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爲大家介紹一部國產恐怖片佳作——《詭絲》。
【以下內容有嚴重劇透,但沒有恐怖圖片】
你相信有鬼嗎?
2004年三月的某一天,報紙上的一則報道吸引了導演蘇照彬的目光:一組以大阪大學科學家宮本爲首的日本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叫做“孟傑海綿”的多孔立方體,號稱它可以僅用千萬分之一秒,就能捕捉住某一頻率的電磁波。這個有趣的新聞吸引了他的好奇心:既然可以捕捉電磁波,那能不能用來捕捉靈魂呢?於是,他寫下了下面的故事。
帥氣男主
腿有殘障的科學家橋本率領科學小組發明了可以捕捉電磁波頻率的“孟結海綿”,捕獲囚禁了一個十三歲男孩的鬼魂。
爲了查出該男孩的死因,以便自己死後也能變成類似的鬼,橋本找來有超常能力的探員葉起東(男主),令其跟蹤被放出去的小鬼。
最終,葉起東發現男孩是被他的親生母親殺害。難道,小鬼不肯消散是因爲對母親的恨意嗎?
其後,葉起東從男孩的雙眼間看到一條細絲,它似乎連接着某種神祕的力量。這條詭異的絲線便是電影名稱《詭絲》的由來。
科學小組成員因爲害怕男孩傷害他們,再次將他隔絕拘禁,不想因此擾動了細絲的另一端,也就是小鬼的母親。
小鬼的母親因爲精神病發作後,突然離世,但是因爲自己的孩子還在世上,於是變成了女鬼。
女鬼一但生成,便有着對世人超強的恨意。她造成了小組人員先後的離奇死亡。葉起東也受到該力量的追蹤。
幾經逃跑也無法躲過女鬼的追趕,葉起東只能絕望的在一輛列車上等待死亡。
然而與小鬼重逢的女鬼最終竟沒有殺死他。瞭解到真相的葉起東最終也明白了小鬼留在世間的真相:不是恨,而是愛。
新奇大膽的構思
很多人都難以將科學與靈異結合起來,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這是兩種對立面。然而,《詭絲》大膽的將二者結合,造就了真理與迷信的奇妙碰撞。
可以“捉“到鬼的孟傑海綿是真實存在的:
門格海綿(Menger sponge、Mengeruniversal curve)是分形的一種。它首先由奧地利數學家卡爾·門格在1926年提出。
門格海綿的結構可以用以下方法形象化:
1、從一個正方體開始。(第一個圖像)
2、把正方體的每一個面分成9個正方形。這將把正方體分成27個小正方體,像魔方一樣。
3、把每一面的中間的正方體去掉,把最中心的正方體也去掉,留下20個正方體(第二個圖像)。
4、把每一個留下的小正方體都重複第1-3個步驟。把以上的步驟重複無窮多次以後,得到的圖形就是門格海綿。
大概意思就是可以用這種多空立方體捕捉到光譜的一部分,模擬出類似黑洞的效果。
在影片中的一些設定也十分”符合”科學規律:
人死之後,根據能量守恆,轉化爲另一種能量以電磁波的形式存在於宇宙中地球上某個空間內。
幽靈其實就是人死後積聚而成的部分電磁能量,通過科學手段(電影中的孟結海綿)可將其捕獲。
因此,肉眼噴灑了液態孟結海綿製成的眼藥水後,透過人造的能量場可以看到波長在非可見光區域的電磁波---鬼。
【不過說了那麼多,我還是信馬克思】
切開後的門格海綿,切面是六邊形
是“詭絲”,也是“情絲”
《詭絲》,按導演蘇照彬自己定義的是:因愛而存在的生命之線。強大的愛可以穿越生死或者改變世界,就像影片裏出現的每一個“鬼”一樣。
站在萱草花從中的小男孩
電影中最讓我難忘的一個情節就是,在最後主角起東經歷過生死之後,得知了母親已經去世。第二天早上,他看到了“母親”坐在對面的椅子上,顯然是還有未完成的遺願,因此遲遲不肯離去。
起東問:“你是因爲怪我,所以不走嗎?”
母親的鬼魂沒有說話,只是站起來,走到廚房,給兒子最後做了一次水煮蛋。隨後便消散了。
原來母親最後不肯離去的遺憾竟然是:因爲之前癲癇發作,而沒有給孩子做成的水煮蛋。
致命的詭絲,最後來只是一份溫情的愛。
我是一個特別膽小的人,影片中一些畫面我都是用手擋着看的,免得晚上不敢睡覺。電影沒有那種血腥噁心的畫面,最多也只是日式恐怖中那種白色單調的經典女鬼形象。在看完影片後,主角母親做水煮蛋的那個畫面真的讓人感觸很深,也許很多愛未曾溢於言表,但還是值得人去珍惜。我認爲這是一部很值得看的、大成功的鬼片。
#暑期觀影清單##電影推薦##電影雜談##電影影評##恐怖電影##經典電影##溫馨電影#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