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前瞻服?三十年前的日本大学生经历了什么

《泡沫冬景》凭借细腻叙事和真实感收获了广泛好评,时代变迁的沉浸感将在《世纪末之诗》中得以延续。

《泡沫冬景》的故事始于1988年的日本,彼时正值泡沫经济的巅峰时期。一段发生在1988年东京的奇妙邂逅,两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年轻人,在繁华虚幻的泡沫时代里寻找真实的温度。

作为《泡沫冬景》同一世界观下的续作,《世纪末之诗》将开启全新的连载专栏,与大家分享本作独特的舞台故事。

本篇内容将聚焦于90年代末日本的「就业冰河期」展开阐述。

曾亲历泡沫时代繁华盛景的年轻人,在泡沫经济破灭后,身为普通人的他们将何去何从? 下乡?学历扩招?疑似版本前瞻服。三十年前刚毕业的日本大学生将面临地狱开局?!

1988年的圣诞夜后,《泡沫冬景》的故事告一段落。自那之后,现实的日本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不断膨胀的泡沫资产,1989年,日本央行大幅加息,货币政策的急剧收紧率先冲击股市,日本股市开始暴跌;房地产市场在支撑一年后,于1991年,房地产市场信心崩溃,有价无市的局面显现,以东京为首的房地产价格也开始暴跌。

随着日本股市和楼市的暴跌,资产泡沫开始全线破裂。企业大规模倒闭,全国开始步入漫长的经济低迷期。

时间来到1999 年伊始,二十世纪末期,与《泡沫冬景》同一世界观下的续作《世纪末之诗》故事就此拉开帷幕,此时日本由于泡沫破裂进入经济失落,又遭遇了1998年金融危机的重创,自杀率、失业率正一路攀升,社会氛围凝重。

《世纪末之诗》氛围图

就业冰河期的始末

90年代初,为应对就业危机,日本政府选择优先救助大企业。通过兜底银行、维持交叉持股体系,实质上保住了大企业的生存基础,进而维系了“终身雇佣制”的存续。

然而,这一制度主要惠及的是企业中已有稳定职位的老员工。他们多数背负房贷,稳住这部分人群,不仅有助于维持就业市场的基本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崩溃。在泡沫破裂后的动荡时期,终身雇佣制成为防止经济基本面崩塌的重要缓冲。

但这一政策对当时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却并不友好。他们迎面撞上的是“终身雇佣制”事实上的瓦解与稳定岗位的急剧减少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日本政府主要推行了两项政策:

①乡村基建振兴计划;②学历扩招。

前者旨在引导高学历青年不要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工作;后者则通过快速扩大硕士、博士招生规模,延缓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

自1992年起,日本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硕士与博士人数迅速突破20万,但这也导致了学历贬值。此外,高等教育扩招也与日本“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紧密相关,但随着该战略在国际竞争特别是半导体领域的受挫,大量为配合产业升级而培养的高学历人才,最终也面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

在当时,日本年轻人主要有三个选择:

第一,响应号召离开城市而投身乡村建设,但多数人在2000年后仍选择返回城市

第二,留在城市竞争稀少的正式岗位或接受派遣与临时工等非正式雇佣

大企业为修复资产负债表,多以保留老员工为主,向年轻人开放的正式岗位稀少。而日本政府通过《劳务派遣法》后,企业纷纷效仿,大量使用派遣与临时工。

第三,选择读研读博暂缓就业,但随着日本科学立国政策的失败,数年后仍面临岗位不足的窘境

事实上,就业率并不是在泡沫破裂的时候就开始飙升,而是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居高不下。

《世纪末之诗》氛围图

“失落的一代”

因此,1993年~2005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就业冰河期”,主要指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就业困难时期。在此期间求职的年轻人被称作“(就业)冰河期世代”或“失落的一代”。根据统计,当时的青年(15~24岁)失业率最高达到10%(作为对比:2022年青年失业率为4.6%)。而在2000年的“超冰河期”则攀至顶峰,大学毕业就职率低至55.8%,约有22.5%的应届生处于失业状态。

《世纪末之诗》氛围图

《世纪末之诗》的日本女主角「樱井绘美」,是名副其实的“就业冰河期世代”。作为一名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她深受当时社会整体氛围的影响,对于未来的人生方向也心怀些许不安和迷茫。

樱井绘美

她所代表的这一代人,成长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氛围积极繁荣的时期,他们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也显著高于父辈。

然而,当他们带着期待步入社会时,遭遇的却是经济的骤然停滞与机会的枯竭。

《世纪末之诗》氛围图

大多数年轻人被迫接受劳务派遣、临时工等“非正式雇佣”,薪资福利大幅缩水,职业前景黯淡。普遍的迷茫、挫败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成为了“失落的一代”共同的心理底色。

宅文化的萌发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日本出现了大量“隐蔽青年”(引きこもり,Hikikomori),他们拒绝社交,长期居家不出,沉迷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慰藉,这为“御宅文化”的滋生提供了社会土壤。据估计,其数量高达约70万人。

《世纪末之诗》氛围图

失衡的过热发展导致股市崩盘,市场经济变化随之而来的民众焦虑,使日本逐渐进入大萧条时期,日本人开始从各项娱乐需求中寻求慰藉与满足感

音乐、影视、街头文化等在压抑中逆势成长,东京的原宿、涩谷等地逐渐成为亚洲潮流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心。另一方面,“宅文化”迎来黎明。秋叶原从电器街转型为御宅圣地,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蓬勃发展。

二次元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娱乐方式,因其廉价和易于沉浸的特质,恰好满足了年轻人填补时间、缓解现实焦虑的需求——背后实质是对未来预期的普遍悲观。

就业冰河期的压力,迫使日本新一代不得不将注意力和兴趣转向众多亚文化。而日本在80年代就已积累的深厚ACG基础,加上泡沫经济时期所培育出的庞大消费市场,共同为90年代后亚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再次重逢的世界

曾经繁花似锦的东京陷入“破产潮”、“失业潮”和“自杀潮”的困境。

曾亲历泡沫时代繁华盛景的年轻人,在泡沫经济破灭后,身为普通人的他们将何去何从

时代变迁的沉浸感,在《世纪末之诗》中得到延续。《世纪末之诗》再次把视角对准了大时代下的普通人。

在日本,泡沫经济的热潮破裂、失业率攀升的社会氛围,让名为「樱井绘美」的女孩也不得不直面高中毕业后的选择。

1998年洪灾中不幸失去亲人的中国女孩「林春萱」,机缘巧合下接受了江小墨的建议,也决定动身前往日本。

前作《泡沫冬景》女主「樱井栞奈」就职于在东京大型游戏销售店铺,日常负责批发采购工作。

恰逢日本游戏产业因索尼PlayStation、世嘉土星、任天堂N64的“主机大战”进入辉煌期。

前作《泡沫冬景》男主「景萧然」在与江小墨的偶然再会后,并接受了佐仓诗织的邀请、时隔7~8年之久再次前往东京。

曾在泡沫经济繁盛的时代抓住了机遇,经营过多种产业的「江小墨」,在泡沫破裂后,抬地价成为了历史,其事业也逐渐破产收缩。他的个人浮沉正是日本经济从虚幻繁荣到泡沫破裂的生动例证。

「佐仓诗织」在泡沫经济破裂后,数年来尝试过多个不同行业的自主经营事业。在景萧然来到日本后,撺掇着他一起重拾餐饮业的老本行,之后演变为了秋叶原的首家女仆咖啡店

世界线收束,新老角色们再次相聚于东京,由于不可思议的因缘际会,他们将共同经营起诞生于“IF线的秋叶原”的首家女仆咖啡厅。

在现实历史中,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女仆咖啡厅被认为是在2001年3月于秋叶原电器街成立的“Cure Maid”。
在这里,女服务员会穿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仆服把顾客视为如同在私人住宅中的主人一般提供服务。

作为女仆咖啡厅起源地的「秋叶原」,也是《世纪末之诗》故事展开的主要舞台。本作在对「秋叶原」的概念设计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之后会展开和大家分享如何还原1999年的「秋叶原」风貌。请期待吧!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