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的《40多年前科普画书对家电的展望,我却馋画中冰箱里的食物》发现很多朋友留言点赞,看来经典永不过时。
实际上早在2020年,也就是口罩时代,我就写过一篇类似的。既然大家喜欢看类似的,我就修修补补再一次发上来。图多,请注意流量哦。
看题目 大家就知道这回也是跟吃的有关系,是的,打小我就喜欢吃,胃口也一直比较好,(我指的好是基本不挑食,什么都能吃,但是能不能消化就另说了)也难为父亲在那个物资与现在相比 相对匮乏的年代想尽办法为我准备了很多好吃又有意思的美食。
现在你想吃什么直接去超市就可以买到,如果买不到也可以去网上购买。而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就不是那么容易,而那时的我在家里会翻看一本杂志,杂志上的照片还是插画很令我着迷、浮想联翩,流着口水……
这本杂志就是《食品科技》,我在网上查了查这本杂志依旧健在,这可是足足40年有余了啊。
杂志社应该是在1975年创立,然后试刊了一段时间后于1980年开始正式创刊。杂志为月刊。
在我记忆中的《食品科技》也只是在1980年这一年所出的期刊。后来我在翻看其他年份的《食品科技》后 发现已不像80年的风格了。
大家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一本介绍食品甚至是科技的科普杂志怎么会让一个小孩如此的感兴趣呢?
答案很简单 因为里面介绍的有很多美食以及描绘的各种有趣插图,惟妙惟肖,有趣而令人着迷。
父亲很喜欢买书和杂志,给我看的《小猕猴》《孙悟空》、《智力》、《智力世界》《少年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等,而其他非儿童受众的杂志有《飞碟探索》、《奥秘》等等
杂志嘛,不能光是文字,如果只是文字那就是小说了,所以会有大量的插图。作为识字不多或者根本不识字的孩子,自然会对那些插图感兴趣,看了又看,乐此不疲。
那么,《食品科技》这本杂志就是如此。里面的文字内容,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有的能看懂,觉得有趣,而大部分的记忆却全停留在那有趣的插图上。
那我就摘几个印象中有趣的插图与文章吧(请注意,以下将会是大量的照片截图,是40年前那个年代的插图与照片,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描写,也许你会觉得幼稚,但这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希望也能让你觉得有意思。)
没有高拍仪,由于是手机拍摄,图片也许不能很好呈现出插图原有的面貌,但我尽力吧。
此篇长文的头图,就是《食品科技》正式创刊号1980年的第一期。一群小朋友在吃蛋糕,桌上摆着桔子汽水和面包糕点。现在看来有着年代感以及那时的幸福感。
![]()
我们也就从这第一期创刊 讲起吧?当然 实际我小时候是没有看过这一期的,直到多年后在网上搜集到了80年一整年的这套杂志才得以看到。
由于照片拍的顺序比较凌乱,本来还想把图片出自哪一期注明,实在是当时没有安排好 所以只好作罢。好在您只要看图就可以了。
对我印象最深的期刊是80年第四期 也就是下面这一幅大师傅颠勺炒菜的封面这一期。
![]()
那会儿的杂志一期很薄,也就32页左右,并且除了封皮封底是彩色,其他都是黑白的。
某一期讲的是面条 这是题图
![]()
![]()
画中那龙王说道:“啊!此人抻的面条赛过了我的龙须了!”可见说的是龙须面
![]()
按照春夏秋冬展示的各类面条
![]()
专有一期讲的是拼死吃河豚,小时候看了这个才知道 河豚的肉是多么的鲜美,好吃到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吃。(日本有个自诩吃河豚高手的人 一次突然想吃河豚最毒的部位 结果吃完就一命呜呼了 大家可以自行百度)
![]()
这个讲的是二十一世纪的食品,长篇的文章小时候看不懂,但是看着这个图片上展示的未来食品也很是向往。
![]()
![]()
有几期是专门介绍过罐头食品的,小时候很喜欢罐头,这个在之前写过的长文多次提到过。
![]()
英吉拉是埃塞俄比亚的传统主食,由苔麸发酵制成,外观类似布满细洞的大摊饼,味道偏酸,触感绵软,通常配合酱料食用。
![]()
网上找到的英吉拉实物图片。
![]()
介绍了几种用苹果做的小吃,我只是对图片中那盘子里的东西感兴趣 现在看来应该是苹果派?
![]()
喜欢这个杂志里每期都会讲一个关于各地名吃的传说故事,这一期讲的是张果老吃硝肉。说是有夫妻开店,本打算炖猪蹄,丈夫误把火药的硝粉当成盐放进了炖猪蹄的锅里。
妻子责怪丈夫,但是又心疼猪蹄舍不得倒掉,也不能卖给客人,本打算洗干净后自己食用。谁知一位老者闻着味道喊着好香进了店里非要吃这个肉,妻子说不能吃 误放了硝。老者不听 非要吃它。拗不过老者,老者几口就把硝肉吃的干干净净,放下一锭银子哈哈大笑倒骑着驴扬长而去。大家这才知道来者是神仙张果老。自此硝肉成了大家都爱吃的名吃。
后来我查了一下百度,原来就是镇江的肴肉,又名水晶肴蹄,简称肴肉,是江苏镇江的传统名菜,流传于江淮一带。除镇江外,江淮一带都有制作,但口感风味稍有不同。肴肉制作必须精选猪前蹄为主料,经特殊的工艺加硝腌制后加工而成,是淮扬菜系中的代表菜肴。开国大典四味冷碟,周恩来总理钦定镇江肴肉,足见肴肉的美味和名声。
![]()
![]()
还有个故事,我记忆犹新。说是有一对夫妻,丈夫病了卧床,吃什么都没有滋味,妻子问丈夫饿不饿?要不要我给你下碗面吃吧?(怎么有点TVB了?)妻子做面的时候,有个急事,情急之下随手拿了个小锅盖放在了煮面的锅上,等面煮好了,丈夫吃得赞不绝口,连连让妻子下顿还做这个吃。
可妻子再做,丈夫说怎么也不是中午那个味道。最后妻子回想难道是因为锅盖的原因吗?之后试着又做了一次,这一次丈夫说:“对,就是这个味儿”(怎么又跑到某师傅的广告词了?)后来锅盖面由此得名。
![]()
锅盖面用的是跳面,是面团放在案板上,由人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上下跳跃,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
![]()
给闺女讲了这个故事,闺女说:爸爸 我也要吃锅盖面。
后来查了查百科,原来这两个都是镇江三怪里的。镇江三怪具体指: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
![]()
乾隆微服私访吃到的“金镶白玉板 红嘴绿鹦哥”豆腐菠菜汤,最后乾隆吃的高兴给起名为“皇姑菜”在某一期的传说里提到。
![]()
![]()
还有现在你我都熟悉的“过桥米线”原来真的跟桥有关系,并且那某小蛮的半只鸡应该是出自这个典故吧?
![]()
![]()
看着这题图的杏仁茶,小时候总觉得肯定很好吃
![]()
杂志说起西餐的题目,就会用这个题图了。看着这个老外 有酒有肉的用刀叉吃起来得有多美?
![]()
这个图没记错的话讲的应该是西湖醋鱼。食品科技不光是科普杂志,里面每期也会或多或少的登载一些菜谱。
记得小时候有一阵子总是去找母亲同事家的小哥哥玩。有时候人家做饭我还没羞没臊的在人家吃饭。一次可能是吃馄饨吧?人家的妈妈可能埋怨爸爸没做好,味道差了那么一点。我竟然说了句 怎么不知道看看《食品科技》呢?现在想想真是不知道那会儿赖在人家不走蹭饭吃是多么的没脸没皮啊?
![]()
大白兔奶糖这么有名的国内奶糖肯定要有一篇文章好好讲讲了?
![]()
![]()
![]()
杂志里也会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来告诉读者怎样科学营养的搭配一日三餐
![]()
儿童的营养也是重中之重,小时候很喜欢看这个图那个小姐姐得端着什么好吃的?鸡蛋?牛奶?还有什么?那个小男孩儿的饼干匣子里又有什么饼干或者糕点呢?
![]()
上图小男孩儿抱着的应该是这个饼干盒
![]()
我小时候的饼干盒子类似这样的仕女图或者西厢记图案的,我找不到小时候的仕女图样式的饼干盒子了。
![]()
![]()
这个文章讲了个梳打饼干的好处,由于经常吃梳打饼干 所以身体偏碱性体质容易生大胖小子哦。那会儿看着这幅画心想这男的得吃多少饼干啊?一面墙?
![]()
也会以对话的形式讲一讲人造食品
![]()
人造肉 这还端着火锅 难道要涮人造羊肉片吗?
![]()
这样的插图 小时候很是喜欢
![]()
小时候喜欢这个插图,还照着这个插图画了很久,上面倒入稻草,从这边出来就是牛的饲料,从那边出来就是人们爱吃人造食品。
![]()
等到夏季期刊出来 会登一些冷饮的文章
![]()
看看上面的插图,小时候会想会有什么饮料呢?果汁、汽水、冰棍、冰激凌 等等等等……
![]()
也必须要提到酸梅汤咯。一说起这个,夏天买一袋酸梅晶 冲上满满一壶的酸梅汤冰镇在冰箱里 真的是一件美事。
有一期讲了虫子宴,什么蚱蜢、蚂蚁、蝇卵都是美食,而今天我一看插图的作者才知道 竟然是大师 毕树校!
![]()
![]()
这个手抓羊肉的插图有没有让你想起阿凡提啊?
有一期杂志介绍的是蚯蚓,不光是饲料 竟然也是一种美食?
![]()
![]()
而看到这个,那个中药包,我甚至都怀疑电影《流浪地球》的编剧还是道具是不是也看过这个文章啊?所以才有了蚯蚓干的设定? 哈哈 脑洞有点大
![]()
![]()
刚才说有西餐的文章,就会用那个小胖子洋人做题图是不对的。这不是也有漂亮的小姐姐吗?
![]()
这才是真正的老外 在吃意大利面。小时候一直听说意大利面最好吃,让我这个不爱吃面条的小孩儿对意面到底是什么味道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
科普给读者关于双叉杆菌的习性 比喻成一个小姑娘 厌光厌水
又特别喜欢干净,所以呢有害菌类都被她清除走了
![]()
![]()
现在一看,这是不是就是咱们益菌多酸奶饮品啊?
![]()
还会讲有一种天然甜味剂
![]()
比蔗糖还要甜300多倍!
![]()
后来查到 甜叶菊是一种非糖类甜味剂,所以它不会在嘴里产酸,不会引起蛀牙,又是糖尿病人的替糖品。所以在糕点中添加还是有好处的。
![]()
小时候看这个图就想象这个油炸团子是不是跟麻团似的?有豆沙馅?甜甜的?
![]()
有一期文章介绍奇特的树木食品觉得很有意思,里面提到在我国南方有一种树结的果实很像鸡蛋,剥开果皮 里面的果肉像鸡蛋黄一样,现在一想这不就是鸡蛋果吗?
![]()
这个图片说是在西非热带地区有一种果实,里面含有的物质,在你吃了后,再吃别的都是甜的 或者更甜,觉得很神奇。
![]()
山榄科神秘果属典型热带常绿灌木。因果肉内含一种变味蛋白,能影响味蕾,食果后短时间内无论食酸(如柠檬)食苦(如奎宁),均会产生提甜的感觉,在西非人们称为“奇异的浆果”,中国称为“神秘果”。后来我国也有种植。
![]()
这种像纺锤体的树,人们在路上渴了,用刀划开个小口 就能喝到解渴的水。
![]()
本名就叫纺锤树或者瓶子树,据说存水量可达12吨!
![]()
这个说的就是猴面包树了,结的果实像面包一样 烤着吃 很美味。我在想小时候有本连环画叫《小精灵》的 有一集叫独眼龙喋血面包岛。说岛上产面包果,说的是不是这个呢?
![]()
实际上的猴面包树和果实是这样的:
![]()
每期也会有个板块叫世界食品之最,你看题图就知道了,大龙虾啊 最大的萝卜啊 什么的……
![]()
![]()
以下的几种插图我觉得同属一类,这个是讲面包膳食的。
![]()
这个具体讲什么忘了,应该是日常对食欲的影响吧?
![]()
![]()
![]()
你肯定想不到这本杂志还连载过科幻小说!貌似从创刊一直连载了整整一年!至于后面是否还有连载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个科幻小说叫作《食品辨谍》由于是文字居多,小时候并不感冒。
![]()
![]()
有的时候,封底会有漫画,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
![]()
这一页的封底是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漫画,最底下买的饼很像螺丝转。在今天重看还发现了个小彩蛋,那个吃乳鸽的香港漫画作者是许冠文,最早的原始长文里,我以为是许冠英、许冠杰他们的哥哥,实际上是香港很有名的漫画家,曾著有抗日漫画《财叔正传》
![]()
也发表过《笑话笑画》等漫画
![]()
最后 再说说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封面与封底吧
![]()
这个是杂志第七期的封面 也是一个广告。小时候不知道这个罐头是什么?一直以为是类似红果的糖水罐头。现在才知道,这是镇江酱菜!小时候的念想就此破灭了……
![]()
11期的封面应该是德州扒鸡吗?这个封面让小时候的我馋个不行……
第3期的封面是烘焙面包甜点,有水果拼盘和咖啡。整体感觉档次就小资了啊
![]()
![]()
这个封底那会儿可是让我着实的馋了好久 看一看仿佛就已经吃到了。
![]()
还有这一期的封底是在某商场还是展销会上呢?各种甜点。
这张纪实照片仿佛一下子拉回到了那个副食商场的柜台,售货员阿姨戴着白帽子,身后的货柜上摆放着各式糖果,柜台上放着称和算盘。正在为一位顾客称糖,抬手应该是要往盘子里零散放糖以便达到足斤足两,另一个售货员拿着包装纸等着称好后包装。更多的细节等着你去发现。
![]()
![]()
这是80年代的北京市崇文门菜市场。蓝天白云 还有那个时候的大套公交车。
最后,我再把这80年12期杂志的封面全部贴上来吧。
![]()
![]()
![]()
![]()
这是那个时代的记录,也感谢父亲买了这个杂志,可以让我小时候翻看无数遍也没有感觉到腻烦。如今为什么我们都耐不住性子呢?就像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超过微博70个字的文字了,通常只是看看标题就刷过去了。这也造成更多的媒体或自媒体开始写个吸引眼球的标题骗你打开 等你打开阅读时发现和你心里的预期完全不一样。你大呼上当并称其为标题党。其实只是我们身边的资讯太多了。
在那个资讯 物质匮乏的年代,编者把文章内容写的有趣精彩,插图生动传神。这也让我们在那个年代的精神上比现在要饱满而充实。
这是我小时候的念想,喜欢的刊物,因为我看过了。这一期的长文足足写了5000多字近百张的图片,可算是本公众号创立以来最长的长文了。我也深深知道,如果你没有看过,那么也许跟你就没有共鸣。但我想,那会儿的杂志凭借着朴实无华的文字以及生动有趣的插图,依旧可以让你觉得有趣吧?
因某天翻看了这些杂志后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回忆文。但一直拖了足足2个月,前面说了 想到要拍照片修照片就头疼。所以总是写了停,停了写。后来 今天终于鼓足勇气,拍了近百张照片 修图后 在23点前写完了。也许这篇文章会在将来因为某种原因被删除,所以 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 你很幸运哦。
5年后的后记:
这一篇小长文写于2020年6月份,时至今日已过了5年了,之所以再次发送出来是因为5年前的公众号里关注人数只有10几个人吧,可能没有多少人看到过。
再一次声明,我自认为70-90年代的插图是有趣又美丽的,我真的很想把这些我小时候喜欢的插图推荐给大家,给更多人看到。真的不是我懒啊。
整篇长文全篇和原文基本一致,删除了之前跟文章主题没关系的拉面内容,个别地方又新添加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图片呢就更多了。
当年在写这篇长文时,我一度不敢或逃避的写一点,又停下。因为这整整一年的期刊,我是在网上找到了。可是这一篇文章终归要用杂志中的一些图片,不管是通读这整整一年的杂志还是要找寻儿时喜欢的文章,都是费时又费力的。
![]()
这一套当时从网上购得,是用塑料袋包好的,你是不是从照片上就能看出杂志的久远来?
我也一直以为杂志社已停刊了,后查询期刊还在发行,所以有点踌躇,怕是有侵权嫌疑。
所以在这里郑重声明,此篇长文只是个人对这本杂志的怀念,小时候的念想。如果杂志社大度的认为是对贵刊的一种小小的宣传那感激不尽,文中所用图片版权归原杂志社所有,如冒犯侵权,请告知我,我会一并删除。
也希望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吧,我会继续写类似关于80年代的插图或漫画(主要是国内的幽默漫画)主题的回忆文。并新建一个系列《我与动漫的忆往追昔》希望朋友们喜欢,感谢感谢。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