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不愧是千古絕對,不過如果將這句詩和李賀的人生經歷相結合,再配上他自己的稱號“詩鬼”,那自然就是如果這位“詩鬼”沒有名氣,誰人又會來打擾?
試想中華這五千年曆史,能夠在璀璨的文學史中留下姓名的人,是何等的了不起。並且又在其中大放光芒,贏得自己稱號,這就更加耀眼,自然會引得後世無數人的追捧。
但李賀卻不是這樣,他的詩文天馬行空,驚才絕豔,並不如同那些有具體公式和對仗平仄的傳統韻律,因而在後世人看來,完全就是天賦型選手,後人僅憑學習,是不可能到達他這種境界的。
但其實這裏就出現了一個悖論,無論你是不是正統詩人,是不是按照傳統的韻律去描寫天地萬物,但到李賀這種境界,就算是傳統派,你同樣也不可能達到。
最多就是學別的大家的詩比較容易入手,也能夠爲學習者樹立一個正常的詩歌觀。除此之外,似乎也並沒有其它的劣勢。
僅僅作爲欣賞而言,反而要比那些美則美矣,卻難免出現審美疲勞的抒情寫景要好。畢竟廣廈萬間、江山錦繡寫的人太多,鬼斧神工、離魂照命的則只有他一人。
李賀
李賀和劉備一樣,雖然都是出自宗室,但繁衍到他們這一代的時候,已經沒落如同普通百姓一樣。所以家裏並不富裕,甚至要爲了餬口的糧食和弟弟千里相別。
所幸李賀有着非同一般的詩才,他很早的時候就有名氣,讚許傳播他詩歌的人很多,其中當然也就會有一些粉絲給他資助,所以才能支撐得起他日常嘔心瀝血的尋找靈感。
但其實寫到這裏我也覺得很奇怪,古代的這種條件下,如果家境真的很貧寒,那爲什麼還能讀得起書呢?
或者說是因爲古人對於貧寒家境的定義和我們現代人不一樣,他們所用的貧寒二字只適用於讀書人,至於真的餓肚子,喫不起一頓飽飯的農民,或許就不會多費筆墨。
等到李賀 17 歲時,他就非常自信地拿着自己的《雁門太守行》找到韓愈,希望他引薦自己到朝廷做官。詩裏面的“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直接就是明擺着告訴韓愈,我這個人非常有才,希望報效國家。
自信的年輕人
他和李商隱一樣,都是非常的自信,並且還都能遇到欣賞自己的人,他遇到的是韓愈,李商隱遇到的則是白居易。但後面的仕途也都一樣的不順利,他是因爲自己父親去世,回家守孝三年,李商隱是因爲牛李黨爭,自己兩頭不討好。
然而人怕出名豬怕壯,李賀這麼年輕卻已經名滿天下,這自然會引起某些人的妒忌。所以有人惡意中傷他父親的名字“李晉肅”和“進士”是同音,他要是參加科舉就是不孝。
儘管韓愈還是很看重他,親自出來給他站臺,但不孝的壓力還是迫使他沒有去參加科舉。
所以古代的禮儀實在是有些太過死板,雖然展示出了中國與周圍的蠻夷不同的方面,但無形之中也限制了某些本來應該自由發揮自己才能的賢人,使得歷朝歷代的改革總是難之又難。
後來,李賀被人推薦去做了一些小官,九品奉禮郎、藩鎮節度使幕僚之類的。在政治上沒有什麼話語權,只是聽從上官命令。
這就讓以前那個本來認爲自己可以登上黃金臺的自信青年變得意志消沉,年紀輕輕就覺得人生迷茫,已經看不到未來。
這一點和現在很多佛系青年一樣,生活一眼看得到盡頭,沒有什麼改變的渠道,自己也是得過且過。
但他又和我們這些普通人不一樣,李賀是能用詩歌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出來,並且千古流傳,讓後來者都能感悟他現在的心境,而我們只能自怨自哀,要麼就是掙扎着去找尋那十分渺小的轉機,要麼就是徹底躺平,隨波逐流,看那風潮漸起,自己卻永遠位於浪頭之後。
躺平的年輕人
你看這首他 22 歲寫的詩,直接非常明白地告訴我世人,李賀我雖然才二十,但我的人生其實已經走到頭了呀。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後。
人生有窮拙,日暮聊飲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
——《贈陳商》
長安有這樣一個男兒,雖然年紀只有二十來歲,但內心已經腐朽。桌子上放着佛教禪宗經典《楞伽經》,手肘後繫着屈原的《楚辭》。年輕人大徹大悟,已經看透了人生路上的窮困挫折,每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就會隨意閒聊飲酒。他的人生其實已經沒有未來,等待死亡的時間裏,又何必需要頭髮變白?
沒辦法在朝廷上展現自己的才能,李賀覺得十分憋屈遺憾,不過這也使得他更多地把精力放到寫詩這件事情上。
畢竟理想已經無法實現了,興趣愛好纔是唯一可以排解憂愁的有效治癒途徑。
人生日暮
但他的寫詩已經有些瘋狂,李賀嚐嚐隨身帶着錦囊,騎着騾子四處走動,一旦有了靈感就立馬寫下來放進去,甚至回到家之後也先要把這些靈感整理出來,纔會考慮喫飯休息。他的母親因此很心疼地他,害怕他再這樣寫詩怕是要把自己的心都嘔出來,這也是嘔心瀝血的成語典故。
事實上,沉迷於寫詩的李賀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況,但他並沒有在意,還是很豁達地寫了一些關於生死的詩歌。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老夫採玉歌》)
離宮散螢天似水,竹黃池冷芙蓉死。(《九月》)
桂葉刷風桂墜子,青狸哭血寒狐死。(《相和歌辭·神弦曲》)
他彷彿已經知道自己肯定活不出一個大歲數,所以就盡情地在這短暫的人生之中燃燒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靈感寫下來,不斷體會這種精神上的追逐快樂。
寫詩便成了寒冬裏的暖陽
而在擔任奉禮郎期間,因爲主要工作是祭祀宗廟、陵墓和祭壇裏的鬼魂、神祇。所以李賀也寫了很多關於鬼神的詩歌,這些虛無縹緲的傳說故事,帶着動人心魄的詭異魅力深入李賀的內心。
譬如“飛香走紅滿天春,花龍盤盤上紫雲。三千宮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聞”寫仙境縹緲;“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則寫鬼魂陰森。
而古人雖然信奉鬼神,但又總是不願意將它放到明面上來,所以李賀的詩風也就獨樹一幟。後人雖然也有描寫鬼神的作品,但都沒有他創作如此豐富,描寫如此冷豔,想象如此奇詭。
正如《李憑箜篌引》,完全已是後無來者的作品,因爲這是李賀自己憑藉天馬行空的想象,不拘於任何約束,只是把心中幻想的場景描寫出來: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坤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芙蓉泣露爲誰故?
後世的人雖然對於他的這些詩歌保有文學上的肯定,但並未列入《唐詩三百首》這類的經典著作。他們雖然認可李賀是個天才,但就他的稱號“詩鬼”一樣,他的詩歌所帶的這種陰冷氛圍,也讓後世的人不建議學子向他學習。
這可能也是一種不吉利的避諱,畢竟稱號上帶有鬼,自己的人生也是這麼短暫,總歸沒辦法像李白那樣瀟灑愜意,引人羨慕追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