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預算高體驗,細數一下我這次升級桌面走的彎路

好久不見,我是悠哉悠哉平澤唯。

早在七月的時候就想着要把桌面升級一下,但是因爲很多事情,一直拖到現在才搞定。前後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總的來說,這次升級後的效果還不錯,不過也確實遇到了不少問題。

今天分享一下我升級桌面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結尾會附上桌面上所有物品的尺寸和配置信息,以供參考。

先上兩張改造後的前後對比圖,外觀變化還是蠻大的。功能方面還是一如以往,從我的桌面物品堆放可以看出來,我的桌面分爲左中右三個區域。

左邊的雜物區,平時用來放一些常用的東西,相機,水杯,衛生紙等等。

中間的鍵盤區空間要大一些,因爲打遊戲的時候我將變身斜鍵仙,偶爾會把碗放上面喫個飯。

右邊的鼠標操作區,用途就是放幾個常用的鼠標,以及一張大尺寸的鼠標墊。我在改造之前其實看了好多的桌搭案例找思路,發現大部分的桌搭都沒有給鼠標留出足夠的空間,有些甚至直接把鼠標放在毛氈桌墊或者鍵盤墊上。作爲一個FPS玩家我是忍不了的,拉槍撞鍵盤的滋味我再也不想體驗了。

氛圍燈帶是我這次桌面升級最折騰的一個東西。

我上次桌面分享的時候有講過,我是純粹的效率黨,燈帶這種東西我之前是嚴厲拒絕的。

但這次要升級桌面的話,從視覺上來說一個氛圍光確實會提高不少體驗,所以我決定嘗試一下。

要弄,咱就弄個好玩的,買個可以跟隨電腦的主板燈控的ARGB燈帶,因爲我用的是華碩的板子,在奧創中心裏還可以和電腦上的RGB燈一起神光同步。到時候音樂一開,整個桌面都在爲我閃爍。

在下單時我確實是這樣想的,裝上我就後悔了。

我用的機箱是SSUPD,是一個14L立式ITX主機,自然用的也是ITX主板。ITX主板的ARGB燈位有多少,大家都懂。

買都買了,將就用吧。我把燈帶的ARGB接到主板上,再從機箱下邊的顯卡擋板引出來,粘到了桌子上。

好了,現在打開網抑雲,爲我閃爍吧!

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錯,但實際效果有點兒讓人失望。

你可能會想象燈光會跟着音樂的節奏跳動,但實際上那個效果就像是殺馬特在蹦迪時用的燈光一樣,一閃一閃的。

它閃了嗎?確實閃了。

但要說好看嗎,可能得回到十年前我還在上初中的時候纔會覺得好看吧。

如果你也打算買這種氛圍燈的話,聽我一句勸,買個能通過USB藍牙遙控的就行,這樣就不需要連接主板,還能用手機遙控換顏色。這種氛圍燈真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拍照時好看,打遊戲的時候你是絕對不會想開這玩意兒的。

桌子是桌搭的最基礎,我從19年到現在一共換了5張桌子,所以我對桌子這方面還是很有發言權的。

我現在用的這張桌子是去年買的實木桌,大小是150*70*5cm,剛買回來的時候真的是很喜歡,但是後來越用越不喜歡。最讓我討厭的是這張桌子的表面木材軟得跟什麼一樣,輕輕用指甲一按就會有個小凹陷,這一年多以來我常用的地方已經面目全非了。

而且這5CM的厚度真的很挑顯示器支架,有些便宜或是老款的顯示器支架根本沒法夾住,只能穿孔。

如果你打算買桌子的話,我建議深度最好在60釐米左右,如果有顯示器支架的需求,最好選擇70釐米深度的桌子。因爲顯示器支架也會佔用一些桌面的空間。

至於桌子的長度,我換過五張桌子總結出來的是,桌子能買多長就買多長,儘量買房間能放得下的最長的桌子。

桌子長了,你可以在它上面放一些雜物,或者擺幾個手辦。但如果桌子短了,東西擺在上面會顯得特別擁擠,想做什麼事情還得先收拾桌子。

厚度方面,建議選擇3釐米厚的桌子。桌子太厚的話,不僅重,組裝起來也很麻煩,而且在搭配顯示器支架時也很挑剔。最後,一定要購買加硬的桌面。深色桌面爲優,淺色很容易看膩,而且淺色的桌子很難搭配出好看的桌搭。

爲了解決桌面顏色和硬度問題,我買的第一個東西就是這種皮革的全尺寸桌墊,150*70這個尺寸定製下來是50塊左右。

到貨後,我的踩的第一個坑就來了。

這東西確實解決了我桌面過軟,而且也改變了我桌面的顏色,完美的解決了我的兩個痛點。不過它也帶來了新的痛點:粘胳膊。

現在正值夏天的尾巴,你把胳膊放在上面過一會再抬起來,你就會聽到皮膚和皮革粘連撕開的聲音,雖然以前用的木質桌面也會粘,但這個皮革材質很明顯會更粘一點。那感覺就像是往你身上貼了個什麼東西一點一點的往下撕。

你如果不想和我有一樣的體驗,桌布請買毛氈材質或者表面有一些粗紋理的桌布,這些都能很好的改善粘手的這個問題。

這塊板子,你可以叫它顯示器增高架或者顯示器木質支架,怎麼叫都行。

我這塊是49塊錢買的120*20cm的實木增高架。

我在上面放了手機和手錶的無線充、手柄、屏幕掛燈的遙控開關和相機SD卡等小東西,方便隨時取用。把手機放在這個立式的無線充上,再配合手機的息屏顯示,手機就可以變成一個桌面時鐘了。來了消息也能直接看到,非常方便。

板子下面有一個條形的桌面音箱,還有RGB燈帶,我把它改成了和氛圍燈一樣顏色。

這個音響我之前分享過,是漫步者的G1500Bar。這個小東西可以把麥克風、聲卡和音響三合一。不過我還有一個電容麥,是我在20年買的雷蛇魔音海妖X,所以我只需要這個音響出聲就行。

我櫃子裏還有一個漫步者的G1500,但是我這個桌面沒地方放那麼大的音響。

鍵盤是keychron Q1 Pro 紫色,75%配色+旋鈕,GAS結構,三層消音、全金屬CNC的鋁坨坨。這個鍵盤的紫色真的好毒,特別配我這次的桌面氛圍。

軸體我選的是凱華的知冬軸,這個有點後悔。知冬軸是提前大段落軸體,裝上之後幾乎感覺不到Q1 Pro上gas結構的軟彈,要是能重來,我要選線型。

軸體有聚光鏡結構可以提升鍵盤的燈光效果。不過這麼好看的紫色我還是喜歡關燈用。

這個鍵盤還是有一點不愉快的地方。

Q1 Pro並沒有腳撐設計,加上鍵盤的前高比較高,所以掌託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配件。

本着一步到位和自家適配性的心態,我是連帶着也入手了keychron自家的這個實木掌託。自家掌託和自家鍵盤確實很匹配,和鍵盤長度基本一致,在掌託上打字相比不帶掌託舒服不少。

這個掌託跟鍵盤之間沒有緊密的固定方式,只是輕輕地放在鍵盤下面。所以用久了之後,你會發現鍵盤和掌託之間會有磨損。雖然這不影響使用,但看起來不太舒服。我希望keychron下次可以在掌託上加些保護塗層,或者用磁吸的方式把掌託和鍵盤固定一下。

鼠標墊和鼠標這個就不細講了,我現在都沒數過我有多少鼠標。

除了G903會一直辦公用之外,剩下的幾個遊戲鼠都不固定,純粹看心情,拿上哪個用哪個。

鼠標墊這張是爲了和桌面黑色調搭配,放了張純黑色的卓威 G-SR II,平時的話就在AC0,GSR II,帝王蝶這幾張換着用。

耳機是雷蛇旋風黑鯊V2 專業版 2023,右邊頭梁的那個卡扣被我不小心摔斷了,還挺心疼的。找了好多家配件店也沒發現賣這個卡扣的,如果你知道的話一定要告訴我。

這個耳機在首發的時候給大家做過評測,這半年用下來發現他的職業聯名音效真的是蠻好用的,打瓦的時候開音效和不開音效腳步聲差別特別大。缺點是這耳機在低音量的時候底噪特別明顯,半年了我還是沒習慣。

支架是隨便買的,15塊還是14塊來着,反正蠻便宜。我之前買過一個夾着的耳機支架,不是很好用,這種掛上去的要比那種夾着的方便得多。

手柄是XBOX Series手柄,背面套了一個墨將戰甲。所以你看,我測過的東西我是真的會長期的用,不是做完評測就扔一邊喫灰了,產品在長期使用中有什麼問題我都會在動態及時更新。

點個關注吧,求求啦。

在我正常視角下這兩塊屏幕看着是接近無縫的。

左邊的豎屏是小米24.5寸 1080P 165Hz,平時用來放文章大綱,打遊戲的時候放QQ和微信,方便快速回消息。

右邊的橫屏是最近新入手的聯想 Y27Q-30 2K 165hz,目前做主屏用。掛燈是小米的1s,很久之前就在用了。聯想的這塊背面上了一個不知名小廠的屏幕支架,閒魚收的。

聯想的這塊屏幕應該是目前最便宜的Nano-ips之一了,1299的價格就能買到和第二代Nano-ips參數接近的SSB2面板。爲什麼說接近呢,因爲這塊面板相比第二代Nano-ips少了3%的DCI-P3色域,增加了硬件低藍光功能。

實測下來不愧是色域砍了一刀,這塊屏幕的色域覆蓋是真的不行,經過校色後也不能達到99%的SRGB,P3更是隻有89.4%,色域表現甚至還不如左邊那塊小米24.5。

而且保修只有一年,和其他顯示器的三年上門服務比起來差遠了。總之嘛,性價比總是要在某些方面做些犧牲的。

顯示器支架真的是一個很提升使用體驗的東西。我這個是閒魚從代理商那邊收的,牌子好像叫新視紀?

升降和旋轉的阻尼都還可以,就是理線空間太少了,自帶的理線槽根本放不下聯想這個顯示器的所有線,顯示器最粗的那根電源線擋在外面耷拉着,不太完美。

雖然這次桌搭遇到了不少問題,但最後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也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個啓發,幫助你完成自己的桌面。當然我的經驗可能不適合你,每個人對桌面的需求都不一樣。但如果你的需求恰好跟我類似,不妨參考一下我的搭配。

我是悠哉悠哉平澤唯,下篇再見。

#桌搭分享#悠哉悠哉平澤唯#

物品清單:

桌子尺寸:150*70*5cm實木桌

桌布尺寸:150*70cm 皮革材質 黑色表面

顯示器增高架尺寸:120*20*2cm

顯示器:

小米24.5寸顯示器 1080P 165Hz

聯想Y27Q-30 27寸 2K 165hz

小米屏幕掛燈1S

新視紀V8 屏幕支架

鍵盤:

keychron Q1 Pro

keychron 胡桃木掌託

小件:

5V3針 ARGB燈帶,60珠\米 1.6m

小米20W立式無線充

三星Galaxy Watch充電器+立式支架

奧睿科3.5寸立式硬盤盒

掛式耳機支架

機箱:SSUP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