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友们晚上好,我是写学习、生活与游戏杂谈的老狄。
两天前我写了一篇十字军之王3溥天之下dlc的万字长评,并问大家是否对宋朝官制感兴趣,是否想看我介绍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三级的行政区划,结果大家都说想看,令我速写。参见:
十字军之王3溥天之下DLC战报式万字长评:词人秦观的权臣之路
择日不如撞日,撞日不如趁热打铁。毕竟再炽热的创作热情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熄灭,再鲜艳的灵感之花如果不及时浇水,假以时日也会逐凋零渐枯萎。
![]()
于是,我决定今天就兑现承诺。不过既然溥天之下dlc除了两宋外也有唐末剧本,那么我就先从唐朝官制开始写起,由中枢官到地方官,由唐及宋。
如果时间充沛的话,我也会讲唐宋的科举制、民事法律制度(比如与十字军之王系列紧密相关的继承法)、刑事法律制度(盒友:为什么我是皇帝合法抓人还会加残暴值啊)等等。
依旧先叠个甲,我的研究领域是晚清时期,不是唐宋,讲的不到位的地方请盒友们指教与斧正。
老狄的推书环节
开头照例是推书环节,一是点明本文的参考文献,二是之前写的普通爱好者该如何像科班生那样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里推的中国古代史的书太少,正好做点补充。
另外我推荐书籍都奉行一套原则,那就是这本书或者这套书必须是我自己读过的,而不是说仅仅名气大就推荐。写游戏测评不能做云玩家,写书评也不能做云读者。
这里的“读过”当然不是指把每一页都逐字逐句读完,过目不忘,信手拈来,而是指我对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全篇结构、主要观点等都有整体的感知,对其质量有总体把握,这样才能放心推荐给盒友们。
首先就是阎步克老师的书,比如我在溥天之下评测里提到的《品位与职位》《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等等。
![]()
阎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爵位官制和魏晋南北朝史的大师,其导师就是《东晋门阀政治》的作者田余庆先生
![]()
![]()
推荐阎书的理由无需赘述,因为我看的每一个版本的“历史系教授推荐给新生的必读书/入门书”都会将其列入。再说了,战报会骗人,战线可不会,豆瓣上的高分就是明证。
我自己初读《品位与职位》时相见恨晚,读完后顿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而且重读时总能温故而知新。相信盒友们读完阎书中的任何两本,都能理解为什么我在测评的最后强调,西欧是爵本位,中华地区是官本位了。
其次,在正式推荐书籍前,我要把所有与历史学相关的书籍再根据(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阅读的难易程度和学术性进行分类: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通俗书籍——通俗类历史读物——历史学专著(和论文)——史料。
从左到右,通俗程度和趣味性递减,“硬核”程度、知识的可靠性、学术性、知识的真实可靠性递增(当然上手难度也是递增的)。
这么说有些抽象,我举三组例子来解释一下。 三国史:罗贯中《三国演义》——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陈寿《三国志》
明史:金庸《碧血剑》——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明史》与《明实录》
阎书在我的“历史书籍四分法”里属于第三类——历史学专著,每一本的深浅程度不同,易读性和趣味性也不同,我个人建议先从《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读起,厘清基本概念,如品秩的构成要素。
![]()
体系性强,层次鲜明,一目了然
![]()
《品位与职位》其实不太适合新手啃,学术和行文风格都有点像《东晋门阀政治》
另外,阎书都是大块头。《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五百多页,《品位与职位》六百多页,不适合缺乏耐心的朋友。配合阎老师的网课阅读,风味更佳。
印象中有本对阎先生的讲座进行概括的书,才七十多页,想看省流结论的朋友直接翻那本就行了。
其次要推荐的就是这本王立民先生主编的《中国法制史》,也是我们法律史专业的考研参考教材。光是看封面上的墨迹和划痕就知道,这本书我翻过不下二十次了。
![]()
很久以前我在黑盒开设“老狄说法”系列,介绍原始社会法律的诞生和先秦的法律制度,参考的就是这本书。
不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本书的性质是教材而非学术专著,虽然脚注里有参考文献,但是重列举而轻分析,有些结论或者表述在我现在看来是值得商榷的,所以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唐朝的三省制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比如最著名的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我那时候高中历史教材里三省制也是重要考点),以及没那么出名的宋朝二府三司等等。
先说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其职权分别是决策、审核和执行,三者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事无巨细,遍经三省,无出一己,使擅其权。
三省的长官分别是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是理论上的宰相。此外,凡是带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也通常被认为是宰相。

举个例子,狄仁杰曾被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就是宰相的象征。武周时期官制改动,“中书省”被改为“凤阁”,“门下省”被改为“鸾台”。
而他的本职官纳言和内史,即改制前的侍中和中书令,即门下省(鸾台)和中书省(凤阁)的最高长官,可见武则天对他的器重(叉腰)。
又如著名的奸相杨国忠,他在唐玄宗时期接替李林甫出任右相(即中书令,玄宗时改称右相),成为宰相。

再如武元衡,我之所以拿他举例子是因为初中时读过一本唐朝历史的通俗书籍,对里面他和白居易为了才女薛涛而争风吃醋的故事记忆犹新。他也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此被认为是宰相。
可惜的是这位以才学著称的诗人宰相因为力主削藩而遭到强藩们的忌恨,被节度使李师道派刺客杀死。其副手裴度几乎也在同一时间被刺,好在他只是受伤,并在三天后官拜门下侍郎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替了武元衡。
![]()
再看游戏设定。游戏里的三省长官分别是(政事堂)宰相、御史大夫和枢密使,显然和唐代三省无法一一对应。何况三省是“机构”,游戏里的是“官职”。
政事堂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耳熟,毕竟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它实际上是唐代宰相们的联合办公机构和最高决策会议,可以类比为明代的内阁、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清末的军机处与总理衙门(指的是功能而非权力来源和地位)。
与三省不一样,政事堂一开始不是一个正式的政府衙门,而是一个议事的场所和机制。它先是设于门下省,武周时迁至中书省,并在玄宗开元年间改称“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注意和六部比较),成为一个实体化的宰相办公机构。
然后是御史大夫。其实这也是大家熟悉的官职,毕竟是秦始皇创设并制度化的与丞相和太尉并列的“三公”。唐代的御史大夫是御史台这一中央监察机关的长官,副手是御史中丞(上文提到的裴度就曾任御史中丞),下面还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主簿、录事、令史、书令史等属官。
![]()
我三年前写《刺客信条:王朝》杂谈时提到,颜真卿在当平原太守前就担任过监察御史的职位(我记性真好)
很可惜,游戏里哪怕做到御史大夫,自己的内阁成员还是经典的外交、财政、管理、间谍、军事五总管(外加配偶)。我希望今后的三省六部主官都能有自己的属官属吏,而不是只有冠以“长史”“司马”之名的换皮中世纪欧洲五总管。
御史台分台院、殿院、察院三部门,分别负责纠察中央百官、纠察朝仪和监察各级地方官吏。除了监察外,御史台也有司法职能,比如监察大理寺和刑部的审判活动,比如参与重大疑案的审理等等。
最后说枢密使。唐代的枢密使不像宋代的枢密使那样掌管军令大权,而是掌管文书。他们由宦官担任,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办公地点设在枢密院。
![]()
游戏里的唐末剧本和两宋剧本一样,枢密使掌军令,而且不是宦官,很出戏
因为他们身处宫禁,日夜伴随皇帝左右,掌管着帝国最高权力的信息通道(这么看倒是更像管情报的间谍总管),因此其权力便开始急剧膨胀,从中唐开始参与决策,甚至架空宰相。
宦官集团通过担任枢密使(掌机要)和神策军中尉(掌禁军),一内一外,彻底控制了皇帝和朝廷,成为帝国的实际主宰者。著名的“甘露之变”就是唐文宗试图铲除这两股宦官势力而失败的悲剧。
可能看到这里大家还是觉得有点乱。没办法,唐朝官制的特点就是混乱,各种头衔改来改去(比如武周时期给中书、门下改名),我已经尽最大努力梳理了。
好戏还在后头,毕竟宋朝的官位系统更加繁冗混乱,职权职能更加重叠呢,光是路一级就有四个主官。
唐朝的六部制
再说六部,即尚书省下辖的为吏、户、礼、兵、刑、工部。每部又有4个司,共24个司。正副长官为尚书和侍郎。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选拔、考核等事务,即“掌天下官吏选、勋爵、考课之政今”,下设有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掌管全国的田地、户籍、钱粮等事务,即“掌天下田、户、均输钱谷之政令”,下设有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掌管全国礼仪、科举等事务,即“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下设有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掌管全国的军事事务,即“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与甲仗之政令”,下设有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兵部掌握的是军政(军队建设与其他行政事务)而非军令(作战指挥)。印象中,唐朝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高军令机关(反例就是宋朝的枢密院),军权由皇帝和三省(政事堂)掌握。
刑部掌管全国的法律事务,包括复核大理寺审判的案件,即“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勾覆、关禁之政令”,设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门部司。
再多说一句。唐代刑部的职权是复核,兼理司法行政,大理寺则负责审判,御史台负责监督。这三个机构并称“三司”或“三法司”。
我们法律史考研的重点就是三法司的职权变化,比如明代刑部和大理寺的职能发生了交换,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想必喜欢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朋友也都听说过三司会审。
![]()
狄仁杰就担任过大理寺丞,而不是电视剧或电影里的大理寺卿
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兴造事务,即“掌天下百工、书田、山泽之政令”,下设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等。
我还是那句话,历史上六部的职能很丰富,可惜溥天之下里没有做出来,也没有做出六部尚书的副手与属吏的,导致京官的可玩性远不如地方的节度使和观察使(甚至不如刺史)。连页游皇帝成长计划里的六部功能都比这个要完善得多。
唐朝的九寺五监
我之前推荐的《中国法制史》里有句话,“以上尚书省下设的6部24司是政务机关。它还有事务机关,即9寺5监,它们对口6部各司行使职权。”
这里的政务机关和事务机关其实是现代政治学的分类方式,源头是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当然其灵感也是中国古代的官制和科举制)。简言之,政务机关(及其政务官)负责决策、领导、制定政策,事务机关(及其事务官)负责执行、管理、建议。
我想教材说六部二十四司是政务机关,九寺五监是事务机关,大概想表达前者负责决策,后者负责执行的意思。但是这种分类在我看来还是不太恰当的,毕竟对比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六部二十四司也是负责执行的。
而且近代意义上的政务官是选举产生,事务官是考试择优录取产生。但古代的六部二十四司官员也大都是科举择优录取,而非选举(或者皇帝直接任命)。
除了产生方式外,政务官与事务官的任期、立场、责任对象、核心价值取向也大不相同,可见这种表述不妥。
算了,不纠结这个了。九寺包括: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其中很多都是常见或者眼熟的机构(比如大理寺和鸿胪寺),因为九寺与西汉三公九卿制里的“九卿”渊源颇深,一脉相承。稚嫩的魔法师做过一期介绍西汉三公九卿的视频,各位可以自行对比。
![]()
例如大理寺就是由廷尉转变的,而太仆寺与太仆、光禄寺与光禄勋、卫尉寺与卫尉的关系更是不言而喻
五监则分别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军器监。其中国子监也很眼熟(最高学府),少府监也是由九卿里的少府演变的,其他几个监也是看名字知职能。
还是那句话,要是九寺五监也能做进游戏里就好了。另外,全战三国有三公九卿,十字军之王3有三省六部,结合一下就能看出中国古代职官的演变了。
唐朝的宫廷机关
除了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朝官外,唐朝还有负责宫内事务的机关内三省。它们是皇帝身边的御用机构,主要为皇帝和皇室服务。
与之对应的是游戏里的宫廷职位,比如宫廷诗人、首席医生、斟酒人、弼马温(养马人)、狩猎主管、虎贲(西欧的决斗代理人,忘记叫什么了)、贴身侍卫、小丑、宦官等乱七八糟的。
唐朝的内三省为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其中,秘书省相当于国家的图书馆;殿中省负责皇帝的起居等事;内侍省则负责宫廷内的各种事务,如宫人的教育、宫门钥匙的管理、医药和祭祀的操办等等。
还是那句话,p社可以考虑把内三省及对应职权也做进游戏里,至少可以丰富皇帝的日常生活。
唐朝的三师和三公
唐朝在皇帝之下设有太师、太傅和太保,史称“三师”;还有太尉、司徒和司空,称之“三公”。但是这些头衔大都是荣誉性礼节性的,被授予者一般只参议国家大事,而没有行政管理指挥权。
三公源自秦朝,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前面也讲过了,并且在汉朝经历了由实到虚的过程。丞相演变为司徒,御史大夫演变为司空,名义上掌水土工程(不再负责监察)。

著名的王允王司徒
![]()
同样著名的王朗王司徒
三师源自汉朝,在西汉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用来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虽然也偶尔授予德高望重的老臣(如王莽被加封为“太师”),但并非常设的中央最高官职。
东汉的“三师”(尤其是太傅)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头衔,甚至在三公之上。通常授予元老、外戚或权臣,以示无比的尊崇,但其本身不掌握具体的行政权力。其实际权力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否让他“录尚书事”(即掌管尚书台),与唐代“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类似。
![]()
最著名的太师,慈眉善目董太师
无论是三公还是三师,我都推荐大家去看文献里的职能记载(比如《汉书》的百官公卿表),或者看稚嫩的魔法师的视频,讲解得很详细了,也很生动,不枯燥。
下一期是唐朝的地方官制(刺史与县令),以及官员的选拔(科举和荫袭)、任用、考核等制度。再往后就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敬请期待哟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