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國室溫超導發現的消息引起了軒然大波,但也有一部分人並不明白超導是什麼?怎麼發展起來的?所以我就簡單介紹下。
超導現象的發現及其發展歷程是物理學史上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從初期的實驗發現到理論的完善,再到現代的高溫超導體,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和突破。
(非專業,有錯誤歡迎評論區補充)
超導現象(英語:Superconductivity)是指材料在低於某一溫度時,電阻變爲零的現象,而這一溫度稱爲超導轉變溫度(Tc)超導現象的特徵是零電阻和完全抗磁性。
1911年,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在非常低的溫度進行純金屬(汞、錫、鉛)的電性分析。有些科學家如威廉湯姆森認爲,在絕對零度下,電子流經導體時會完全停止,或者說,金屬的電阻將趨於無限大。其他人,包括卡末林·昂內斯,覺得一個導體的電阻將穩步下降,下降到零。馬希森指出,當溫度降低時,通常會提高金屬的導電率,或換句話說,電阻率通常隨著溫度下降。昂內斯利用液氦將金和鉑冷卻到4.3 K以下,發現鉑的電阻爲一常數。隨後他又將汞冷卻到4.2 K(1K=-272.15℃)以下,測量到其電阻幾乎降爲零,這就是超導現象。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1913年,昂內斯又發現錫和鉛也和汞一樣具有超導性。同年,由於對物質在低溫狀態下性質的研究以及液化氦氣,昂內斯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昂內斯的領導下,萊頓大學物理實驗室成爲世界低溫物理學的研究中心。1923年,昂內斯退休,1926年在萊頓逝世。爲紀念他,萊頓大學物理實驗室在1932年被命名爲“卡末林·昂內斯實驗室”。然而,並非所有物質都能變成超導體,例如銀和銅等良導體並不具備超導性。這使科學家們對超導的機制產生了疑問。
1933年,德國物理學家瓦爾特·邁斯納(馬克斯·普朗克是他的博士導師),發現了超導體周圍的磁場會發生變化,磁力線被趕出超導體內部,這個現象被稱爲邁斯納效應。然而,這種完全抗磁的現象並非所有超導體都具有,有些超導體在一定磁場強度下會表現出磁通量穿透現象,這就是類型 II 超導體。
邁斯納效應中的超導體
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利昂·庫珀(CBS喜劇《生活大爆炸》中的角色謝爾頓·庫珀,其姓氏即取自利昂·庫珀)和約翰·施裏弗提出了BCS理論,它是對超導現象的第一個成功的理論解釋。BCS理論提出,電子在低溫下可以形成一對一對的配對,稱爲庫珀對,這些配對電子可以無阻力地穿過晶格,從而實現超導。這個理論在低溫下對超導體的電子態、能譜、電子密度和臨界溫度都給出了詳細的解釋,使科學家們對超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972年,庫珀與他的妻子凱·阿拉德
然而,1986年超導領域發生了一次革命。德國科學家貝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和瑞士科學卡爾·米勒家穿透現象發現了一種陶瓷材料鋇鑭銅氧化物(BaLaCuO或LBCO),這種含銅的材料在33K溫度下仍保持超導性,超過了BCS理論的極限。這個溫度是液氮的沸點,所以被認爲是高溫超導,雖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仍然是一個極低的溫度。這開啓了高溫超導體的時代,他們因此在198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3月12日 中國北京大學成功地用液氮進行超導磁懸浮實驗。
在此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對超導的研究並沒有停步。例如,1993年,銅氧化合物超導臨界溫度提高到了134K
2008年,鐵基超導體的發現打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篇章。
2015年硫化氫被發現在極度高壓的環境下(約150萬標準大氣壓),約於溫度203K 時會發生超導相變。
2018年,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年中國學家曹原發現了雙層石墨烯在1.1°的微小扭轉角度下可以實現超導。然而,石墨烯本身並不是超導體,曹原的獨特思路是將兩層石墨烯疊加並微調夾角,這使得石墨烯表現出超導性。
2023年7月12日晚11點,《自然》雜誌(Nature)刊登中山大學王猛教授團隊主導的科學成果:首次發現液氮溫區鎳氧化物超導體。
超導的發現還有很多遠遠不止我上面提到的這些,而且在超導技術應用上也具有廣泛的前景,包括能量傳輸、磁共振成像、磁懸浮列車、MCZ、ITER、加速器以及未來的量子計算等領域。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