的協助下曾致信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電影裏有此劇情),直接促成了曼哈頓計劃的啓動,而二戰後他積極倡導和平、反對使用核武器,並簽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爲是繼伽利略、牛頓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也是批判學派科學哲學思想之集大成者和發揚光大者。
演員是湯姆·康蒂,參演過老友記、羅馬假日,曾在著名影片《戰場上的聖誕快樂》中扮演勞倫斯上校,也與諾蘭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裏合作過。
②恩利克·費米
恩利克·費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物理學家,意大利皇家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愛丁堡皇家學院院士,生前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教授 。
恩利克·費米於1922年從比薩高等師範學院畢業;1929年當選爲意大利皇家學院院士;193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年移居美國;1942年進入芝加哥大學冶金實驗室從事鈈和反應堆研究;1944年擔任洛斯·阿拉莫斯國家試驗室副主任,並參與曼哈頓計劃 ,同年成爲美國公民;1945年擔任芝加哥大學物理學教授 [33] ;1954年11月28日在芝加哥逝世,終年53歲 。
恩利克·費米主要從事統計力學、量子理論以及核和粒子物理學方面的研究 。
最高個的是費米
演員是丹尼·德費拉里(爲了角色剃頭了)。
③理查德·費曼
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出生於紐約,普林斯頓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美籍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第一位納米概念提出者。
在1942年,24歲的費曼加入美國原子彈研究項目小組,參與祕密研製原子彈項目“曼哈頓計劃”。費曼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這是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不可缺少的工具,建立了解決液態氦超流體現象的數學理論,在弱相互作用領域(如β衰變)做了一些奠基性的工作,通過提出高能質子碰撞過程的層子模型,在夸克理論的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1950年到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擔任托爾曼物理學教授,1988年2月15日,因腹膜癌在加州洛杉磯逝世。
演員是傑克·奎德,大家最熟悉的角色是《黑袍糾察隊》中的“休伊”。
④歐內斯特·勞倫斯
歐內斯特·勞倫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1901年8月8日~1958年8月27日),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 。
1932年設計和製造第一臺高能粒子迴旋加速器,並獲得193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與曼哈頓計劃,主管用電磁法分離製造原子彈用的鈾-235工作。此外還發明瞭彩色顯像管並獲專利。
由於勞倫斯的卓越貢獻,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第103號元素鐒(Lawrencium)、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和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的兩所美國國家實驗室都是爲紀念勞倫斯而命名的。
演員是喬什·哈奈特,出演過《珍珠港 》、《黑鷹墜落》、《黑色大麗花》、《三十極夜》、英劇《低俗怪談》。
⑤羅伯特·瑟伯爾
羅伯特·瑟伯爾(Robert Serber,1909年3月14日—1997年6月1日)美國物理學家,曾參與過曼哈頓計劃。瑟伯爾的一次關於曼哈頓計劃基本原理、任務目標的講演被打印、分發給了全體科學工作者,並被稱爲《洛斯阿拉莫斯入門》。《紐約時報》評價他爲“原子彈降生時智慧的助產士”。
瑟伯爾的妻子夏洛特·瑟伯爾被奧本海默任命爲洛斯阿拉莫斯技術圖書館的負責人,她是該圖書館唯一的戰時女性部門領導。
根據瑟伯爾的回憶錄(1998 年),瑟伯爾爲所有三個設計項目創建了代號:“小男孩”(鈾槍)、“瘦人”(鈈槍)和“胖子”(鈈內爆)。這些名稱是根據它們的設計形狀而定的。“瘦人”將是一個很長的裝置,名字來自達希爾·哈米特偵探小說和同名系列電影;“胖子”炸彈是又圓又胖的,以西德尼·格林斯特里特在《馬耳他之鷹》(來自哈米特的小說)中的角色命名。)。“小男孩”將排在最後,其命名只是爲了與“瘦子”炸彈形成對比。
演員是邁克爾·安格拉諾,我們所熟知的角色是《功夫之王》中的美國年青少年。
⑥肯尼思·班布里奇
肯尼思·湯普金斯·班布里奇(Kenneth Tompkins Bainbridge,1904年7月27日-1996年7月14日)是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學家,從事迴旋加速器研究。他對核同位素之間質量差異的精確測量使他證實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等效概念。他是1945 年 7 月 16 日進行的曼哈頓計劃核試驗的負責人。班布里奇將核試驗爆炸描述爲“骯髒而可怕的表演”。測試結束後,他立即對奧本海默說道:“Now we are all sons of bitches.”在整個 20 世紀 50 年代,班布里奇仍然是民用控制核電和放棄核試驗的直言不諱的支持者。1950 年,他是向哈里·S·杜魯門總統 請願聲明美國永遠不會第一個使用氫彈的12 位傑出科學家之一。
演員是喬希·佩克。
可以說從選角上,《奧本海默》已經做得非常出色了。
下篇會介紹奧本海默的親朋好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